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缩小各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更要缩小各校在教师水平方面的差距。从2006年开始,辽宁沈阳市五城区教师开始进行大范围的、制度性的、“人走关系动”式的交流和轮换,这是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分析沈阳改革的背景与效果,可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相关改革提供借鉴。
一、概况:沈阳市教师大面积实质性交流的基本情况
1、人员范围
依据2005年年底出台的《沈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2006年暑期,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范围交流。五城区总计有205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交流,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式的实质性交流。在交流的教师中,有初中教师807人,小学教师1248人;高级职称教师119人,占交流总数的5.79%;中级职称教师1217人,占交流总数的59.22%;市、区以上骨干教师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2007年暑期,五城区中小学共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
沈阳五城区所有中小学校都参与了教师交流,每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人数均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左右。交流教师到新学校后,基本上都在起始年级任教,这些学校起始年级有50%的教师都是交流教师。起始年级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骨干教师数量等方面实现了基本均衡。
2、流动去向
交流教师的流向可分为三种:一是从相对优质学校交流到相对薄弱学校,二是从相对薄弱校到相对优质学校,三是相差不大的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
3、交流方式
(1)主动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对交流有比较客观、积极的认识。他们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环境来克服职业倦怠、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抽样调查显示,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
(2)由于现实需要自愿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支持优化师资配置工作,同时他们在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原来学校离家远,或想尽快解决职称问题。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
(3)被动交流。这部分教师参与交流,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学校通过召开动员会,将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组或通过排名等形式确定人选,再由校领导做工作促成这些教师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5.01%。
二、前提:创造教师制度性交流的条件
相对于缩小办学条件差距而言,缩小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更为不易。教师不仅是政策配置中的客体更是自身选择的主体。为推动教师制度性交流,沈阳市做了以下工作。
1、领导重视,市区联动
沈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沈阳市教育局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教师制度性交流工作。在全市大会上,市委书记特别强调了教师交流的意义,各区主要领导明确表态支持,并组成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在主要领导的带动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教师交流是大势所趋,也不再“试探市里的决心”。这种“市里主导、区为主体、学校为主阵地”的上下联动机制,为城区教师交流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2、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各校之问的硬件差距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沈阳市逐步形成了“拉长两个短板,强化一种支持”的工作格局。“拉长两个短板”,一个是在城区拉长薄弱学校短板,另一个是在全市拉长农村教育短板;“强化一种支持”,就是用城市学校的管理改造农村学校的管理。
农村教育短板的拉长主要靠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已建成59所。城市薄弱学校短板的拉长则是从2003年开始,确立22所薄弱初中为试点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改造,现已取得显著成效。
3、取消民办公助学校,保障各校之间教师待遇大体相当
沈阳市从2006年暑期开始,恢复全市总计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这些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执行“按学区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不再享有特殊的收费政策,经费缺口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这使各校之间同级别教师的待遇大体相当。
4、划分“大学区”,为教师交流提供操作基础
从2006年暑期开始,沈阳市五个城区在区内分别按小学和初中,依托现有的优质学校,按照就近原则,划分若干个由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组成的“大学区”。教师交流在“大学区”的范围内进行。“大学区”实行学区长制,学区长负责协调做好“五个统一,一个共享”:统一安排教学人员,统一组织备课,统一组织教学,统一开展质量监测,统一组织校本培训;学区内所有学生共享学区内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5、以人为本,充分调研,认真制定和落实实施方案
各区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调查摸底、调研论证工作,根据区情、校情制定切合本区实际的“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方案”,努力通过交流解决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考虑学科不平衡和编制不平衡等问题,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情况,制定相关预案,既以人为本双向选择,又周密设计规范管理。
6、实行职称倾斜等政策,激励和引导教师流动
沈阳市教育局在分配职称指标时,非交流教师晋升机率为15%,交流教师晋升机率则达到60%,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评先评优等激励措施。
7、坚持一手抓交流,一手抓培训
推动教师流动与加强教师培训相结合,既克服教师长期在一校工作所产生的职业倦怠,又防止教师在流动前的责任松懈和流动后的不适应,在交流和培训中更快地实现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8、加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力度,促进学苗均衡分布
从2006年开始,沈阳市重点高中推行实质性的指标到校政策。2006年,沈阳市重点高中实质性指标到校的比例达到40%,2007年达到60%,以后每年按照不少于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可能达到80%。
9、充分发挥督导评估作用,促进区域整体推进
教育督导全程介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工作。督导评估结果直接与奖励挂钩,与市政府的表彰挂钩。由于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沈阳市五城区全部被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三、成效:义务教育均衡跨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各区在推进教师交流中,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推进出乎预料地平稳。2007年4月,沈阳市教育局选取城区118所中小学(初中43所,小学75所,学校覆盖率为45.74%)的118名学校领导,和774名参加交流的教师(小学337名,初中437名,教师覆盖率为37.66%)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总体满意率为86.18%,不满意率为13.82%;学校方面的总体满意率为84.75%,不满意率为15.25%。交流后,84.63%的教师心态是积极应对,13.30%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只有2.07%的教师比较消极。对目前交流教师在本学校的表现,有80.67%的校长表示满意,另有19.33%的校长表示不太满意。教师交流的主要成效和积极意义有如下几点:
1、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得到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些相对薄弱学校和偏远学校的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家长“择校”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动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2、有力地传播了优良校风和先进办学理念
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得到推广与传播,新老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在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和带动,使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教师交流工作,使教师的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广大教师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衡量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学习中获得专业成长。
4、有力地推进了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
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被打破,教师由“学校人”逐渐过渡为“系统人”、“职业人”。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6年后,就具备了异校交流的条件,就要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两年来,城区4000多人参与异校交流,并分别在一个月内办理了人事调动关系,这种状况给全市教师带来了极大震撼,广大教师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概况:沈阳市教师大面积实质性交流的基本情况
1、人员范围
依据2005年年底出台的《沈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2006年暑期,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范围交流。五城区总计有205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交流,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式的实质性交流。在交流的教师中,有初中教师807人,小学教师1248人;高级职称教师119人,占交流总数的5.79%;中级职称教师1217人,占交流总数的59.22%;市、区以上骨干教师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2007年暑期,五城区中小学共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
沈阳五城区所有中小学校都参与了教师交流,每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人数均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左右。交流教师到新学校后,基本上都在起始年级任教,这些学校起始年级有50%的教师都是交流教师。起始年级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骨干教师数量等方面实现了基本均衡。
2、流动去向
交流教师的流向可分为三种:一是从相对优质学校交流到相对薄弱学校,二是从相对薄弱校到相对优质学校,三是相差不大的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
3、交流方式
(1)主动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对交流有比较客观、积极的认识。他们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环境来克服职业倦怠、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抽样调查显示,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
(2)由于现实需要自愿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支持优化师资配置工作,同时他们在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原来学校离家远,或想尽快解决职称问题。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
(3)被动交流。这部分教师参与交流,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学校通过召开动员会,将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组或通过排名等形式确定人选,再由校领导做工作促成这些教师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5.01%。
二、前提:创造教师制度性交流的条件
相对于缩小办学条件差距而言,缩小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更为不易。教师不仅是政策配置中的客体更是自身选择的主体。为推动教师制度性交流,沈阳市做了以下工作。
1、领导重视,市区联动
沈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沈阳市教育局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教师制度性交流工作。在全市大会上,市委书记特别强调了教师交流的意义,各区主要领导明确表态支持,并组成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在主要领导的带动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教师交流是大势所趋,也不再“试探市里的决心”。这种“市里主导、区为主体、学校为主阵地”的上下联动机制,为城区教师交流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2、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各校之问的硬件差距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沈阳市逐步形成了“拉长两个短板,强化一种支持”的工作格局。“拉长两个短板”,一个是在城区拉长薄弱学校短板,另一个是在全市拉长农村教育短板;“强化一种支持”,就是用城市学校的管理改造农村学校的管理。
农村教育短板的拉长主要靠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已建成59所。城市薄弱学校短板的拉长则是从2003年开始,确立22所薄弱初中为试点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改造,现已取得显著成效。
3、取消民办公助学校,保障各校之间教师待遇大体相当
沈阳市从2006年暑期开始,恢复全市总计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这些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执行“按学区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不再享有特殊的收费政策,经费缺口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这使各校之间同级别教师的待遇大体相当。
4、划分“大学区”,为教师交流提供操作基础
从2006年暑期开始,沈阳市五个城区在区内分别按小学和初中,依托现有的优质学校,按照就近原则,划分若干个由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组成的“大学区”。教师交流在“大学区”的范围内进行。“大学区”实行学区长制,学区长负责协调做好“五个统一,一个共享”:统一安排教学人员,统一组织备课,统一组织教学,统一开展质量监测,统一组织校本培训;学区内所有学生共享学区内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5、以人为本,充分调研,认真制定和落实实施方案
各区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调查摸底、调研论证工作,根据区情、校情制定切合本区实际的“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方案”,努力通过交流解决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考虑学科不平衡和编制不平衡等问题,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情况,制定相关预案,既以人为本双向选择,又周密设计规范管理。
6、实行职称倾斜等政策,激励和引导教师流动
沈阳市教育局在分配职称指标时,非交流教师晋升机率为15%,交流教师晋升机率则达到60%,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评先评优等激励措施。
7、坚持一手抓交流,一手抓培训
推动教师流动与加强教师培训相结合,既克服教师长期在一校工作所产生的职业倦怠,又防止教师在流动前的责任松懈和流动后的不适应,在交流和培训中更快地实现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8、加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力度,促进学苗均衡分布
从2006年开始,沈阳市重点高中推行实质性的指标到校政策。2006年,沈阳市重点高中实质性指标到校的比例达到40%,2007年达到60%,以后每年按照不少于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可能达到80%。
9、充分发挥督导评估作用,促进区域整体推进
教育督导全程介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工作。督导评估结果直接与奖励挂钩,与市政府的表彰挂钩。由于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沈阳市五城区全部被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三、成效:义务教育均衡跨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各区在推进教师交流中,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推进出乎预料地平稳。2007年4月,沈阳市教育局选取城区118所中小学(初中43所,小学75所,学校覆盖率为45.74%)的118名学校领导,和774名参加交流的教师(小学337名,初中437名,教师覆盖率为37.66%)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总体满意率为86.18%,不满意率为13.82%;学校方面的总体满意率为84.75%,不满意率为15.25%。交流后,84.63%的教师心态是积极应对,13.30%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只有2.07%的教师比较消极。对目前交流教师在本学校的表现,有80.67%的校长表示满意,另有19.33%的校长表示不太满意。教师交流的主要成效和积极意义有如下几点:
1、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得到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些相对薄弱学校和偏远学校的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家长“择校”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动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2、有力地传播了优良校风和先进办学理念
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得到推广与传播,新老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在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和带动,使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教师交流工作,使教师的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广大教师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衡量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学习中获得专业成长。
4、有力地推进了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
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被打破,教师由“学校人”逐渐过渡为“系统人”、“职业人”。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6年后,就具备了异校交流的条件,就要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两年来,城区4000多人参与异校交流,并分别在一个月内办理了人事调动关系,这种状况给全市教师带来了极大震撼,广大教师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