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不少制造业企业纷纷裁员或者破产倒闭,如何帮助制造业更好、更快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更需要制造业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升级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制造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零点调查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按照经济地带划分,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占全国总量的77.82%,中部占13.14%,西部仅占0.10%。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数量,东部占69.7%,中西部地区占30.6%,东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占全国总额的79.7%,中西部仅占20.3%。(2)产业集聚基本形成规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全国280多个城市中有160个拥有不同程度的企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集群明显,中西部许多城市也有集群模式。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主要集中在长三、珠三和闽南地区,而且以传统制造加工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3)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制造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利用率低,研究开发能力弱,市场营销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同质化严重。
二、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1)劳动力因素。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充足,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制造业升级需要吸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需求较大,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不足。因而,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状况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影响着我国制造业升级。(2)资金因素。我国制造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身运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扩大,自身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要寻求外来的资金来源,而贷款难长期困扰制造业。银行贷款手续时间长、审批复杂,同时银行基于经营安全的原则对于贷款的制造业企业要求高,使得制造业难以快速发展。(3)技术因素。我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门槛、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水平所限,企业只能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单一、样式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4)管理因素。我国很制造业企业目前仍采取家族管理的模式,企业主集权管理,企业的关键职位由血缘关系人担任,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管理手段原始,管理方式随意,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1)政府政策的支持。第一,营造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开放垄断行业,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市场秩序。支持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做强做大。结合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聚集市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领和支撑企业产业升级。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建立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降低企业系统风险,指导企业良性发展。第二,在税收、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帮助。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技术创新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对于达到一定级别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面向企业的国际国内交流或招商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2)制造业企业自身应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一,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一般来讲,R&D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占销售额2%的企业可勉强在竞争中维持,占销售额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因此必须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人 才的培养,逐步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积极同科研院所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第二,重视金融工具的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金融市场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务产业模式逐步向“金融+制造”产业模式转变。因此必须有效使用金融工具进行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再造,形成的多元化风险化解体系。
参考文献
[1]齐志强,张干,齐建国.进入WTO前后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演变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2]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
[R].2011
[3]罗仲伟.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中国社科院学报.2005(4)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升级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制造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零点调查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按照经济地带划分,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占全国总量的77.82%,中部占13.14%,西部仅占0.10%。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数量,东部占69.7%,中西部地区占30.6%,东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占全国总额的79.7%,中西部仅占20.3%。(2)产业集聚基本形成规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全国280多个城市中有160个拥有不同程度的企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集群明显,中西部许多城市也有集群模式。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主要集中在长三、珠三和闽南地区,而且以传统制造加工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3)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制造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利用率低,研究开发能力弱,市场营销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同质化严重。
二、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1)劳动力因素。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充足,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制造业升级需要吸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需求较大,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不足。因而,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状况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影响着我国制造业升级。(2)资金因素。我国制造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身运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扩大,自身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要寻求外来的资金来源,而贷款难长期困扰制造业。银行贷款手续时间长、审批复杂,同时银行基于经营安全的原则对于贷款的制造业企业要求高,使得制造业难以快速发展。(3)技术因素。我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门槛、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水平所限,企业只能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单一、样式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4)管理因素。我国很制造业企业目前仍采取家族管理的模式,企业主集权管理,企业的关键职位由血缘关系人担任,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管理手段原始,管理方式随意,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1)政府政策的支持。第一,营造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开放垄断行业,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市场秩序。支持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做强做大。结合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聚集市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领和支撑企业产业升级。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建立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降低企业系统风险,指导企业良性发展。第二,在税收、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帮助。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技术创新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对于达到一定级别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面向企业的国际国内交流或招商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2)制造业企业自身应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一,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一般来讲,R&D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占销售额2%的企业可勉强在竞争中维持,占销售额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因此必须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人 才的培养,逐步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积极同科研院所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第二,重视金融工具的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金融市场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务产业模式逐步向“金融+制造”产业模式转变。因此必须有效使用金融工具进行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再造,形成的多元化风险化解体系。
参考文献
[1]齐志强,张干,齐建国.进入WTO前后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演变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2]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
[R].2011
[3]罗仲伟.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中国社科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