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深水”者方可擒“蛟龙”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江苏高考作文近几年省平均基本在46分左右,每年也出现了不少的高分或满分优秀作文,文采飞扬,令人羡慕惊叹。从 46分“温饱”奔向70分“小康”肯定是许多人的追求,46分距离70分到底有多远?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唯有入“深水”者方可擒“蛟龙”,也唯有深度思维才能出炉深度文章,深刻是走向高分作文的必经之路。
  一、何为深刻
  《2017年全国统一考试(江苏省)说明》写作发展等级中,第一点为“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只有剥去表层,才能讲出至理,写作时如果仅仅是从人到人,由事到事,就事论事,从表面到表面,内容不免过于直观化。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应该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要看到隐藏在深层的本质,不能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就是说作文不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要做到深入发掘和有机生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文章灵动起来。
  “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何为逻辑?简单地说,逻辑就是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首先,观点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其次,观點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时,观点要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二、如何深刻
  【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个名叫克斯斯托弗·声卡维斯的老外近日红遍了美食圈,因为他花了16个月去了52家小笼包子馆,共吃了7.243公斤的小笼包,他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小笼包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吃。例如,他会带着尺去量小笼包的直径、小笼包皮的厚度,用秤去称小笼包所包肉的数量,最终写成了一篇文章《上海小笼包索引》。具体公式为:得分=(汁的重量+馅的重量)/皮的厚度,根据得分,将小笼包分为三个等级。
  仔细分析材料:①研究者:美国人(外国人);②研究对象:小笼包——中国传统美食;③研究方法:量化的方法;④研究结果:对小笼包给予排名,并发布了《上海小笼包索引》一书。总结材料中的关键词:量化、数据化、公式化、中国传统美食(美味)。事件一句话概括为:一位美国人用量化的方法对中国美食小笼包进行量化研究。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从美国人的做法思考——做事的思维方式、方法、态度;②从研究的内容思考——对传统中国美食的认识;③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反对:莫让数据绑架味觉,或别让美味消失在精密的标准中;亦可赞同:数据化处理有利于传统美食的发展。
  通过分析标杆作文,可以发现高分作文的深刻途径如下:
  1.深入本质,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
  陆机《文赋》中写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对议论文来说,观点就是文章的“警策之言”,核心概念就是中心观点中的关键概念或最小语素。把材料放在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中,逐层分析,有理有据。同样,也可把材料放在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中,联系社会现象,阐释紧扣核心概念,发表独特见解。
  2.逻辑性强,揭示了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阅卷者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良好的逻辑,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追因问果,追本溯源,将思路不断拓深,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运用反推,将因果逻辑关系揭示清楚。
  3.对比透彻,有层次地体现理性思辨色彩。
  文无对比不成文,“有对比才有鉴别”,对比透彻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有“跨界”的意识,由此及彼,有层次,有理性。只有视野宽,领域大,才能格局高。
其他文献
“豪放”指气魄大而无所拘束,就文学评价角度的“豪放”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司空图的《诗品》中。《诗品》分诗歌风格为二十四品,第十二品为“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及至苏轼本人谈文论艺对豪放也有所涉及,如,《与陈季常书》中就有“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
期刊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业务骨干,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  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尽管很关注,
期刊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目前,问题意识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注于实验科学的培根曾说过,如果一件事情你以肯定为始,必将以问题为终,反之亦然。而培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则是因为他紧紧地抓住了那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问题意识上,爱因斯坦则从另一种更高的境界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觉得与解决问题相比较,提出问题更为重要且更具意义,解决一个问题只能说掌握了对一类
期刊
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积累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素材整合、内化能力,最终为写作服务呢?可以归纳为三法:  一、分类整理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大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训练学生的积累与整合素材的能力,整合、内化能力是素材积累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学生自主积累要做到有系统,分门别类,清清楚楚,随用随查。运用系统整理法,可以指导学生把积累的内容按照事例素材、语言素材、思想素材、作文技法四个方面
期刊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相關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
期刊
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如何构建呢?新课程走到今天,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
期刊
一、什么是语感  关于语感,国内学者、专家们研究的很多,但什么是“语感”,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王尚文在《语感论》将“语感”一词定义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叶圣陶先生则是这样对语感进行界定的,他认为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刑公畹在他的《论“语感”》一书中又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他说“语感是某一语言的本地说者对这一语言的共同的感性认识”。诸如此类的语感定义,不胜枚举。  二、语感
期刊
议论文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文体,但从平时作文批改的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写出一篇说理严密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文章只有事例的堆砌,没有透彻的分析。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事实也须雄辩”。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却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桥梁,论据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
期刊
众所周知,江苏高考语文附加这一块,名著一直是重难点,“得名著者得附加”已成共识。但因名著篇幅多、容量大、范围广,粗细兼备,记忆与分析统筹,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任课教师常因茫无边际、无从下手而感到头痛不已,尤其是名著中的两道简答题最为关键艰难,也最让人纠结揣测。基于此,名著备考的策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杜绝不作为思想  尽管名著备考工作量大,有难度,对文科教学时间不长的教师而言,确实会有
期刊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知识构建,层层深入,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再次衍生为知识体系或問题,形成新的问题空间、新的认识、新的见解。就是引发学生“生问——发话——作为”,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基本流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  问题式教学有助于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