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据的选择与分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文体,但从平时作文批改的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写出一篇说理严密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文章只有事例的堆砌,没有透彻的分析。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事实也须雄辩”。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却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桥梁,论据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分析论据的方法很多,在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有:原因法、假设法、正反对比法、追问法、类比法。
  一、原因分析法
  原因分析法是指通过探求原因分析论据,沿着“为什么……是因为……”这个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以此论证论点的成立。如,“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主,唐朝初期的繁荣令世界惊讶,当然这一切离不开他的广开言路,善于倾听。因为倾听,太宗治理出了初唐盛世;因为倾听,他通晓了“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世之道;因为倾听,他成为了千百年来为人爱戴的圣明君主。”这种论述,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以使论据的分析更具体深入,还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也较有说服力。
  二、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是指通过假设相反的情形,与原事例比较,以此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沿着“反面事例→结果展示→正面强调”这条思路分析。如,“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經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但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马谡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假设分析法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请君入瓮,让阅读者真正置身其中,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此方法可以灵活运用。
  三、对比分析法
  正反对比法是指对一个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以此论证论点的成立,或者让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正反对比法的标志性词语为:“相反”“而”等。如,“几次入藏,不计其数次地挨家走访,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甘心为藏族同胞的公仆——孔繁森,用他真实的举动诠释了善良的本真,赢得了众人的称赞。可如今,又能有几个干部能成为“孔繁森精神”的继承人?餐桌上放的是山珍海味,家里住的是亭台楼阁,银行里存的是座座金山,对百姓的承诺早已抛之脑后,对行贿者的随意应付却早已谨记心间。”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比加深读者对论据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追问分析法
  追问分析法是指摆出论据后,追问这一论据的“核心要旨”从何而来,然后进行回答论述,进而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把论据和主旨结合在一起,使中心更明确。
  五、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就是使用类比的方法,在话题之外引入一个类比物,通过对二者相似点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类比分析法,可使作者的思路更加清晰,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主旨。
  对于这几种分析说理的方法,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遵循扣题分析的原则,即围绕论点对论据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分析说理。写作时,应该选取自己运用顺手、熟悉的方法,使文章分析缜密,论点与论据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是议论文能够得到高分的关键所在。有些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事实更需要雄辩”,对论据深入分析,才能使论据严密无间,说理透彻,更具有说服力。
其他文献
林崇德指出: “学科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当前学科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被研究者长期忽视的问题。”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生命本身的体验与感悟,而对“外部”学习内容,即“考试”内容的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了。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
期刊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中考的实践所证明。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的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行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引起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一、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亟待解决  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学生的思想。这些倾向表现在,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蚀着广大学生
期刊
“豪放”指气魄大而无所拘束,就文学评价角度的“豪放”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司空图的《诗品》中。《诗品》分诗歌风格为二十四品,第十二品为“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及至苏轼本人谈文论艺对豪放也有所涉及,如,《与陈季常书》中就有“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
期刊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业务骨干,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  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尽管很关注,
期刊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目前,问题意识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注于实验科学的培根曾说过,如果一件事情你以肯定为始,必将以问题为终,反之亦然。而培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则是因为他紧紧地抓住了那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问题意识上,爱因斯坦则从另一种更高的境界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觉得与解决问题相比较,提出问题更为重要且更具意义,解决一个问题只能说掌握了对一类
期刊
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积累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素材整合、内化能力,最终为写作服务呢?可以归纳为三法:  一、分类整理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大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训练学生的积累与整合素材的能力,整合、内化能力是素材积累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学生自主积累要做到有系统,分门别类,清清楚楚,随用随查。运用系统整理法,可以指导学生把积累的内容按照事例素材、语言素材、思想素材、作文技法四个方面
期刊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相關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
期刊
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如何构建呢?新课程走到今天,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
期刊
一、什么是语感  关于语感,国内学者、专家们研究的很多,但什么是“语感”,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王尚文在《语感论》将“语感”一词定义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叶圣陶先生则是这样对语感进行界定的,他认为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刑公畹在他的《论“语感”》一书中又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他说“语感是某一语言的本地说者对这一语言的共同的感性认识”。诸如此类的语感定义,不胜枚举。  二、语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