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水平、实践能力,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变苦学,死学为乐学、易学、活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会探索科学规律,以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启发 猜想 实验论证 问题解决
当前,物理教学逐步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考试成绩为主,实践能力为辅的状况,这与新的教学要求是不相一致的,而在教学活动的师生互动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探究,再加上生活中的发现,有存在相关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最后加以创新。
1问题启发
课前教师应精心设置相关内容的问题在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准备学习起来有方向,学有动力。并通过其中的内容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阅读,查资料,增强上课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如:在《电功》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展示电动玩具汽车,还可以播放起重机吊起重物的幻灯片,还可以拿出一位学生的复读机等等。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观点,为什么它们可以工作呢?它们依靠什么来工作?课堂的气氛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不会感到上课的压抑。老师再从学生的众多观点中引导与课堂有关的观点。这样看似枯燥的物理课在学生的欢笑声中被引出来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发表观点,大胆提问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从随意的疑问向有目的的发问发展,使提出的问题成为创造思维的源头,应培养和训练学生搜寻问题,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例如:在学习滑轮时,老师可以先展示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把建材提到高处?这时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如塔吊,起重机,老师又问,在修建长城和金字塔时没有这些该怎没办,学生就开始思考和讨论,用铁棍撬,用小车推,老师再展示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这可以使学生在下边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解惑过程。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达到开动“机器”的效果,在问题中来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力,这可见创设物理情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师引导环节
新课标理念下,力图通过在教师诱导下由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教师的教学导向的控制。因为准确的师生信息反馈是理想教学的效果的前提,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应是情感交往。师生平等交往共同探讨教学,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学生这种热情是瞬时冲动,这需要教师在互动中始终获取准确信息,让这种冲动迁移到教育目标上。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态下不知不觉地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却能在畅通的信息中真正做到以诱达思,以导促学。例如,在探究《电功率》的教学时,学生已经认识到电流做功的多样性,老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如物体运动有快慢,不同的机械(如滑轮)做功快慢也不同,电流做功有快慢吗?学生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老师可以诱导,让说没有的举出一例证明其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加以分析,再问一些说有的学生,也让其举出一例来说明其观点。最后老师又问,电饭锅的大小是否都一样啊?电炉子的大小也都是一样的吗?老师在与学生的讨论和欢笑中循循诱导,学生最终明白电功率的概念。
3探究环节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功能彻底改变了灌输式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突出“引”字,这种方式就是教师引路,学生自己往前走,就是要突出善引,实验激趣,学生思考,分析论证,其中心在“引”字上通过导思、用导来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落实:让学生会学、会探索、会创造、会做人。
3.1教师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对科学现象大胆猜想,并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分析,作出合理的推理和解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勇气。在学生明白了电功率的概念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发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不同的电饭锅功率不同,学生在长期的物理学习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大胆的思考和猜想,可能与电流的大小,电压,电阻等有关。
3.2学生在猜想后,教师不要轻易告诉答案,应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制定实验方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理实验器材来验证,如小灯泡的功率,用实验的方法自己去寻真理,体验发现的激情,培养科学的学习素养,教师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用器材,让学生不轻易的向老师找答案,查资料等,这样既段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体验了探究过程的快乐,也知到真理发现的艰辛。
通过这种方法对所有的可能因素进行研究,最后得出哪些假设是正确的,哪些假设是不正确的。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师生探讨分析论证
一个好的实验或情景是能让学生能够把本堂课的所有知识点都通过解决本实验的问题得以掌握,并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的基础上和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学生在测出实验数据后,老师可以根据方案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数据,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学生在自学中不断自我评价,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而这种信心恰又是学生自学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撑点,是前进动力、是成功的源泉。例在《滑轮》一节中,通过启发→猜想→探究到最后结论,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解决——建楼房时如何把建材调上楼顶。结果在课后有大部分学生能利用生活经验、物理方面的知识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并设计出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跨学科的方案,使课堂教育得到了延伸。而学生在领略了自我实现后,个性得到了发展,为终身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得出结论
从检验假设到得出结论,还要通过一个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从而得出问题的完整结论。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通过实验得出了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而与压力的大小、材料的性质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那么滑动摩擦力究竟与这些因素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还需要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概括,才能总结出规律。总结结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的过程。
综上分析,不难得出学生的交流与学习关系紧密,而从信息社会中,信息交流与学习有较大关系,这一状况说明探究式教育模式具有显著意义,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且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廖伯琴.中外物理教育改革
2刘力.中小学课堂技能训练
【关键词】 启发 猜想 实验论证 问题解决
当前,物理教学逐步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考试成绩为主,实践能力为辅的状况,这与新的教学要求是不相一致的,而在教学活动的师生互动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探究,再加上生活中的发现,有存在相关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最后加以创新。
1问题启发
课前教师应精心设置相关内容的问题在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准备学习起来有方向,学有动力。并通过其中的内容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阅读,查资料,增强上课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如:在《电功》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展示电动玩具汽车,还可以播放起重机吊起重物的幻灯片,还可以拿出一位学生的复读机等等。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观点,为什么它们可以工作呢?它们依靠什么来工作?课堂的气氛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不会感到上课的压抑。老师再从学生的众多观点中引导与课堂有关的观点。这样看似枯燥的物理课在学生的欢笑声中被引出来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发表观点,大胆提问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从随意的疑问向有目的的发问发展,使提出的问题成为创造思维的源头,应培养和训练学生搜寻问题,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例如:在学习滑轮时,老师可以先展示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把建材提到高处?这时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如塔吊,起重机,老师又问,在修建长城和金字塔时没有这些该怎没办,学生就开始思考和讨论,用铁棍撬,用小车推,老师再展示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这可以使学生在下边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解惑过程。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达到开动“机器”的效果,在问题中来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力,这可见创设物理情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师引导环节
新课标理念下,力图通过在教师诱导下由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教师的教学导向的控制。因为准确的师生信息反馈是理想教学的效果的前提,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应是情感交往。师生平等交往共同探讨教学,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学生这种热情是瞬时冲动,这需要教师在互动中始终获取准确信息,让这种冲动迁移到教育目标上。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态下不知不觉地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却能在畅通的信息中真正做到以诱达思,以导促学。例如,在探究《电功率》的教学时,学生已经认识到电流做功的多样性,老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如物体运动有快慢,不同的机械(如滑轮)做功快慢也不同,电流做功有快慢吗?学生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老师可以诱导,让说没有的举出一例证明其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加以分析,再问一些说有的学生,也让其举出一例来说明其观点。最后老师又问,电饭锅的大小是否都一样啊?电炉子的大小也都是一样的吗?老师在与学生的讨论和欢笑中循循诱导,学生最终明白电功率的概念。
3探究环节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功能彻底改变了灌输式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突出“引”字,这种方式就是教师引路,学生自己往前走,就是要突出善引,实验激趣,学生思考,分析论证,其中心在“引”字上通过导思、用导来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落实:让学生会学、会探索、会创造、会做人。
3.1教师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对科学现象大胆猜想,并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分析,作出合理的推理和解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勇气。在学生明白了电功率的概念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发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不同的电饭锅功率不同,学生在长期的物理学习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大胆的思考和猜想,可能与电流的大小,电压,电阻等有关。
3.2学生在猜想后,教师不要轻易告诉答案,应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制定实验方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理实验器材来验证,如小灯泡的功率,用实验的方法自己去寻真理,体验发现的激情,培养科学的学习素养,教师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用器材,让学生不轻易的向老师找答案,查资料等,这样既段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体验了探究过程的快乐,也知到真理发现的艰辛。
通过这种方法对所有的可能因素进行研究,最后得出哪些假设是正确的,哪些假设是不正确的。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师生探讨分析论证
一个好的实验或情景是能让学生能够把本堂课的所有知识点都通过解决本实验的问题得以掌握,并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的基础上和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学生在测出实验数据后,老师可以根据方案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数据,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学生在自学中不断自我评价,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而这种信心恰又是学生自学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撑点,是前进动力、是成功的源泉。例在《滑轮》一节中,通过启发→猜想→探究到最后结论,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解决——建楼房时如何把建材调上楼顶。结果在课后有大部分学生能利用生活经验、物理方面的知识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并设计出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跨学科的方案,使课堂教育得到了延伸。而学生在领略了自我实现后,个性得到了发展,为终身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得出结论
从检验假设到得出结论,还要通过一个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从而得出问题的完整结论。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通过实验得出了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而与压力的大小、材料的性质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那么滑动摩擦力究竟与这些因素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还需要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概括,才能总结出规律。总结结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的过程。
综上分析,不难得出学生的交流与学习关系紧密,而从信息社会中,信息交流与学习有较大关系,这一状况说明探究式教育模式具有显著意义,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且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廖伯琴.中外物理教育改革
2刘力.中小学课堂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