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语感
  关于语感,国内学者、专家们研究的很多,但什么是“语感”,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王尚文在《语感论》将“语感”一词定义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叶圣陶先生则是这样对语感进行界定的,他认为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刑公畹在他的《论“语感”》一书中又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他说“语感是某一语言的本地说者对这一语言的共同的感性认识”。诸如此类的语感定义,不胜枚举。
  二、语感的特点
  在初步认识了语感的概念之后,可以这样说,语感是个人在言语活动过程中对言语运用规则的一种感性经验。那么,语感具有怎样的性质特征呢?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考察:
  1.感性和理性。
  首先,提到感觉,人们很自然地就知道是感性直觉。语感是感觉性的东西,而不是思维的东西,因为人们在运用语感的过程中,依赖的是感性。但是,有的时候,感性和理性之间本来就难以找出明显的界限。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语感不可能完全摆脱理性的束缚,它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统一体。所以说,语感的运用虽然依赖的是感性思维,但语感的形成过程却凝聚着理性思考。
  2.普遍性和个别性。
  语感具有普遍性,语感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人”,在不断的言语活动中都会形成语感。同时,语感又具有个别性,语感是个人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语感所感知的对象也是具有个别性的言语活动。另外,每个人因为自身言语活动的外部环境、自身语言水平、接受能力、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各不相同的语感。
  3.敏锐性和快捷性。
  语感的敏锐性和快捷性,是指语感的作用过程不需要经过理性思维,可以直接对言语锐敏感知。因为语感在运用过程中主要依靠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人们只需要“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语感的速度几乎与感觉的速度相当。比起思维来,语感可要敏锐、快捷得多!所谓“不假思索”,“出口成章”,这些都是语感敏锐快捷的证明。当然,这更是语感达到一定程度和水平的表现。
  4.直觉性和体验性。
  语感是思维主体凭借直觉思维获得的,它并没有通过语法规则和其他语文知识去进行专门分析,也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在这里,并不是否认语感的理性思维积淀。所谓的直觉性,是指在语感的运用过程这个共时的平面上,思维主体不需要经过理性思考,仅凭直觉就能够判断一句话是否符合语言规则和言语习惯。
  三、如何培养语感
  1.注重语言实践,听、说、读、写,全面培养,尤其要高度重视读(诵读、默读、熟读、多读),并把诵读视为最主要的方法。语感来源于言语实践活动,没有言语实践活动就无法产生语感,而没有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经验,就无法提升语感。
  2.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同时知识的教学要围绕语感进行。语感是在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的,所谓语感,可以说是言语者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而语言运用规则大多包含在语文基础知识中。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大基础知识教学的力度,夯实基础,尤其需要加强初级阶段的基础教育。
  3.语感培养要循序渐进,要分阶段进行。“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语感的培养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效。只有长期不断地积累,循序渐进地学习、思考,才达到熟练熟巧的境界。此外,语感的培养和提高也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4.要积极对语言现象加以思考、总结,并善于发现语言中的规律。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理性的思维,来促进语感的形成和发展。语感的运用主要依赖于感性思维,可是语感的形成和发展却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干预。没有思考,人便不可能進步,培养和提高语感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从各种言语现象中去思考、总结。
其他文献
经典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阅读方法,也在于获得文化传统的启蒙和文化精神的熏陶。由于作家的精神意识、人文情怀往往隐藏在文字背后,所以要把这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精神揭示出来,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还原与比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自清《背影》最后一段的内容似乎很容易理解,其实,作者的懊悔和感慨,对父亲的怜惜与宽容,统统埋伏在平实而不平静的文字之下,没有合宜的操作方法是很难帮助学
期刊
林崇德指出: “学科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当前学科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被研究者长期忽视的问题。”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生命本身的体验与感悟,而对“外部”学习内容,即“考试”内容的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了。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
期刊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中考的实践所证明。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的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行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引起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一、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亟待解决  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学生的思想。这些倾向表现在,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蚀着广大学生
期刊
“豪放”指气魄大而无所拘束,就文学评价角度的“豪放”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司空图的《诗品》中。《诗品》分诗歌风格为二十四品,第十二品为“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及至苏轼本人谈文论艺对豪放也有所涉及,如,《与陈季常书》中就有“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
期刊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业务骨干,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  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尽管很关注,
期刊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目前,问题意识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注于实验科学的培根曾说过,如果一件事情你以肯定为始,必将以问题为终,反之亦然。而培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则是因为他紧紧地抓住了那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问题意识上,爱因斯坦则从另一种更高的境界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觉得与解决问题相比较,提出问题更为重要且更具意义,解决一个问题只能说掌握了对一类
期刊
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积累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素材整合、内化能力,最终为写作服务呢?可以归纳为三法:  一、分类整理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大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训练学生的积累与整合素材的能力,整合、内化能力是素材积累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学生自主积累要做到有系统,分门别类,清清楚楚,随用随查。运用系统整理法,可以指导学生把积累的内容按照事例素材、语言素材、思想素材、作文技法四个方面
期刊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相關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
期刊
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如何构建呢?新课程走到今天,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