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看到网上各种老人辱骂公交车上不让座的年轻人、扶摔倒的老人反被讹、老人偷东西的消息后,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
这个还真有人做过研究。
先从人格是什么说起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换言之,人格不同于性格——只有将那些描述了人们在思想、情感、追求、行为上差异的性格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人格。
在这次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大五人格模型来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进行描述。
除这五个特质外,研究者还增加了两个额外特质:控制感和情感强度。所谓控制感是人们自认为能够掌控所经历事件的体验,而情感强度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反应程度。
这样,研究者就可以用上述七个人格特质,描述老年人的人格。
该研究共选用了410名年龄跨度为64-85岁的被试,其中有134对同卵双生子和63对异卵双生子,研究的时间跨度为五年。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的相似程度,研究者可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老了,人格怎么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研究者用不同量表测量了所有被试的七种人格特质,并利用布莱德本情感平衡量表测量了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在五年后,也就是实验的第二阶段,研究者又对被试的这两项指标进行了重新测量。由于死亡或其他原因,只有324名被试参加了第二阶段实验。
在整个实验中都需要记录所有双生子的共同经历、非共同经历以及他们的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身高、民族、血型等)。
之后,研究者对两个阶段的数据和双生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老年人的人格发展轨迹恰恰和年轻人相反,这主要表现在:
1.年轻人的神经质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质水平越来越高;
2.年轻人的宜人性和责任感水平会逐渐增长,而外向性在人格发展中表现得较为稳定,同时开放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老年人这四个人格特质的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3.由于身体衰老以及认知能力下降,老年人必须承认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让一切尽在掌握,因此他们的控制感不如年轻人;
4.在情感强度上,情绪控制能力下降和感情管理技能提升这两个相反的作用互相抵消,使得老年人的情感强度稳定不变。
进一步分析发现,控制感的变化和大五人格特质的变化存在联系。具体而言,老年人控制感下降与神经质增加、责任感减少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1.当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认知机能下降后,他们就会在生活中变得谨慎起来,以躲避危险并保持健康,这就使他们变得比较神经质;
2.同时,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变得挑剔,不再像原来那么外向和易相处;
3.而在文化生活和智力活动上,老年人不再像年轻时那么积极主动,开放性水平会降低;
4.他们也不再按部就班,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件事,这就降低了他们的责任感。
总之,老年人的人格发展轨迹——神经质上升,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下降——是一种对自身身体状况恶化和认知能力下降的补偿策略,反映了一种老年生活中的自适应机制。
环境和基因造成个体差异
不过,老年人在人格发展上不仅有上面提到的一般特征,也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老人在某一特质上的发展程度或发展速率不同。研究者发现,未共同经历过的环境能够解释个体差异中53%的变异。未共同经历过的环境代表了个人生活中独特的环境和事件,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会面对更多的压力事件,因此累积的环境因素才在老年人性格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成人格发展个体差异的另一个因素就是遗传,它能解释43%的变异。不过,遗传仅在外向性和责任感这两个特质的个体差异上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而对开放性、宜人性和控制感的影响则与环境因素相当。
之前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人格变化主要受遗传影响,但其作用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被削弱。然而这次研究却发现,当人们步入老年时,遗传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又再次变得重要了,这可能是因为基因不同,身体衰老和认知能力下降的过程也不同。拥有“好”基因的老人,他们机能丧失的速率和程度都会较小,而身体和认知机能的下降又会显著影响人格发展。因此,遗传上的个体差异就反映为了人格发展上的个体差异,这可能就是遗传因素在老年人人格发展中重获重要地位的原因。
在最后,研究者指出,从模型预测来说,老人这种较高的神经质以及较低的外向性、责任感和控制感会降低幸福水平。不过,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并没有发现老年人的幸福水平存在波动,而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可能是因为被试的年齡还不够老,而更老的人才会面临一个幸福感显著下降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可能会经历较大的幸福感下降过程。
我们可以预期,通过分析幸福感和不同人格特质的关系,在未来我们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人格控制策略,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水平,而这项研究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摘自微信公众号“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