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写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良好的学习习惯;訓练;养成
“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年教育实践的总结。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今中外,凡是有思想的人,无不重视良好习惯的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给他们带来学习的乐趣。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教育的功利化,导致社会、学校、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只重结果,不看过程。教育者自然也更多地关注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养成了很多不良学习习惯。如上课坐不稳的,把玩头发、手指的,玩手机或看课外书的,东张西望讲小话的,上语文课做数学作业,上数学课又做语文作业或其它作业的,不一而足。很显然,这部分学生的成绩是不理想的。如果不改掉这些不良习惯,要成才恐怕也是很困难的。
“习惯是在生活过程中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中学生,更要花大力气训练。你或许要说,内容多,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都常常完不成,哪有时间去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呢。作为任课老师,你甚至可能认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班主任的事。若果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教师的任务也就相应减少了。事实上,教师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跟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关。学生没有掌握上课时的内容,又不复习、预习,甚至上课不认真听讲等都会带给老师“老牛拉车”的感觉。我们经常听到自己或同事抱怨“拖都拖不动,烦死了!”就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造成的心理压力所致。各科学习习惯虽大同小异,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绝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任课老师也要针对所任科目的特点训练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就中学老师而言,要如何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思想上的教育固然必不可少,但“习惯比天性更顽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光靠说教是无法改变一个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必须辅以严格的行为训练。下面我就语文科谈谈我的做法,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效的。
首先从思想上灌输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接手一届新生,我都会花一定的精力调查这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等,然后整理归类,再针对实际情况着手“开学第一课”强调科目特点、学习要求、实施计划和措施等,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学习。
其次,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训练。课前三分钟,严格要求语文课代表领读指定内容(一般为上课时要掌握的重难点笔记内容或和本课时有关的词语、名言、文段等)或检查复习、预习情况。课堂中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督促学生记笔记,字迹要求规范、整洁,随时检查评价,适当鼓励;阅读要求勾画批注等等。如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能目光提醒的尽量目光提醒,不能目光沟通的,则走到学生身边轻拍其肩提醒或中止上课,静候其反应过来,待其端坐后再讲课。有一次上课,我正在板书,忽听身后一阵哄笑,反过头去,发现一个刚转来不久的男生把外衣翻上去扣在头上,站在座位上扮鬼脸。因我的突然转身,教室里笑得更欢了,而那位男生却浑然不知,仍在手舞足蹈。我又好气又好笑,但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同学们安静。待男生明白过来,坐好后,我静静地盯了他两秒钟,然后微笑扫视全班,继续讲课。没想到效果竟出奇的好。那位本不待见我的男生居然老师长老师短的和我亲近起来。而对个别严重不听劝者则课后耐心教育并辅以一定的处罚,比如:留下来补笔记、补作业或背诵、默写课文等,必要时请家长配合。目的只有一个: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在班内开辟图书角。动员学生将家里的图书交给班级统一管理,指导学生将图书整理归类并登记在册,以便借阅归还。同时安排三名责任心强的学生负责管理图书。一名学生负责借阅,一名学生负责查找整理,一名学生负责维持借阅秩序。图书角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郊游、社会调查、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背诵、书法等比赛活动,必要时邀请家长代表参加。通过活动,指导学生观察了解生活,大胆与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活动课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尽量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同时,课前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对学习主动性差,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可邀请其家长配合完成;对性格内向,有沟通障碍的学生须加以鼓励、辅导,并要求其在活动中有所表现。活动过程中,要尽量关照那些学习主动性差或不善于沟通的孩子,有目的地给予他们 在活动中表现的机会。久而久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优秀品质的形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努力的结果。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丘吉尔。要改变一个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非易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付出有时很难短时间见成效,但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无论如何,教师都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良好的学习习惯;訓练;养成
“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年教育实践的总结。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今中外,凡是有思想的人,无不重视良好习惯的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给他们带来学习的乐趣。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教育的功利化,导致社会、学校、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只重结果,不看过程。教育者自然也更多地关注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养成了很多不良学习习惯。如上课坐不稳的,把玩头发、手指的,玩手机或看课外书的,东张西望讲小话的,上语文课做数学作业,上数学课又做语文作业或其它作业的,不一而足。很显然,这部分学生的成绩是不理想的。如果不改掉这些不良习惯,要成才恐怕也是很困难的。
“习惯是在生活过程中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中学生,更要花大力气训练。你或许要说,内容多,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都常常完不成,哪有时间去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呢。作为任课老师,你甚至可能认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班主任的事。若果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教师的任务也就相应减少了。事实上,教师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跟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关。学生没有掌握上课时的内容,又不复习、预习,甚至上课不认真听讲等都会带给老师“老牛拉车”的感觉。我们经常听到自己或同事抱怨“拖都拖不动,烦死了!”就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造成的心理压力所致。各科学习习惯虽大同小异,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绝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任课老师也要针对所任科目的特点训练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就中学老师而言,要如何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思想上的教育固然必不可少,但“习惯比天性更顽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光靠说教是无法改变一个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必须辅以严格的行为训练。下面我就语文科谈谈我的做法,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效的。
首先从思想上灌输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接手一届新生,我都会花一定的精力调查这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等,然后整理归类,再针对实际情况着手“开学第一课”强调科目特点、学习要求、实施计划和措施等,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学习。
其次,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训练。课前三分钟,严格要求语文课代表领读指定内容(一般为上课时要掌握的重难点笔记内容或和本课时有关的词语、名言、文段等)或检查复习、预习情况。课堂中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督促学生记笔记,字迹要求规范、整洁,随时检查评价,适当鼓励;阅读要求勾画批注等等。如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能目光提醒的尽量目光提醒,不能目光沟通的,则走到学生身边轻拍其肩提醒或中止上课,静候其反应过来,待其端坐后再讲课。有一次上课,我正在板书,忽听身后一阵哄笑,反过头去,发现一个刚转来不久的男生把外衣翻上去扣在头上,站在座位上扮鬼脸。因我的突然转身,教室里笑得更欢了,而那位男生却浑然不知,仍在手舞足蹈。我又好气又好笑,但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同学们安静。待男生明白过来,坐好后,我静静地盯了他两秒钟,然后微笑扫视全班,继续讲课。没想到效果竟出奇的好。那位本不待见我的男生居然老师长老师短的和我亲近起来。而对个别严重不听劝者则课后耐心教育并辅以一定的处罚,比如:留下来补笔记、补作业或背诵、默写课文等,必要时请家长配合。目的只有一个: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在班内开辟图书角。动员学生将家里的图书交给班级统一管理,指导学生将图书整理归类并登记在册,以便借阅归还。同时安排三名责任心强的学生负责管理图书。一名学生负责借阅,一名学生负责查找整理,一名学生负责维持借阅秩序。图书角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郊游、社会调查、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背诵、书法等比赛活动,必要时邀请家长代表参加。通过活动,指导学生观察了解生活,大胆与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活动课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尽量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同时,课前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对学习主动性差,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可邀请其家长配合完成;对性格内向,有沟通障碍的学生须加以鼓励、辅导,并要求其在活动中有所表现。活动过程中,要尽量关照那些学习主动性差或不善于沟通的孩子,有目的地给予他们 在活动中表现的机会。久而久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优秀品质的形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努力的结果。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丘吉尔。要改变一个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非易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付出有时很难短时间见成效,但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无论如何,教师都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