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教考生答案,很少教师在分析答案来历,只有极少数教师在教考生适宜的阅读方法。实践证明,高中语文教学不能缺失阅读方法的教学。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教考生用适宜的阅读方法来解读文本,即"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读"与"命题者如何考"和"作者如何写"尽可能保持高度一致。
关键词:文学作品;备考;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13-02
1 作者如何写?
"如何写"指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和达意传情等。不管一位作家如何写作,他的文章总是在精心布局之中水到渠成。
甘典江的《母亲的中药铺》是一篇咏物散文(有人归入叙事写人类散文,笔者存疑),字面咏物言外说理。作者谋篇布局常用象征手法,赋予文章标题的中心词——"物"有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文字在实而意脉在虚。现结合选文来看看作者虚实的安排与结合。
实:母亲工作过的中药铺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母亲的中药铺……
②八十年代初,母亲……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抓药,打针,织毛衣……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虚:母亲经营的中药铺
①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我嚼着甘草成长着。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还有金银花和枸杞……全部享受到了。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传统的中药是文化……西药……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让我心暖。
⑨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这里"母亲的中药铺"是有象征意义的,既指"母亲工作过的中药铺",也指"母亲在家里经营的中药铺"。母亲对作者来说就是"中药铺"的"中药",这里的"中药铺"有实有虚,而"中药"为虚。至此,我们读懂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中药治疗生理的疾病,"中药"疗治心灵的伤害。母亲既是实的"中药"又是虚的"'中药'"。
2 专家如何考?
"如何考"指命题专家在自己认为读懂作者文本的基础上如何命题来考查学生。
命题专家选择甘典江的《母亲的中药铺》作为阅读材料,比较集中删除了原文的第2、3段,保留1358字,使阅读材料相对集中;命制了如下题目和参考答案:
(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③丰富文章的内容。】
(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5道试题考查两种类型:一是赏析类,细节描写的赏析(11题),形象性议论的语句赏析(14、15题);二是寻因类,由此及彼宕开一笔的寻因(12题),内容安排较详的寻因(13题)。这种考查方式相对于以前的考查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或写?写得怎么样?)有明显变化,重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赏析。
赏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求区分描写是渲染(直接详写)还是白描(直接略写),抓住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次,要求体味语文风格。无论是考查描写的具体技法还是考查语文风格,赏析文本均要落实在达意传情上。第11题参考答案最核心的内容是"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这就是作者的"达意传情"。
形象性议论是间接议论非直接议论。赏析形象性议论的本质是要求识别技法和挖掘意蕴或哲理。第14题参考答案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运用排比、比喻手法''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万物各具其用的哲理''"灵芝"设喻'"。(第15题属同一类型,只不过设问在文章末尾,还要考虑主题的揭示或深化。)
寻因类题型,以前一般设置"沿果索因",用"果"做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果"去找因。今年以浙江卷为代表出现新的命题方式:着力于散文中常出现的"节外生枝"的宕开一笔。这不是赘笔,是作者有意为之,后文必有相应的内容与之呼应,与之呼应的内容,往往就是答案区域所在。第12题的答案区域在第8段,参考答案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第①②两个要点。 内容安排:写什么,用什么来写,如何写,何处详何处略,均属于作者精心布局。而安排详略的原因要考虑达意传情(深化主旨,强化情感)、赋予深义(象征手法)、行文线索。第13题参考答案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第②③④三个要点,第①要点考生不会太注意,而取而代之从"行文线索"的角度来思考,这一点是命题者所忽略的。
专家命题除了要求考生从命题实质来回答问题外,还有一点是要求考生掌握一些抽象概括且较为笼统的评价(一些作为参考答案的比较空洞的套话)。如第12题参考答案中的"丰富了文章内容",第14题参考答案中的"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第15题参考答案中的"呼应标题,深化题旨"。此类答案考生应该根据命题的形式、角度灵活掌握,适时作答。
3 考生如何读?
近几年,浙江省考生此大题的平均分一直在9分左右徘徊(总分20分),关键原因是很多考生没有读懂文章。一方面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匆匆扫读;另一方面是阅读能力低下,没有掌握相应文本样式的适宜的阅读方法。
有效的阅读方法,要建立在对文本样式的敏感度上。比如咏物散文,就应该用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来阅读,明确物的吟咏为了阐述道理。
就《母亲的中药铺》而言(有人归入叙事写人类散文),如果用阅读叙事写人类散文的方法来阅读,我们的感悟与作者的本意可能出现很大的偏差。特别是原文删除的一段,写退休的史老师到中药铺找李医生谈心,跟母亲没有丝毫关系。往往会被读者认为是赘余之笔,偏离中心。因为叙事写人类散文,我们明确叙事的目的是表现人的品行精神,但这一段却能更好的说明"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这一道理。如果用阅读咏物说理类散文的方法,明确围绕物的吟咏是为了阐述道理。那么读到这一段以及中药铺的三个阿姨和妈妈这四个女人在工作之余一直聊天时,我们很自然地思考这应该与后面的哲理阐述密切相关:李医生是史老师的中药,中药铺每个女人是其他女人的中药,母亲是我的中药。在此基础上,作者就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的道理。可见,至少就考场阅读而言,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应该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而不是任何文本同等处理。
4 老师如何教?
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教考生答案,很少教师在分析答案来历,只有极少数教师在教考生适宜的阅读方法。实践证明,高中语文教学不能缺失阅读方法的教学。老师们应该教学生适宜的阅读方法,并在常态课中落实阅读方法的教学。笔者以教学杨绛的《老王》为例,谈谈如何在常态课中落实阅读方法的教学。这篇文章,笔者在阅读《品质》的基础上,教学生阅读叙事写人文本的一般阅读方法。设计了四项教学活动:
【活动一:提纲挈领】
任何作家写作时的理性在作品中以或隐或现的线索流露出来,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抓住这些线索,也就抓住了支撑整篇文章的骨架,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老王》这篇文章,是由哪些语段连缀而成,组成本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骨架呢?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快找到以下语段: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2)……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3)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活动二:顺藤摸瓜】
(1)结合后文,分析第1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在文中的作用。
(2)第8段对老王的肖像描写,作者一改前面叙述时的惜墨如金,而是泼墨如水,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处,作者因什么感到"愧怍"?此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引申出两个小问题:⑴老王对作者一家是怎样的态度?(集中分析第6段)⑵作者对老王是怎样的态度?(集中分析10-14段)
【活动三:管中窥豹】
在活动二第3个小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进一步讨论继续分解为两个小问题,⑴"愧怍"有什么内涵?⑵谁是一个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
【活动四:总结方法】
在前三项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阅读的一般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要通过文中一些重要语段的分析,这些语段是本文有张力(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说"有张力的语言"是"作者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用力处>)的语言,体现在统领全局处、精雕细刻处、传神动人处、违背常理处、情感流露处、暗示主题处等。
最后,有一点要特别说明,考场上文学作品的解读只有涉及到三方尽可能的一致性,才有得高分的可能。也就是说考生既要尽可能读懂作者内蕴的情感,又要尽可能明确命题者的考查方向,且尽量保持与作者、命题者的一致性(命题者认为自己与作者是一致的)。当考生、命题者、作者三方一致时,从理想状态来说,考生就进入了解读和答题的理想境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教考生用适宜的阅读方法来解读文本,尽量与命题者的解读和作者的意图保持高度一致:即"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读"与"命题者如何考"和"作者如何写"尽可能保持高度一致。
关键词:文学作品;备考;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13-02
1 作者如何写?
"如何写"指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和达意传情等。不管一位作家如何写作,他的文章总是在精心布局之中水到渠成。
甘典江的《母亲的中药铺》是一篇咏物散文(有人归入叙事写人类散文,笔者存疑),字面咏物言外说理。作者谋篇布局常用象征手法,赋予文章标题的中心词——"物"有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文字在实而意脉在虚。现结合选文来看看作者虚实的安排与结合。
实:母亲工作过的中药铺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母亲的中药铺……
②八十年代初,母亲……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抓药,打针,织毛衣……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虚:母亲经营的中药铺
①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我嚼着甘草成长着。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还有金银花和枸杞……全部享受到了。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传统的中药是文化……西药……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让我心暖。
⑨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这里"母亲的中药铺"是有象征意义的,既指"母亲工作过的中药铺",也指"母亲在家里经营的中药铺"。母亲对作者来说就是"中药铺"的"中药",这里的"中药铺"有实有虚,而"中药"为虚。至此,我们读懂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中药治疗生理的疾病,"中药"疗治心灵的伤害。母亲既是实的"中药"又是虚的"'中药'"。
2 专家如何考?
"如何考"指命题专家在自己认为读懂作者文本的基础上如何命题来考查学生。
命题专家选择甘典江的《母亲的中药铺》作为阅读材料,比较集中删除了原文的第2、3段,保留1358字,使阅读材料相对集中;命制了如下题目和参考答案:
(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③丰富文章的内容。】
(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5道试题考查两种类型:一是赏析类,细节描写的赏析(11题),形象性议论的语句赏析(14、15题);二是寻因类,由此及彼宕开一笔的寻因(12题),内容安排较详的寻因(13题)。这种考查方式相对于以前的考查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或写?写得怎么样?)有明显变化,重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赏析。
赏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求区分描写是渲染(直接详写)还是白描(直接略写),抓住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次,要求体味语文风格。无论是考查描写的具体技法还是考查语文风格,赏析文本均要落实在达意传情上。第11题参考答案最核心的内容是"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这就是作者的"达意传情"。
形象性议论是间接议论非直接议论。赏析形象性议论的本质是要求识别技法和挖掘意蕴或哲理。第14题参考答案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运用排比、比喻手法''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万物各具其用的哲理''"灵芝"设喻'"。(第15题属同一类型,只不过设问在文章末尾,还要考虑主题的揭示或深化。)
寻因类题型,以前一般设置"沿果索因",用"果"做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果"去找因。今年以浙江卷为代表出现新的命题方式:着力于散文中常出现的"节外生枝"的宕开一笔。这不是赘笔,是作者有意为之,后文必有相应的内容与之呼应,与之呼应的内容,往往就是答案区域所在。第12题的答案区域在第8段,参考答案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第①②两个要点。 内容安排:写什么,用什么来写,如何写,何处详何处略,均属于作者精心布局。而安排详略的原因要考虑达意传情(深化主旨,强化情感)、赋予深义(象征手法)、行文线索。第13题参考答案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第②③④三个要点,第①要点考生不会太注意,而取而代之从"行文线索"的角度来思考,这一点是命题者所忽略的。
专家命题除了要求考生从命题实质来回答问题外,还有一点是要求考生掌握一些抽象概括且较为笼统的评价(一些作为参考答案的比较空洞的套话)。如第12题参考答案中的"丰富了文章内容",第14题参考答案中的"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第15题参考答案中的"呼应标题,深化题旨"。此类答案考生应该根据命题的形式、角度灵活掌握,适时作答。
3 考生如何读?
近几年,浙江省考生此大题的平均分一直在9分左右徘徊(总分20分),关键原因是很多考生没有读懂文章。一方面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匆匆扫读;另一方面是阅读能力低下,没有掌握相应文本样式的适宜的阅读方法。
有效的阅读方法,要建立在对文本样式的敏感度上。比如咏物散文,就应该用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来阅读,明确物的吟咏为了阐述道理。
就《母亲的中药铺》而言(有人归入叙事写人类散文),如果用阅读叙事写人类散文的方法来阅读,我们的感悟与作者的本意可能出现很大的偏差。特别是原文删除的一段,写退休的史老师到中药铺找李医生谈心,跟母亲没有丝毫关系。往往会被读者认为是赘余之笔,偏离中心。因为叙事写人类散文,我们明确叙事的目的是表现人的品行精神,但这一段却能更好的说明"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这一道理。如果用阅读咏物说理类散文的方法,明确围绕物的吟咏是为了阐述道理。那么读到这一段以及中药铺的三个阿姨和妈妈这四个女人在工作之余一直聊天时,我们很自然地思考这应该与后面的哲理阐述密切相关:李医生是史老师的中药,中药铺每个女人是其他女人的中药,母亲是我的中药。在此基础上,作者就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的道理。可见,至少就考场阅读而言,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应该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而不是任何文本同等处理。
4 老师如何教?
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教考生答案,很少教师在分析答案来历,只有极少数教师在教考生适宜的阅读方法。实践证明,高中语文教学不能缺失阅读方法的教学。老师们应该教学生适宜的阅读方法,并在常态课中落实阅读方法的教学。笔者以教学杨绛的《老王》为例,谈谈如何在常态课中落实阅读方法的教学。这篇文章,笔者在阅读《品质》的基础上,教学生阅读叙事写人文本的一般阅读方法。设计了四项教学活动:
【活动一:提纲挈领】
任何作家写作时的理性在作品中以或隐或现的线索流露出来,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抓住这些线索,也就抓住了支撑整篇文章的骨架,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老王》这篇文章,是由哪些语段连缀而成,组成本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骨架呢?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快找到以下语段: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2)……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3)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活动二:顺藤摸瓜】
(1)结合后文,分析第1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在文中的作用。
(2)第8段对老王的肖像描写,作者一改前面叙述时的惜墨如金,而是泼墨如水,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处,作者因什么感到"愧怍"?此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引申出两个小问题:⑴老王对作者一家是怎样的态度?(集中分析第6段)⑵作者对老王是怎样的态度?(集中分析10-14段)
【活动三:管中窥豹】
在活动二第3个小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进一步讨论继续分解为两个小问题,⑴"愧怍"有什么内涵?⑵谁是一个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
【活动四:总结方法】
在前三项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阅读的一般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要通过文中一些重要语段的分析,这些语段是本文有张力(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说"有张力的语言"是"作者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用力处>)的语言,体现在统领全局处、精雕细刻处、传神动人处、违背常理处、情感流露处、暗示主题处等。
最后,有一点要特别说明,考场上文学作品的解读只有涉及到三方尽可能的一致性,才有得高分的可能。也就是说考生既要尽可能读懂作者内蕴的情感,又要尽可能明确命题者的考查方向,且尽量保持与作者、命题者的一致性(命题者认为自己与作者是一致的)。当考生、命题者、作者三方一致时,从理想状态来说,考生就进入了解读和答题的理想境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教考生用适宜的阅读方法来解读文本,尽量与命题者的解读和作者的意图保持高度一致:即"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读"与"命题者如何考"和"作者如何写"尽可能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