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梯度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也要善于给学生以适当的阅读指点,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欣赏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雨说》(人教版九年级上)这首诗时,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生1:我喜欢“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因为,这个诗句形象地写出了旗子在雨中不住抖动的情形。
生2:可是,旗子被雨淋湿了,还能抖动吗?
生1:不是有风吗?
师:哪个地方能够看出有风呢?
生1:(满怀信心地)“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生2:“风也不拥挤”,这说明风并不大啊。
生1:风虽不大,但毕竟还是有的。有了风,旗子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也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生2:可是,被雨水淋湿了的旗子,又怎么能够在微风中哗啦啦地抖动呢?
生3:我以为,“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这句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春雨来临时的喜悦之情。我们理解这样的诗句,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
生4:“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石狮子流了泪,而应该是喜悦之情。
生5:我以为最重要的,不在于单纯地理解某一句诗,而是要通过诗人描绘的这些意象,理解雨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旗子的“哗啦啦地响”?
生1:雨给大地带来了甘霖,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快乐,“哗啦啦地响”所表达的应该是欢乐。
生3:通过雨的诉说,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孩子们“要勇敢地笑”的希望。
师:对!这些诗句,通过旗子、石狮子、风等意象,向我们表明,给孩子们带来欢笑是雨的使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快乐成长的希望和祝福!
我这样总结时,刚才还在喧闹着的教室安静了下来。看来,我的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正当我为学生们在思辨中发现并解决了问题,活跃并发展了思维而暗自高兴,甚至为自己的适时引导而洋洋得意时,一个学生却这样问道:“老师,我们的理解非要一致不可吗?”
学生的这个提问让我陷入了思考之中: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的已经放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发表见解了吗?审视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往往会借助讲台上的话语权,将课堂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是提要求,或者是作归纳,或者是作评判,总是期望师生理解的一致和答案的趋同,而忘记了学生知识、水平、能力上的差异必然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像这样将文本阅读引向“百川归海”式的求同理解,将貌似规范的答案强加给所有的学生时,我们甚至还以为不这样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
文本阅读要存同,但更应求异,以实现百花齐放的课堂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个性化理解所带来的快乐。
然而,我们在引导学生课堂阅读时却又往往习惯于追求见解的统一,而局促了异样理解存在的空间。这也许并不完全是出于应对考试的需要,而只是受到长期积习的教学定势的影响。然而,正是将追求解答的一致作为一种教学“习惯”而维护并坚持,才让我们的课堂阅读变得枯燥乏味。毕竟,求同而弃异,是一种局限,是一种摧残,是一种扼杀,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摧残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才能。
追求文本阅读的不同理解,我们应该将原有偏差的教育理念加以矫正,将教学行为上的失误予以调整。要尊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生活背景上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理解,特别要珍重学生的独到判断,而不能将学生的理解朝着同一个方向引领,甚至以偏概全,以一为是,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精神在萌发之初就无情地挫伤、斩断。
在文本阅读中存同求异,既是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要求,也是给学生以人性化关怀的体现。要想在同中存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就应该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容许并鼓励不同的见解出现,而不能让思想的碰撞只体现在过程中,甚至刻意营造出供人观瞻或聊以自慰的“自主讨论”的风景线,到头来却用所谓的总结来摧折学生独立见解和求异思维的幼芽,熄灭他们思想和智慧的火焰。要尊重学生审视文本的独特视角,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本阅读的存同求异,并不能从答案归一的一个极端走向不受任何约束的另一个极端。我们鼓励学生的求异理解,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无原则的泛泛解读,更不是鼓励学生的歪曲理解,毕竟,倡导求异解读,也不能让解读偏离文本的思想轨迹,更不能无视作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这就是说,鼓励学生的求异理解,教师也要有对学生的方向性指导,能在尊重学生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并让人类真善美的思想光辉得以穿透课堂,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智慧的种子能够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并且结出累累的果实。
教学《雨说》(人教版九年级上)这首诗时,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生1:我喜欢“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因为,这个诗句形象地写出了旗子在雨中不住抖动的情形。
生2:可是,旗子被雨淋湿了,还能抖动吗?
生1:不是有风吗?
师:哪个地方能够看出有风呢?
生1:(满怀信心地)“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生2:“风也不拥挤”,这说明风并不大啊。
生1:风虽不大,但毕竟还是有的。有了风,旗子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也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生2:可是,被雨水淋湿了的旗子,又怎么能够在微风中哗啦啦地抖动呢?
生3:我以为,“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这句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春雨来临时的喜悦之情。我们理解这样的诗句,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
生4:“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石狮子流了泪,而应该是喜悦之情。
生5:我以为最重要的,不在于单纯地理解某一句诗,而是要通过诗人描绘的这些意象,理解雨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旗子的“哗啦啦地响”?
生1:雨给大地带来了甘霖,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快乐,“哗啦啦地响”所表达的应该是欢乐。
生3:通过雨的诉说,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孩子们“要勇敢地笑”的希望。
师:对!这些诗句,通过旗子、石狮子、风等意象,向我们表明,给孩子们带来欢笑是雨的使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快乐成长的希望和祝福!
我这样总结时,刚才还在喧闹着的教室安静了下来。看来,我的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正当我为学生们在思辨中发现并解决了问题,活跃并发展了思维而暗自高兴,甚至为自己的适时引导而洋洋得意时,一个学生却这样问道:“老师,我们的理解非要一致不可吗?”
学生的这个提问让我陷入了思考之中: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的已经放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发表见解了吗?审视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往往会借助讲台上的话语权,将课堂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是提要求,或者是作归纳,或者是作评判,总是期望师生理解的一致和答案的趋同,而忘记了学生知识、水平、能力上的差异必然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像这样将文本阅读引向“百川归海”式的求同理解,将貌似规范的答案强加给所有的学生时,我们甚至还以为不这样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
文本阅读要存同,但更应求异,以实现百花齐放的课堂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个性化理解所带来的快乐。
然而,我们在引导学生课堂阅读时却又往往习惯于追求见解的统一,而局促了异样理解存在的空间。这也许并不完全是出于应对考试的需要,而只是受到长期积习的教学定势的影响。然而,正是将追求解答的一致作为一种教学“习惯”而维护并坚持,才让我们的课堂阅读变得枯燥乏味。毕竟,求同而弃异,是一种局限,是一种摧残,是一种扼杀,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摧残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才能。
追求文本阅读的不同理解,我们应该将原有偏差的教育理念加以矫正,将教学行为上的失误予以调整。要尊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生活背景上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理解,特别要珍重学生的独到判断,而不能将学生的理解朝着同一个方向引领,甚至以偏概全,以一为是,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精神在萌发之初就无情地挫伤、斩断。
在文本阅读中存同求异,既是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要求,也是给学生以人性化关怀的体现。要想在同中存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就应该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容许并鼓励不同的见解出现,而不能让思想的碰撞只体现在过程中,甚至刻意营造出供人观瞻或聊以自慰的“自主讨论”的风景线,到头来却用所谓的总结来摧折学生独立见解和求异思维的幼芽,熄灭他们思想和智慧的火焰。要尊重学生审视文本的独特视角,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本阅读的存同求异,并不能从答案归一的一个极端走向不受任何约束的另一个极端。我们鼓励学生的求异理解,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无原则的泛泛解读,更不是鼓励学生的歪曲理解,毕竟,倡导求异解读,也不能让解读偏离文本的思想轨迹,更不能无视作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这就是说,鼓励学生的求异理解,教师也要有对学生的方向性指导,能在尊重学生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并让人类真善美的思想光辉得以穿透课堂,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智慧的种子能够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并且结出累累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