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概念“起承转合”教学模式的相关分析

来源 :学习与科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次课题结合了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研究与对比为为主要方法,用与其相联系的一些理论知识来作为基础来进行探究摸索。“起、承、转、合”最早是来自于文学诗歌创作里的艺术手法,但是这不仅限于只用作于文学作品中,我们应该巧妙借用并加以修改,让其可以跟数学相关的课题相结合。
  关键词:起承转合、初中数学、结构分析
  “起、承、转、合”起源于文学写作手法,我们却要用其到与之相反的理科数学中去,期间需要一个时间去缓冲、磨合,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引导作用,每一个课堂上的讲师应该先花费点时间去搞懂什么是“起、承、转、合”后,方才能真正的将其运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
  “起”早贪黑的教学努力
  每次课堂上最开端的一件事,一定是“起”,俗话说得好,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所说的道理就是指应对“起”结构在日常课堂生活中的分析总结,“起”是第一件事,象征着蓄势待发[1],这是一种对孩子心理调控的准备,让他们可以意识到已经要开始了,要做好准备,而蓄势待发在日常教学生活上面临更多的问题是要“怎么起”,面对这个问题,现今最多的做法是进行对课堂生活环境的营造,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现象,尤其是“减法”教学模式的出现,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它所涵盖的教学模式意义在于其尽可能的在数学科目内部进行探索、寻找,那么具体是在找寻什么呢,是一种“关系”、“互相理解”,也是现今社会、学校最缺乏的一种价值观。
  “承”上启下的教学艺术
  说完了“起”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的努力,我们来谈一谈“承”结构在整个教学生活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承”这个字的字面意思,它代表着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象征新鲜知识的补充,[2]是新事物与旧事物进行关联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将更高层次的知识来应用在相对比较低端的教学模式中,这需要改变与共通。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教学模式都采用着惯用手法:“举例+练习”,这种方法对老师和学生而言相对来说比较节省时间,但是孩子们吸收到更多的信号却是“模仿+巩固”,这其实只是简单的对现有知识的一个掌握而已,很难做到真正层面上的学习,[3]这肯定阻挠着学生向真正的学习、创造精神的道路的前进,应该做到针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差异,尽量的做到让他们和而不同,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并将其无限放大,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做到一个多纬度、全面的发展。
  “轉”败为胜的教学方法
  所有教学模式中,最为核心与重要的一点就是“转”结构,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一尘不变的,基本上所有事物都会有所转变,而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转”结构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与能力的转化上,将课本、习题中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转化掉,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在整个变化过程里,是会有“不变”的东西存在的,它们往往是整个过程中的指挥官,引导着整个流程的进行。
  如果将“变化观”具体到教学过程中,那么最符合它定位的就是变式,但是同时变式又是将非本质属性排斥掉的最常规的手段,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概念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进行举一反三。现今教学模式下,最常见的转课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巩固练习,但是往往这种办法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过激反应,例如:逃课、不写作业甚至是引起厌学情绪的产生。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要做孩子的引导者,通过一些较为柔和的方式去让学生渐渐的学习, 给他们一个缓冲、接受的时间,要激发他们的认知的自觉性、探索性,这样子的教学模式才适合那些正处于塑造期、有着强烈不稳定性的孩子们。
  “合”而为一的教学魅力
  作为整个结构最末端的一步,“合”是学生对知识认知体系里最为重要的一个载体,是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理论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体系的高效帮手,一个起到总结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课题,其表现形式在对学生疑惑问题的解决上,因为学生会带有内在矛盾,其立足点就表现在对他们内在需求的解决与满足上。
  无论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还是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任务加以巩固练习,又或者是通过举相反的例子让其进行论证等,无论是多种方法里的哪一种,其最终结果都是通过一些现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式进行图式化,好让他们进行一种习惯的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
  结语:
  作为初中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内,孩子们的身心都逐渐的产生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除了内心的纠结、叛逆期的到来、还有对学习生活的追逐挑战外,外貌身体上也开始有了向成年人走向的变化。这个时间段内,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可能会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命运,正是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搞清楚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在课堂期间的表现与状况,更要将“起、承、转、合”融进孩子的日常中去,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只有这样弄清楚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原因,才能运用好该结构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朱桂凤,孙朝仁.数学慢教育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3(7A):47-50.
  [2]黄强.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源流[J].伊犁示范学院报,2006.(01).
  [3]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第1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初中生处于人体的重要发展阶段,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对其带来心理上的快速变化,其中情感丰富便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但是却很容易出现情感冲动的情况,并且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误入歧途以及思想偏激等情况。教师身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在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制教学活动时,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注入
期刊
摘 要: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政治思想认知的培养,代之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教师思索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道德观的建设。《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7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
期刊
摘 要:在培养初中生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数学科目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被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乐趣,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为此,本文就简单探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的作用,以此为广大一线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关键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初中数学  引
期刊
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面向全体中小学的一门课程,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这个过程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可以更好的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功能。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对一切事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一方面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养;另一方面则是班主任对班级起着基本的教育和管理。从而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效率和质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式很重要。对此本文研究现阶段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借助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探索班级管理艺术的必要性,并分析班级实际管理现状,最后提出关于提高新形势下
期刊
摘 要:探索混合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创建物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初中八年级最为重视的课程类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物理;混合教学探究  引言:随着初中教学压力的不断增加,到八年级的的时候实施混合式教学已经迫在眉睫,并且,我国近几年来,已经全面进行深化教育改革,旨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一定要有所突破,从传统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高中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今的音乐教师越来越注重音乐唱法的教学。尤其是唱法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唱法在进行整体训练开展过程当中,需要运用多种技巧才能够更好地积累表演经验。而伴随着当今我国唱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针对通俗唱法进行研究,本文就通俗唱法及其教学策略进行仔细分析。  关键词:高中音乐;通俗唱法;策略  唱法实际上来源于意大利,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
期刊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的巩固以及综合能力的成长进行关注。基础能力的上升主要需要关注学生对于英文词汇的学习与掌握,初中阶段语法的学习内容较多,然而在语法的考察中考察的方式相对较为简单,需要引导学生对于重点考察的单词内容进行学习以及掌握。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升具有直接的联系,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培养进行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初中阶段
期刊
摘 要: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得到广泛运用,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是成为了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
期刊
课题出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