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附加名著备考策略之刍议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江苏高考语文附加这一块,名著一直是重难点,“得名著者得附加”已成共识。但因名著篇幅多、容量大、范围广,粗细兼备,记忆与分析统筹,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任课教师常因茫无边际、无从下手而感到头痛不已,尤其是名著中的两道简答题最为关键艰难,也最让人纠结揣测。基于此,名著备考的策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杜绝不作为思想
  尽管名著备考工作量大,有难度,对文科教学时间不长的教师而言,确实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不能因此就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放任自流,一味地“望天收”。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发现有些学校的部分文科教师在名著备考这一块基本是不作为的,他们没有名著复习的规划和安排,没有重难点,没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提问和检测,名著复习只是一句话的单一模式:“你们自己看!”将名著备考的问题一股脑儿推给学生,自己落得个无事一身轻,这明显是一种消极不作为的表现,是对本职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二、加强名著高考的研究
  应该从研究中发现规律,增加备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江苏2007年高考开始自主命题,2008年首次在语文附加中纳入名著考查内容,至今已有十年的名著考查历史。其间在名著的篇目上虽有微调,但命题的规律整体稳定:
  1.考查题型稳定:一是选择题,共五题,要求选出其中表述错误的两项,二是有两道简答题。
  2.分值稳定,选择题5分,选对一个得2分,两个都对得5分,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3.考查内容基本稳定,两道简答题,其中《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只考其一,另一道简答题则在《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之外的其他中外名著中任选一个。而五道选择题则在简答题之外的其他名著中任选五部,具体考查细节的准确性。
  4.考查侧重点基本稳定。在《红楼梦》与《三国演义》的考查上,一边倒地倾向于前者。10年名著考查,《红楼梦》考了9年,《三国演义》仅2010年考过,明显突出了《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巅峰的地位。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另一道简答题依然以中国名著为主:10年名著考查,第二道简答题仅2009年和2010年考过外国名著,其余8年考的都是中国名著;而且这8年中,考鲁迅的作品有5年,考《边城》的有2年,很明显的特点是突出中国现代文学中思想性和文学性更强的名著地位。
  5.简答题考查逐步由识记向分析过渡。研究这十年的名著考查,发现简答题考查层次在逐渐提高,由初始阶段的只要求复述情节或人物性格,到近几年的作品思想性和写作用意的分析探究。
  三、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名著的研究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考纲规定的名著,教师自己首先要熟悉内容,结合各种资料钻研名著的思想性、文学性及艺术特点,掌握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经典台词等。如果教师自身连名著都没有完整地看过,熟悉程度都不及学生,那么如何组织复习,如何提問学生,弄不好在学生的追问下会笑话百出下不了台阶。
  四、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复习
  名著复习一定要有规划,否则全面开花,一无是处。要有顶层设计,要一部部清,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面面不到。作为重中之重的《红楼梦》,毫无疑问应该优先复习。此外,每部名著复习都要有精确的时间安排,而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这样才能确保每部名著都能按部就班地复习到位。同时,复习要有侧重点,建议把这十年来已考过的内容做个汇总,明确哪些内容已考过,考过的坚决不再浪费时间。名著复习最大的忌讳是不分轻重,细大不捐,大海捞针,以陈题旧题为纲,地毯式死记硬背。这种复习方式看似细致用心,但大而无当,浪费惊人,既占用了师生过多的时间精力,又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五、力争试题原创
  在目前的名著复习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以资料上的陈题旧题为纲,复习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复述名著内容。但是,高考的题目总让人耳目一新。因此,教师也要自我加压,尝试原创试题,排除已考内容,提升预判能力,在可能考查的篇目和内容上多多钻研设计,自主命题,课堂上多一些分析和探究。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又能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中考的实践所证明。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的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行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引起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一、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亟待解决  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学生的思想。这些倾向表现在,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蚀着广大学生
期刊
“豪放”指气魄大而无所拘束,就文学评价角度的“豪放”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司空图的《诗品》中。《诗品》分诗歌风格为二十四品,第十二品为“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及至苏轼本人谈文论艺对豪放也有所涉及,如,《与陈季常书》中就有“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
期刊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业务骨干,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  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尽管很关注,
期刊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目前,问题意识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注于实验科学的培根曾说过,如果一件事情你以肯定为始,必将以问题为终,反之亦然。而培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则是因为他紧紧地抓住了那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问题意识上,爱因斯坦则从另一种更高的境界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觉得与解决问题相比较,提出问题更为重要且更具意义,解决一个问题只能说掌握了对一类
期刊
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积累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素材整合、内化能力,最终为写作服务呢?可以归纳为三法:  一、分类整理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大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训练学生的积累与整合素材的能力,整合、内化能力是素材积累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学生自主积累要做到有系统,分门别类,清清楚楚,随用随查。运用系统整理法,可以指导学生把积累的内容按照事例素材、语言素材、思想素材、作文技法四个方面
期刊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相關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
期刊
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如何构建呢?新课程走到今天,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
期刊
一、什么是语感  关于语感,国内学者、专家们研究的很多,但什么是“语感”,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王尚文在《语感论》将“语感”一词定义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叶圣陶先生则是这样对语感进行界定的,他认为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刑公畹在他的《论“语感”》一书中又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他说“语感是某一语言的本地说者对这一语言的共同的感性认识”。诸如此类的语感定义,不胜枚举。  二、语感
期刊
议论文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文体,但从平时作文批改的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写出一篇说理严密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文章只有事例的堆砌,没有透彻的分析。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事实也须雄辩”。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却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桥梁,论据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