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只有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关键词】 经济 群众文化 考验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强化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更大程度上正在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当前,作为一种产业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其商品属性也日益地凸显出来。这样,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已经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参与的广泛性和精神的调节性
群众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参与的广泛性和精神的调节性。群众文化囊括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少儿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广大市民是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又是接受者。这种群众性的健康的文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是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是全方位效益,是所有文化消费者在介入各种文化活动后的精神、生活上的总体反应。广大群众可以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启迪。
娱乐消遣是群众文化的另一个属性,也正是因为具有娱乐消遣功能才被人们广泛接受。只不过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娱乐兴趣,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欣赏需求,人们通过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既使自己得到休息和娱乐,达到调节精神,消除疲劳之目的,同时又程度不同地遏止了危害社会秩序、毒化社会风气的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2.正确处理两个效益关系
由于群众文化产生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因此也就毫不例外要受约于价值规律,并作为商品进入文化市场参与流通和交换,产生经济效益。
群众文化产品的商品性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在进入市场运行后伴随社会效益而同时产生的。它与社会效益同属于一个大的效益总体和意义范畴,它是社会效益在经济中的体现。
毫无疑问,社会效益作用于经济,推动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提高;反过来,经济效益又制约社会效益的产生和提高。对于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来说,其社会效益应该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其经济效益又是社会效益的重要内容。脱离了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是单纯意义的效益;而缺乏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当然也非广泛而又完整的效益,因而两者都不可能实现最高的效益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群众文化要求生存、求发展其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参与竞争。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使群众文化少受某些负效应的影响,使两个效益在流通和交换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最好实现,关键一条必须摆正两者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而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同时亦要注重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的群众文化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思想轨道,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消除错误思想的影响。群众文化毕竟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然应该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又要看清和承认它的商品性,尊重它的价值规律,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使之达到完美的统一。
3.避免两个效益“双亏损”
群众文化是一项公益型事业,具有投入大、盈利小的特点。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工作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了一系列非盈利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文化服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会效益可谓是巨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少文化服务项目经过努力是可以变无偿为有偿,变低盈利为高盈利。但由于群众文化产品多数具有双重属性,因此绝大多数非盈利型文化活动的存在意义和服务功能并未削弱或消亡,如各种培训、展覽、比赛以及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等等。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盈利而排斥必要的无偿活动的开展,或无视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强行改变某些活动项目的服务手段,其结果只能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亏损”。
4.主动接受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群众文化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经济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不可能在文化艺术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更不可能包揽文化活动的一切开支,因此,大力开发高效益文化经营新项目,不仅是群众文化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应拓宽视野,广开思路,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大力开发高利润有偿活动新项目。
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应该是社会化、全方位的。只有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参与文化市场竞争,才能形成生动蓬勃的局面。此外,所有文化生产和经营活动还必须主动接受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既享受各种文化政策的优惠,也接受各种文化法规的制约。任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文化经营活动,哪怕盈利再多,都应该,毫不犹豫地及时加以摒弃。
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政府保障的人民群众享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提供的服务。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坚持面向大众作好社会文化工作,我们每一个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一心,尽职尽责为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持久开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蓉,关于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主要问题的分析及宏观引导的思路[J].消费经济,2001(3):39-42.
[2] 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消费经济,1993(3):24-25.
(作者单位:虎林市文化馆)
【关键词】 经济 群众文化 考验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强化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更大程度上正在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当前,作为一种产业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其商品属性也日益地凸显出来。这样,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已经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参与的广泛性和精神的调节性
群众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参与的广泛性和精神的调节性。群众文化囊括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少儿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广大市民是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又是接受者。这种群众性的健康的文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是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是全方位效益,是所有文化消费者在介入各种文化活动后的精神、生活上的总体反应。广大群众可以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启迪。
娱乐消遣是群众文化的另一个属性,也正是因为具有娱乐消遣功能才被人们广泛接受。只不过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娱乐兴趣,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欣赏需求,人们通过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既使自己得到休息和娱乐,达到调节精神,消除疲劳之目的,同时又程度不同地遏止了危害社会秩序、毒化社会风气的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2.正确处理两个效益关系
由于群众文化产生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因此也就毫不例外要受约于价值规律,并作为商品进入文化市场参与流通和交换,产生经济效益。
群众文化产品的商品性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在进入市场运行后伴随社会效益而同时产生的。它与社会效益同属于一个大的效益总体和意义范畴,它是社会效益在经济中的体现。
毫无疑问,社会效益作用于经济,推动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提高;反过来,经济效益又制约社会效益的产生和提高。对于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来说,其社会效益应该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其经济效益又是社会效益的重要内容。脱离了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是单纯意义的效益;而缺乏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当然也非广泛而又完整的效益,因而两者都不可能实现最高的效益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群众文化要求生存、求发展其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参与竞争。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使群众文化少受某些负效应的影响,使两个效益在流通和交换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最好实现,关键一条必须摆正两者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而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同时亦要注重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的群众文化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思想轨道,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消除错误思想的影响。群众文化毕竟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然应该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又要看清和承认它的商品性,尊重它的价值规律,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使之达到完美的统一。
3.避免两个效益“双亏损”
群众文化是一项公益型事业,具有投入大、盈利小的特点。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工作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了一系列非盈利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文化服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会效益可谓是巨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少文化服务项目经过努力是可以变无偿为有偿,变低盈利为高盈利。但由于群众文化产品多数具有双重属性,因此绝大多数非盈利型文化活动的存在意义和服务功能并未削弱或消亡,如各种培训、展覽、比赛以及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等等。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盈利而排斥必要的无偿活动的开展,或无视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强行改变某些活动项目的服务手段,其结果只能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亏损”。
4.主动接受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群众文化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经济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不可能在文化艺术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更不可能包揽文化活动的一切开支,因此,大力开发高效益文化经营新项目,不仅是群众文化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应拓宽视野,广开思路,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大力开发高利润有偿活动新项目。
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应该是社会化、全方位的。只有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参与文化市场竞争,才能形成生动蓬勃的局面。此外,所有文化生产和经营活动还必须主动接受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既享受各种文化政策的优惠,也接受各种文化法规的制约。任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文化经营活动,哪怕盈利再多,都应该,毫不犹豫地及时加以摒弃。
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政府保障的人民群众享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提供的服务。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坚持面向大众作好社会文化工作,我们每一个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一心,尽职尽责为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持久开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蓉,关于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主要问题的分析及宏观引导的思路[J].消费经济,2001(3):39-42.
[2] 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消费经济,1993(3):24-25.
(作者单位:虎林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