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政治思想认知的培养,代之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教师思索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道德观的建设。《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7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据此,历史教师要依据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和历史教育部分价值的体现。
那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规定如何落实?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
(一)以“史”唤情——建立学生的初步情感体验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或对某些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历史感知;或通过教师移情的感染,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
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明确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的谜底。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即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二)以情串“史”——加深学生内部情感态度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是褒是贬,是赞扬是批判,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判断评价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使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从体验深入到价值的分析,从注意外部情感转向确立内部情感的倾向性,这是情感水平层次质的变化,也是情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学生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正直、淡薄名利的人生态度;从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改革魄力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用于进取的精神;从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确立历史审美情趣;从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胸怀中,让学生体会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
在确信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确信”是情感教育目标的中级水平层次。
(三)情“史”交融——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个情感水平層次,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说已基本达到。
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有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先从“接受”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出发,教师应选择典型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创造浓厚的情感教育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刺激,产生满意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再从“确信”这一情感水平层次考虑,通过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对爱国、爱国者和爱国主义的范畴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凝聚的对自己民族和国家一种最无私,最纯洁、最深厚的感情,以形成对爱国主义的正确态度,即爱国主义情感的倾向性,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最后只有达到“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即学生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朴素的爱,升华至爱国主义价值观层面的理智的爱,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势,以此作为准则,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判断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以此作为规范,来指导反省自己言行举止和所做所为,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收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如果历史教师缺乏对情感教育目标水平层次的科学认识,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或以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代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违情感教育的规律,而且也难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道德观的建设。《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7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据此,历史教师要依据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和历史教育部分价值的体现。
那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规定如何落实?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
(一)以“史”唤情——建立学生的初步情感体验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或对某些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历史感知;或通过教师移情的感染,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
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明确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的谜底。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即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二)以情串“史”——加深学生内部情感态度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是褒是贬,是赞扬是批判,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判断评价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使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从体验深入到价值的分析,从注意外部情感转向确立内部情感的倾向性,这是情感水平层次质的变化,也是情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学生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正直、淡薄名利的人生态度;从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改革魄力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用于进取的精神;从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确立历史审美情趣;从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胸怀中,让学生体会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
在确信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确信”是情感教育目标的中级水平层次。
(三)情“史”交融——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个情感水平層次,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说已基本达到。
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有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先从“接受”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出发,教师应选择典型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创造浓厚的情感教育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刺激,产生满意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再从“确信”这一情感水平层次考虑,通过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对爱国、爱国者和爱国主义的范畴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凝聚的对自己民族和国家一种最无私,最纯洁、最深厚的感情,以形成对爱国主义的正确态度,即爱国主义情感的倾向性,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最后只有达到“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即学生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朴素的爱,升华至爱国主义价值观层面的理智的爱,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势,以此作为准则,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判断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以此作为规范,来指导反省自己言行举止和所做所为,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收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如果历史教师缺乏对情感教育目标水平层次的科学认识,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或以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代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违情感教育的规律,而且也难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