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传统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的保护,也要注重新文艺作品在形式、内容、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创作与革新,这就是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与发展要做到的“两条腿走路“。本文从2015年广东汉剧院原创汉调音乐剧《梦@时代》为切入,论述民间表演艺术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内容和原则。
[关键字]岭南 表演艺术 保护与发展 传承与创新 汉调音乐剧
正在笔者思考如何论述“城镇化建设中岭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一议题的阶段,恰逢梁群导演新作——广东汉剧院新创汉调音乐剧《梦@时代》(以下简称《梦》剧)在梅州市亮胜艺术中心首次与观众亮相。该剧对岭南传统艺术——广东汉剧——发展的思考与笔者对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要“两条腿走路”的观念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便想从”汉调音乐剧“这一新的表演形式说起,谈谈我的对民间表演艺术传承和创新的看法。
“两条腿走路”,这个见解在文艺发展史上存在已久,指的是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传统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的保护,也要注重新时代文艺作品在形式、内容、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创作与革新。
一、新创汉调音乐剧《梦@时代》与广东汉剧院
《梦》剧整部剧在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面对广东汉剧第一代人对汉剧忠诚的坚持和第二代人无奈地弃演从商,以及面临传统戏剧失去活力、流失年轻观众的现实,作为第三代人的年轻台柱,是应该安安分分在汉剧表演的舞台上恪守本分,还是应该利用现代化的包装手段,将汉剧表演艺术打造成时尚、靓丽的表演新形式,通过当代火热的选秀节目让更多的观众认识?除此之外,导演梁群还在剧中设置了多种对立的冲突矛盾,将许多意想不到或者格格不同的古今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没有使人觉得突兀,反而让该剧更有时代感,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剧中所包涵的矛盾冲突有以下几点:1、采用汉调音乐剧的舞台表演形式,传统汉剧折子戏的片段穿插其中;2、古典汉调与民族音调、通俗音调的互融混搭;3、复排的经典剧目与歌手参赛节目的现代歌舞同时在舞台上呈现;4、谨慎严谨的戏曲学徒与大胆潮流的行当新人对戏曲传承发扬手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激烈的争论;5、现代包装与古典美感的审美差异。
武汉市艺术学校校长,国家一级编剧沈承宙看完之后是这样评价《梦》剧的:
“《梦@时代》是一部讴歌自己的家乡,讴歌自己的剧院,讴歌自己的事业,讴歌自己的梦想的戏曲音乐剧。
《梦@时代》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坦诚对话与碰撞,是一场憋在心里的念想痛痛快快的当众论争。没有谁对谁错,不需你死我活。年长的一辈逐渐理解,年轻的一代终于懂得,继承传统不因袭,与时俱进向未来。
中华文化已经经历过三次与外域文化的激烈冲突与碰撞,最终都是中华文化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消融了外域文化,变为壮大自身的营养,中华文化又以崭新的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梦》剧的结尾并没有对争论的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种引发无限反思的留白,我想或许是导演因为每个人对传承与创新的标准和态度都不一样而故意不做解答吧。我国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戏剧、戏曲、舞蹈、音乐等,其唱、念、做、打、把式、风格、动律等都有不同的讲究,历时越悠久,其中的“规矩”就越复杂,因此现代的改良和创新就有种步步为营的谨慎,方恐一不小心就背上“弃旧图新”的评价。
广东汉剧正是同处于“新旧选择”阶段的剧种之一。相较于建国后的繁荣时期,当今的广东汉剧正面临着发展创作的瓶颈:无论经典剧目还是新创作的剧目,都因遵循传统表演形式的限制,不受年轻观众群的喜爱。加之新生的山歌剧不断蓬勃、成熟壮大,在梅州市的艺术舞台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故广东汉剧迎来了新的考验。
“京汉合流”的训练与表演理念,正是这种情形下不得已而开辟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京剧原是从汉剧中分化发展出来的剧种,二者之间有非常多相似、可取之处,剧团领导试图将京剧的精华与理念吸收进汉剧的表演中,对汉剧进行刺激和革新。但京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在声腔、剧目、舞台语言、表演风格等方面都进行过改革和发展,这一手段不可不谓是个冒险之举。
二、保护和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必要性
相对于这种不同剧种的互融互补,《梦》剧的编导将汉剧与音乐剧、歌舞等跨行当的交织更为高明的多。不仅不存在被京剧同化、渗透影响的可能,更是强调了汉调演唱、汉剧表演的属性,使之成为表演独特的“腔调”,让老观众觉得熟悉亲切,又让年轻的观众发觉汉调的美。
所以在“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护”。只有将传统的、完整的表演形式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不要用现代的眼光和标准去判断其是否过时、“土”不“土”,尽可能不被相似的艺术种类所同化,保持该艺术种类最初的面貌,才能为后来所有艺术创作提供最原始、特色最鲜明的艺术形态,才有资格谈发展。而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不应仅仅依靠剧团的表演,更要在博物馆、传承中心等机构中,通过挖掘、抢救、保护并且持续的收集新时代的讯息等手段,将其运作模式、表演形式、生存环境、发展轨迹完整收藏和展示。
另一方面,无论在任何时代,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单单依靠保护是不够的。这些被司空见惯、略显单调的艺术形态在现代艺术舞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当代花多眼乱的艺术市场而言,更是显得缺乏吸引力和活力。可以说,越是传统的民间表演,越需要发展,越要依靠层出不穷的创意和突破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重新被大众所认识接受,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每一个经典种类的出现初期都是一个“另类”,是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完善、饱满,实现成型,进而达到巅峰。例如我国戏曲的出现,就是起源于古代社会歌舞这类表演艺术形式。从单一的歌、舞、歌伴舞表演中,融入叙事、表演的手段,从傩戏、社火、秧歌小戏一点点向戏曲迈进,经过历史漫漫长河的发展,逐步成熟完善,形成独立表演艺术。流派的出现和形成更是戏曲艺术发展新的高度。这个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人类的“突发奇想”和“尝试与实验”,就没有艺术形式的突破和发展。 在舞台艺术的创作、革新之路上,作品本身不需要承担知识普及、科教的责任,而是呈现编导在某个时期的思考和想法,因此难免会出现偏颇、失衡、极端的思维和理解。因此在进行民间表演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编导既要大胆有创意、不拘一格,更要有相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合借鉴的过程中应确立主次、分清本末,不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为目的,不能一味追求革新。
在前不久热播的综艺节目中,作曲新秀霍尊与中国歌剧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合作表演了一个京剧版的《Time to say goodbye》(《离别时刻》),就是一次京剧与美声的撞击。节目中,先是霍尊着京剧扮相,女扮男装,京腔京韵唱出《Time to say goodbye》,歌词中中英文混搭,歌声婉转缠绵悠扬;后是莫华伦用意大利语唱出原版歌曲;合唱中美声的浑厚与京剧咿呀的婉转重合,音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悦耳。作品中一男一女以芭蕾伴舞,男的身着西装,女的穿简便的青衣服装头饰,脚下立着足尖;伴奏是以吉他、键盘、打击乐这类西方乐器与京胡、三弦、琵琶、铙钹等中国民间乐器和谐共奏。或许,表演上的中外结合的形式会让一些行内人一时不容易接受,但是光从编曲上来说,还是可以感受到编曲者的诚意和新意,而非单纯的恶搞。像是这一类的表演,或许不要急于去批判,感受一下改编者的用心,也会让人有新鲜愉悦的艺术体验。
三、保护和发展“两条腿走路”应遵循的原则
(一) 保护传统民间表演艺术,还是要在民间。除了建立健全而系统的传承中心,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民间百姓的力量,让这些文化和艺术形式在日常的生活中流动、应用、实践,才是民间(民俗)文化与艺术得以保持活力和根源的保障。
(二) 艺术家的创作、革新应当遵循历史的发展和符合原型当下的背景和心态,有相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应当尊重素材原型,创新和改革的内容可以是大胆、奇特、天马行空的。
需要强调的是,大胆创新和改革,并不是低级趣味的恶搞和与传统的反其道而行,不是刻意的扭曲和“乱来”,而是指编导经过深思熟虑,将自己当下的认识和理念以新的表达方式融入到传统艺术的表演中,进行新的阐释和表达。另一方面,对新作品优劣的判断与鉴赏者本身的喜恶、阅历、身份、心态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只要是在该原则下创作的,能够体现编导思维、理解和认识的作品,就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保护与创新二者同样重要,要同时进行。单纯依靠保护或者革新,都不能让民间表演艺术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保护与创新要“两条腿走路”,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
结 语
要说成功秉承“两条腿走路”的观念具代表性的国家,就不得不提到韩国。说起韩国的文化与艺术,肯定不是最古老、最有历史的,但国际上却有着独具魅力、显著的特色。这不仅包括首先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穿着韩国传统服饰《阿里郎》那一类的表演,还包括有“韩流”之称时尚潮流音乐。在韩国,你可以看到它的艺术、文化可以是引领潮流、追求个性的年轻时尚,其综艺的火热和成熟促使了“韩流”的形成;又可以是保存得相当完整传统、经典的,体现韩国古老历史背景的文化艺术;更可贵的是,新旧两个艺术种类结合产生的新作品让韩国传统的、陈旧的艺术形式散发出年轻的气息,让韩国的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景象。
我国的历史、人文、艺术远远比韩国源远流长、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得多,单单是岭南这片土地上存在的艺术形式标就已如繁花似景般丰富。如果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会瞩目得多。我相信,在广大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艺术的艺术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共同努力下,岭南文化艺术将会得到最快的挖掘和保护,并且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征,以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再次呈现岭南人文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2]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8);
[3]董尚德.古代戏曲的叙事特色.笔者根据讲座录音整理.2010;
[4]笔者采访《梦》剧的编导梁群,根据录音整理.2014年8月。
作者简介:郭杨扬(1987—),女,华南师范大学保送硕士研究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创编方向。编导及参演作品多次获岭南舞蹈大赛金银铜奖、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等,代表作《席狮趣》《欢窝赶》《牵守》等;参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华民族区域舞蹈精品教材系列”、“中华健身操”岭南篇教材的编排和拍摄;承担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课题研究;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教师兼科研处工作。
[关键字]岭南 表演艺术 保护与发展 传承与创新 汉调音乐剧
正在笔者思考如何论述“城镇化建设中岭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一议题的阶段,恰逢梁群导演新作——广东汉剧院新创汉调音乐剧《梦@时代》(以下简称《梦》剧)在梅州市亮胜艺术中心首次与观众亮相。该剧对岭南传统艺术——广东汉剧——发展的思考与笔者对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要“两条腿走路”的观念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便想从”汉调音乐剧“这一新的表演形式说起,谈谈我的对民间表演艺术传承和创新的看法。
“两条腿走路”,这个见解在文艺发展史上存在已久,指的是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传统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的保护,也要注重新时代文艺作品在形式、内容、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创作与革新。
一、新创汉调音乐剧《梦@时代》与广东汉剧院
《梦》剧整部剧在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面对广东汉剧第一代人对汉剧忠诚的坚持和第二代人无奈地弃演从商,以及面临传统戏剧失去活力、流失年轻观众的现实,作为第三代人的年轻台柱,是应该安安分分在汉剧表演的舞台上恪守本分,还是应该利用现代化的包装手段,将汉剧表演艺术打造成时尚、靓丽的表演新形式,通过当代火热的选秀节目让更多的观众认识?除此之外,导演梁群还在剧中设置了多种对立的冲突矛盾,将许多意想不到或者格格不同的古今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没有使人觉得突兀,反而让该剧更有时代感,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剧中所包涵的矛盾冲突有以下几点:1、采用汉调音乐剧的舞台表演形式,传统汉剧折子戏的片段穿插其中;2、古典汉调与民族音调、通俗音调的互融混搭;3、复排的经典剧目与歌手参赛节目的现代歌舞同时在舞台上呈现;4、谨慎严谨的戏曲学徒与大胆潮流的行当新人对戏曲传承发扬手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激烈的争论;5、现代包装与古典美感的审美差异。
武汉市艺术学校校长,国家一级编剧沈承宙看完之后是这样评价《梦》剧的:
“《梦@时代》是一部讴歌自己的家乡,讴歌自己的剧院,讴歌自己的事业,讴歌自己的梦想的戏曲音乐剧。
《梦@时代》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坦诚对话与碰撞,是一场憋在心里的念想痛痛快快的当众论争。没有谁对谁错,不需你死我活。年长的一辈逐渐理解,年轻的一代终于懂得,继承传统不因袭,与时俱进向未来。
中华文化已经经历过三次与外域文化的激烈冲突与碰撞,最终都是中华文化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消融了外域文化,变为壮大自身的营养,中华文化又以崭新的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梦》剧的结尾并没有对争论的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种引发无限反思的留白,我想或许是导演因为每个人对传承与创新的标准和态度都不一样而故意不做解答吧。我国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戏剧、戏曲、舞蹈、音乐等,其唱、念、做、打、把式、风格、动律等都有不同的讲究,历时越悠久,其中的“规矩”就越复杂,因此现代的改良和创新就有种步步为营的谨慎,方恐一不小心就背上“弃旧图新”的评价。
广东汉剧正是同处于“新旧选择”阶段的剧种之一。相较于建国后的繁荣时期,当今的广东汉剧正面临着发展创作的瓶颈:无论经典剧目还是新创作的剧目,都因遵循传统表演形式的限制,不受年轻观众群的喜爱。加之新生的山歌剧不断蓬勃、成熟壮大,在梅州市的艺术舞台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故广东汉剧迎来了新的考验。
“京汉合流”的训练与表演理念,正是这种情形下不得已而开辟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京剧原是从汉剧中分化发展出来的剧种,二者之间有非常多相似、可取之处,剧团领导试图将京剧的精华与理念吸收进汉剧的表演中,对汉剧进行刺激和革新。但京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在声腔、剧目、舞台语言、表演风格等方面都进行过改革和发展,这一手段不可不谓是个冒险之举。
二、保护和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必要性
相对于这种不同剧种的互融互补,《梦》剧的编导将汉剧与音乐剧、歌舞等跨行当的交织更为高明的多。不仅不存在被京剧同化、渗透影响的可能,更是强调了汉调演唱、汉剧表演的属性,使之成为表演独特的“腔调”,让老观众觉得熟悉亲切,又让年轻的观众发觉汉调的美。
所以在“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护”。只有将传统的、完整的表演形式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不要用现代的眼光和标准去判断其是否过时、“土”不“土”,尽可能不被相似的艺术种类所同化,保持该艺术种类最初的面貌,才能为后来所有艺术创作提供最原始、特色最鲜明的艺术形态,才有资格谈发展。而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不应仅仅依靠剧团的表演,更要在博物馆、传承中心等机构中,通过挖掘、抢救、保护并且持续的收集新时代的讯息等手段,将其运作模式、表演形式、生存环境、发展轨迹完整收藏和展示。
另一方面,无论在任何时代,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单单依靠保护是不够的。这些被司空见惯、略显单调的艺术形态在现代艺术舞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当代花多眼乱的艺术市场而言,更是显得缺乏吸引力和活力。可以说,越是传统的民间表演,越需要发展,越要依靠层出不穷的创意和突破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重新被大众所认识接受,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每一个经典种类的出现初期都是一个“另类”,是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完善、饱满,实现成型,进而达到巅峰。例如我国戏曲的出现,就是起源于古代社会歌舞这类表演艺术形式。从单一的歌、舞、歌伴舞表演中,融入叙事、表演的手段,从傩戏、社火、秧歌小戏一点点向戏曲迈进,经过历史漫漫长河的发展,逐步成熟完善,形成独立表演艺术。流派的出现和形成更是戏曲艺术发展新的高度。这个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人类的“突发奇想”和“尝试与实验”,就没有艺术形式的突破和发展。 在舞台艺术的创作、革新之路上,作品本身不需要承担知识普及、科教的责任,而是呈现编导在某个时期的思考和想法,因此难免会出现偏颇、失衡、极端的思维和理解。因此在进行民间表演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编导既要大胆有创意、不拘一格,更要有相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合借鉴的过程中应确立主次、分清本末,不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为目的,不能一味追求革新。
在前不久热播的综艺节目中,作曲新秀霍尊与中国歌剧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合作表演了一个京剧版的《Time to say goodbye》(《离别时刻》),就是一次京剧与美声的撞击。节目中,先是霍尊着京剧扮相,女扮男装,京腔京韵唱出《Time to say goodbye》,歌词中中英文混搭,歌声婉转缠绵悠扬;后是莫华伦用意大利语唱出原版歌曲;合唱中美声的浑厚与京剧咿呀的婉转重合,音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悦耳。作品中一男一女以芭蕾伴舞,男的身着西装,女的穿简便的青衣服装头饰,脚下立着足尖;伴奏是以吉他、键盘、打击乐这类西方乐器与京胡、三弦、琵琶、铙钹等中国民间乐器和谐共奏。或许,表演上的中外结合的形式会让一些行内人一时不容易接受,但是光从编曲上来说,还是可以感受到编曲者的诚意和新意,而非单纯的恶搞。像是这一类的表演,或许不要急于去批判,感受一下改编者的用心,也会让人有新鲜愉悦的艺术体验。
三、保护和发展“两条腿走路”应遵循的原则
(一) 保护传统民间表演艺术,还是要在民间。除了建立健全而系统的传承中心,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民间百姓的力量,让这些文化和艺术形式在日常的生活中流动、应用、实践,才是民间(民俗)文化与艺术得以保持活力和根源的保障。
(二) 艺术家的创作、革新应当遵循历史的发展和符合原型当下的背景和心态,有相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应当尊重素材原型,创新和改革的内容可以是大胆、奇特、天马行空的。
需要强调的是,大胆创新和改革,并不是低级趣味的恶搞和与传统的反其道而行,不是刻意的扭曲和“乱来”,而是指编导经过深思熟虑,将自己当下的认识和理念以新的表达方式融入到传统艺术的表演中,进行新的阐释和表达。另一方面,对新作品优劣的判断与鉴赏者本身的喜恶、阅历、身份、心态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只要是在该原则下创作的,能够体现编导思维、理解和认识的作品,就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保护与创新二者同样重要,要同时进行。单纯依靠保护或者革新,都不能让民间表演艺术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保护与创新要“两条腿走路”,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
结 语
要说成功秉承“两条腿走路”的观念具代表性的国家,就不得不提到韩国。说起韩国的文化与艺术,肯定不是最古老、最有历史的,但国际上却有着独具魅力、显著的特色。这不仅包括首先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穿着韩国传统服饰《阿里郎》那一类的表演,还包括有“韩流”之称时尚潮流音乐。在韩国,你可以看到它的艺术、文化可以是引领潮流、追求个性的年轻时尚,其综艺的火热和成熟促使了“韩流”的形成;又可以是保存得相当完整传统、经典的,体现韩国古老历史背景的文化艺术;更可贵的是,新旧两个艺术种类结合产生的新作品让韩国传统的、陈旧的艺术形式散发出年轻的气息,让韩国的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景象。
我国的历史、人文、艺术远远比韩国源远流长、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得多,单单是岭南这片土地上存在的艺术形式标就已如繁花似景般丰富。如果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会瞩目得多。我相信,在广大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艺术的艺术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共同努力下,岭南文化艺术将会得到最快的挖掘和保护,并且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征,以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再次呈现岭南人文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2]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8);
[3]董尚德.古代戏曲的叙事特色.笔者根据讲座录音整理.2010;
[4]笔者采访《梦》剧的编导梁群,根据录音整理.2014年8月。
作者简介:郭杨扬(1987—),女,华南师范大学保送硕士研究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创编方向。编导及参演作品多次获岭南舞蹈大赛金银铜奖、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等,代表作《席狮趣》《欢窝赶》《牵守》等;参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华民族区域舞蹈精品教材系列”、“中华健身操”岭南篇教材的编排和拍摄;承担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课题研究;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教师兼科研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