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所表达的精神都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充分地分析诗歌的语言,把它以一种小学生能够容易明白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小学生能够在诗歌凝练的语言中达到积累文字,并且了解到诗歌表达的思想;诗歌的意境深邃,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通过对诗歌的解释,能让小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学会想象,学会去感受文字中的含义。以下笔者从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情感进行探究。
一、诗歌的语言
1.指导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的韵味
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简约的,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它会显得平实质朴、自然,同时也会显得形象独特。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而且也只有“读”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走进诗歌的本身去。
“读”是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读,能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帮助学生了解到诗歌中一种无形的意境。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利用“读”这一种方法,让学生尽量地去放声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诗歌语言的节奏。
另外,古典诗歌也强调节奏,它类似音乐中的节拍。我国古诗中称节奏为“音步”,四言诗(常见于《诗经》)有两个音步,五言诗有三个音步,七言诗有四个音步。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每句可划为三个音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整齐的音步配上恰当的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的音乐美、强烈的节奏感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受到了同学的喜爱。
2.推敲字词,体会诗歌语言的内涵
诗歌是一种由简短的文字组成的文学体裁,集文学之大美于一身,其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充满音乐美和画面感。可以说,诗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了中华文化的灵动飘逸。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古人的遣词造句不同于今人,会常常出现生僻字眼,或者古今异义的词,而小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歌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古诗的美丽之处。
二、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意蕴丰富,能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诗歌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诗歌有说不出道不明的韵味。俗话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主要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这是一件很抽象的事。只能借助于一线特殊的手段,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诗歌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才能创造出诗人所表达的意境美,才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身心得到净化。
1.通过创设情境和感同身受,感受意境美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想象能力却是无限的。诗歌中意境是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塑造出眼前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混合在一起所出现的一种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诗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刚健翅膀,是诗人“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遒劲手足,是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慧眼金睛。诗歌创作既然离不开想象,那么欣赏诗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样离不开想象。如果单单是让教师去传输知识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揣摩意境,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这是一件很难去做到的事请,因为诗歌中包含的意境和思想是诗人数十年来累积下来的人生经历的精华,想要小学生在短时间内依靠教师传输的知识去理解这种精华,基本上是不可能实习的。
2.再现事物和大胆想象,来感受意境美
小学生的想象也是有局限的,毕竟小学生的人生经历还是太少,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想象的空间不会太大,所以在教师为教导诗歌而创设的情景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学生也难以融入其中的情景。那么在小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再现诗歌里出现的事物,再去引导小學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让小学生能够融入到诗歌的情景中去感受诗歌体现出来意境美。
三、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会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是抒情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把诗歌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并且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其陶冶、震撼。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应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诗中的感情,试着用不同的语调去朗诵、去感受,最终领悟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教学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诗人,但应该让他们爱诗、读诗,我们的课堂里应该赋予他们文化的气息。让儿童从小懂得学会用一种审美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现实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准确理解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所在,把握其精髓,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去促使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应为儿童保证有充足的欣赏时间、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尽可能地让儿童身临其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惟有这样,才能真正组织好诗歌的教学活动,让诗歌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一、诗歌的语言
1.指导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的韵味
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简约的,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它会显得平实质朴、自然,同时也会显得形象独特。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而且也只有“读”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走进诗歌的本身去。
“读”是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读,能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帮助学生了解到诗歌中一种无形的意境。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利用“读”这一种方法,让学生尽量地去放声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诗歌语言的节奏。
另外,古典诗歌也强调节奏,它类似音乐中的节拍。我国古诗中称节奏为“音步”,四言诗(常见于《诗经》)有两个音步,五言诗有三个音步,七言诗有四个音步。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每句可划为三个音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整齐的音步配上恰当的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的音乐美、强烈的节奏感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受到了同学的喜爱。
2.推敲字词,体会诗歌语言的内涵
诗歌是一种由简短的文字组成的文学体裁,集文学之大美于一身,其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充满音乐美和画面感。可以说,诗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了中华文化的灵动飘逸。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古人的遣词造句不同于今人,会常常出现生僻字眼,或者古今异义的词,而小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歌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古诗的美丽之处。
二、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意蕴丰富,能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诗歌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诗歌有说不出道不明的韵味。俗话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主要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这是一件很抽象的事。只能借助于一线特殊的手段,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诗歌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才能创造出诗人所表达的意境美,才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身心得到净化。
1.通过创设情境和感同身受,感受意境美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想象能力却是无限的。诗歌中意境是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塑造出眼前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混合在一起所出现的一种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诗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刚健翅膀,是诗人“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遒劲手足,是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慧眼金睛。诗歌创作既然离不开想象,那么欣赏诗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样离不开想象。如果单单是让教师去传输知识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揣摩意境,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这是一件很难去做到的事请,因为诗歌中包含的意境和思想是诗人数十年来累积下来的人生经历的精华,想要小学生在短时间内依靠教师传输的知识去理解这种精华,基本上是不可能实习的。
2.再现事物和大胆想象,来感受意境美
小学生的想象也是有局限的,毕竟小学生的人生经历还是太少,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想象的空间不会太大,所以在教师为教导诗歌而创设的情景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学生也难以融入其中的情景。那么在小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再现诗歌里出现的事物,再去引导小學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让小学生能够融入到诗歌的情景中去感受诗歌体现出来意境美。
三、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会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是抒情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把诗歌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并且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其陶冶、震撼。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应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诗中的感情,试着用不同的语调去朗诵、去感受,最终领悟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教学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诗人,但应该让他们爱诗、读诗,我们的课堂里应该赋予他们文化的气息。让儿童从小懂得学会用一种审美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现实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准确理解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所在,把握其精髓,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去促使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应为儿童保证有充足的欣赏时间、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尽可能地让儿童身临其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惟有这样,才能真正组织好诗歌的教学活动,让诗歌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