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8世纪以来,随着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医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教育开始以医院为依托、以病人为导向、以医生为主体,得到迅速发展。它在提高医生群体职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英国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英国;医学教育;医疗行业
医学教育是指按照社会对医疗系统的需求,由相关团体或单位有计划、有组织,以科学系统的手段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和相关护理人员的教育活动。18-19世纪是英国医疗行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医疗机构扩充发展、人们对医疗需求空前激增的时期。这些因素的变化,既依赖于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也对医学教育本身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探讨这一时期的英国医学教育进程并分析其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英国现代化进程并从中获取历史经验。
一、影响医学教育的因素
1.工业化的推动
18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的工业化如火如荼进行,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860年,英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欧洲总人口的10%,而生产的工业品却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1]与此同时,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恶劣的居住环境、严重的大气与河流污染影响着转型中的英国社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不仅率先享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与富足,而且也首次尝到环境污染的苦果。”[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们从农村涌入城市,人口聚集和恶劣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伤寒斑疹、天花、猩红热、霍乱、牛瘟等传染性疾病频发,整个英国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威胁。恶劣的城市生活使整个国家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的平均期望寿命值只有40岁。[3]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人们居住环境恶劣,疾病丛生,对医疗救助的需求变得相对集中并急剧增长,由于医疗服务需求量的急剧攀升,大量未经训练的非专业人员出现在医疗市场,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4]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正规的医学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自然科学的进步
自然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待疾病和医学的看法,使人们长久以来的病理观念得到改变。18世纪以来,解剖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进步迅速,科学领域的发明成就被迅速应用于实践,为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理论支撑。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促进了医学教育走向专业化,英国医史学家拜纳姆曾说过:“医学的科学权威性是建立在显微镜之上的。”[5]1761年,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干尼(G.Morgagni)发表《根据着解剖学的研究来解释疾病的部位和原因》一书,提出“病灶”概念,疾病由此被定位于身体局部的病变。[6]体液病理学说自此开始逐渐瓦解。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疾病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疾病的本体论观点得到确立,正如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所说:“从此,世上才有了病...疾病把这概念在观察者面前表现了出来,它们绝对是特征鲜明的存在,对这些独立存在的实体,我们必须从每一个细节上仔细调查研究。”[7]18世纪末,病理解剖学的发展使得医学家们更多关注疾病本身,而不单单是病人本身反应。[8]这使得疾病的分类和医学研究更加细化,也使医学教育日趋专业化。随着临床医学的诞生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生开始将疾病当做一种病理过程,通过对病人脉搏、体温、呼吸、血液等情况的观察来解释疾病症状。医生的关注焦点开始从病人转向疾病本身。这种疾病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疾病有了科学客观的认识,开始日益依赖科学理论和手段医治疾病,同时也意识到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发展医学教育,才能提高医生群体素质,从而更有效的医治疾病。
二、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1.医学教育的沿革
18世纪以前,英国医生群体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在大学学习医学知识和跟随经验丰富的医生做学徒。在中世纪,随着大学的兴起,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13世纪牛津大学就开始开设医学知识的科目,14世纪正式设立了医学课程并且颁发医学学位。学习的主要医学科目有:盖伦的《小技》、希波克拉底的《论摄生》、黑波拉的《热病论》和尼古拉的《解毒方》。[9]但是当时的大学医学教育只注重理论,而不是疾病诊疗的临床经验,因此学生并没有实践经验。而且,在中世纪神学占优势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术和思想受到神学的禁锢,英国大学的医学教育还处在人文学科的附属地位。随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18世纪工业革命的形成,两者从制度上和物质上为科学系统的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英国教会势力日益弱化,有利于形成自由的文化气氛和活跃的学术思想。这些条件使得英国称为世界科学和医学的中心。[10]正是有了这些条件,19世纪英国的医学教育也随之进步,不再墨守成规,从传统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在教育模式和机制体系上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2.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18-19世纪英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传统的教育机构的教学模式,如大学等专业教育机构内医学课程的传授和对医务人员的培养;其次是新的医学教学机构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志愿医院兴起而产生的医院附属医学院所建立的新型临床医学教育体系。
18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设有关于医学的一些课程,如解剖学、化学和植物学和古典医学理论研究,但是却轻视医疗实践,医学教育的核心止于理论的传授,如古代一些经典医学名著的学习和研究。而爱丁堡大学在课程的安排上更加合理,开设一系列医学教育课程,并且重视医疗实践,将医学教育与诊疗所等医疗机构紧密联系。18世纪20年代,亚历山大·门罗(Alexander Monro)供职于爱丁堡医学院,担任首解剖学和外科学教授。门罗不仅向医学生讲授解剖学,也通过实例的讲解指导学生们进行实际的外科操作和临床实践。1778年起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开始颁发自己的文凭,它几乎等同于学位资格。[11]一时间爱丁堡成为了当时全英国医学教育的中心。到1750年,爱丁堡大学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其医学课程包括植物学、化学、基础药物学、医学管理学、产科学、解剖学等;学期为三年,期满后要通过考试并参与医疗实践,完成一份论文并且通过学校教授们组织的测试。[12]这种医学教育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将医学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这使得爱丁堡的医学教育迅速发展,诊疗技术和医生素养得到提高。到1858年,英国各大城市纷纷建立了条件完善的医学院,开设了系统科学的医学教育课程,構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具有正规教育资历的医学生,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18世纪以来,志愿医院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发展,它们日益在医疗行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疗行业新需要的产生,英国志愿医院的发展几乎与医院医学教学的发展同步进行,在这之前英国的医疗机构很少参与医学教学。在志愿医院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即附属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教学体系。这种医学教学体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学徒制和医生私人教育模式,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这种医学教学体系的发展培养了大量新的职业医生,特别是推动了外科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了外科医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提升了医治病人的能力。1711年,著名的伦敦解剖学家兼外科医生威廉·切塞尔顿(William Cheselden)开设外科讲座,并于1718年将讲座地址迁到圣·托马斯医院,通过临床实践向学生们传授外科知识,这就是最早的临床教学。18世纪伦敦只有三家医院附属医学院,分别是圣巴塞洛缪医院附属医学院、圣·托马斯和盖伊医院联合开设的医学院和伦敦医院附属医学院。1751年圣·托马斯医院同意每个医生带两名学生。医生们在医院里开设了公开讲座,学生可以通过买票的形式进去听讲,这样就不用花学大量的时间和钱财去做医生的私人学生。但是19世纪30年代之前,内科医生的讲座只有很少的学生。因为相对于条件简陋和人手不足而又受种种限制的医院而言,私人学校的确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教育条件。随着志愿医院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医院附属医学院比起私人医学院有了更多的优势和更优越的社会资源,其特有的附属医学院临床教学模式兴起,逐渐取代了学徒制和私人学校教育模式,在医学界兴起并受到普遍认可。这不是医院也不是医生主动开创的,而是在学生们的需求和医疗行业的发展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如英国史学家拜纳姆所说:“英国医学的实用主义倾向,国家对医学教育和研究支持的相对缺乏以及英国大学制度的薄弱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13]这也是英格兰的医学院都设在医院,而不是像其他国家的医学院都由大学单独开设的原因。到1858年,伦敦有12所医院建立了附属医学院,综合医院80%的病床都在教学型医院,医院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病例,有助于学生临床实践,就这样英格兰的临床教学建立起来了,学生们被鼓励跟随教师查房和进入手术室。在省级医院,教学日益受人关注,对于像产科医院这样的专科医院,学生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医院的附属医学院作为医学教育平台,给医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临床实践场所,使他们在接触病人的过程中将所学医学理论与病例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并逐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医生群体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结语
医学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并对社会产生影响。人类最初的医学教育只是简单的师徒制的经验相传,随着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学教育开始走向学校制,继而有了医学院教育和临床实践教育,疾病分类也逐渐向着各个专业方向深化。纵观18-19世纪英国的医学教育发展,不难发现医学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当时良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在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反过来对社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这一时期医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医生群体的素质,促进了医生的职业化进程,保证了整个医疗行业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但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英国医学教育的不足,即国家在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未能制定一套通行全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医生考核规范标准。
注释:
[1]Francois Crouzet, The Victorian Economy, London:Routledge, 2006,pp.4-5.
[2]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史學月刊,2006年,第10期.
[3]Anne Hardy, Health and Medicine in Britain since 1860,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6.
[4]D. U. Bloor, The Rise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Vol.28, No.190(May, 1978), p.288.
[5]威廉·F·拜纳姆:《19世纪医学科学史》,曹珍芬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6]张大庆:《西方近代疾病观念的变革》,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第4期.
[7]亨利·E·西格里斯特著,朱晓译《西医文化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第119页.
[8]Anne Hardy, Health and Medicine in Britain since 1860,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4.
[9]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甄橙译:《医学史》(上),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280页.
[10]彭瑞骢等主编:《医学科技与社会》,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11]罗伊·波特著:《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44页.
[12]W. B. Walker, “Medical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Great Britain”, Academic Medicine, 1956, No.31, Vol.11, p.767.
[13]威廉·F·拜纳姆:《19世纪医学科学史》,曹珍芬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14]罗伊·波特著:《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关键词:英国;医学教育;医疗行业
医学教育是指按照社会对医疗系统的需求,由相关团体或单位有计划、有组织,以科学系统的手段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和相关护理人员的教育活动。18-19世纪是英国医疗行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医疗机构扩充发展、人们对医疗需求空前激增的时期。这些因素的变化,既依赖于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也对医学教育本身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探讨这一时期的英国医学教育进程并分析其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英国现代化进程并从中获取历史经验。
一、影响医学教育的因素
1.工业化的推动
18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的工业化如火如荼进行,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860年,英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欧洲总人口的10%,而生产的工业品却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1]与此同时,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恶劣的居住环境、严重的大气与河流污染影响着转型中的英国社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不仅率先享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与富足,而且也首次尝到环境污染的苦果。”[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们从农村涌入城市,人口聚集和恶劣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伤寒斑疹、天花、猩红热、霍乱、牛瘟等传染性疾病频发,整个英国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威胁。恶劣的城市生活使整个国家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的平均期望寿命值只有40岁。[3]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人们居住环境恶劣,疾病丛生,对医疗救助的需求变得相对集中并急剧增长,由于医疗服务需求量的急剧攀升,大量未经训练的非专业人员出现在医疗市场,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4]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正规的医学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自然科学的进步
自然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待疾病和医学的看法,使人们长久以来的病理观念得到改变。18世纪以来,解剖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进步迅速,科学领域的发明成就被迅速应用于实践,为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理论支撑。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促进了医学教育走向专业化,英国医史学家拜纳姆曾说过:“医学的科学权威性是建立在显微镜之上的。”[5]1761年,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干尼(G.Morgagni)发表《根据着解剖学的研究来解释疾病的部位和原因》一书,提出“病灶”概念,疾病由此被定位于身体局部的病变。[6]体液病理学说自此开始逐渐瓦解。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疾病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疾病的本体论观点得到确立,正如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所说:“从此,世上才有了病...疾病把这概念在观察者面前表现了出来,它们绝对是特征鲜明的存在,对这些独立存在的实体,我们必须从每一个细节上仔细调查研究。”[7]18世纪末,病理解剖学的发展使得医学家们更多关注疾病本身,而不单单是病人本身反应。[8]这使得疾病的分类和医学研究更加细化,也使医学教育日趋专业化。随着临床医学的诞生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生开始将疾病当做一种病理过程,通过对病人脉搏、体温、呼吸、血液等情况的观察来解释疾病症状。医生的关注焦点开始从病人转向疾病本身。这种疾病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疾病有了科学客观的认识,开始日益依赖科学理论和手段医治疾病,同时也意识到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发展医学教育,才能提高医生群体素质,从而更有效的医治疾病。
二、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1.医学教育的沿革
18世纪以前,英国医生群体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在大学学习医学知识和跟随经验丰富的医生做学徒。在中世纪,随着大学的兴起,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13世纪牛津大学就开始开设医学知识的科目,14世纪正式设立了医学课程并且颁发医学学位。学习的主要医学科目有:盖伦的《小技》、希波克拉底的《论摄生》、黑波拉的《热病论》和尼古拉的《解毒方》。[9]但是当时的大学医学教育只注重理论,而不是疾病诊疗的临床经验,因此学生并没有实践经验。而且,在中世纪神学占优势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术和思想受到神学的禁锢,英国大学的医学教育还处在人文学科的附属地位。随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18世纪工业革命的形成,两者从制度上和物质上为科学系统的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英国教会势力日益弱化,有利于形成自由的文化气氛和活跃的学术思想。这些条件使得英国称为世界科学和医学的中心。[10]正是有了这些条件,19世纪英国的医学教育也随之进步,不再墨守成规,从传统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在教育模式和机制体系上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2.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18-19世纪英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传统的教育机构的教学模式,如大学等专业教育机构内医学课程的传授和对医务人员的培养;其次是新的医学教学机构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志愿医院兴起而产生的医院附属医学院所建立的新型临床医学教育体系。
18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设有关于医学的一些课程,如解剖学、化学和植物学和古典医学理论研究,但是却轻视医疗实践,医学教育的核心止于理论的传授,如古代一些经典医学名著的学习和研究。而爱丁堡大学在课程的安排上更加合理,开设一系列医学教育课程,并且重视医疗实践,将医学教育与诊疗所等医疗机构紧密联系。18世纪20年代,亚历山大·门罗(Alexander Monro)供职于爱丁堡医学院,担任首解剖学和外科学教授。门罗不仅向医学生讲授解剖学,也通过实例的讲解指导学生们进行实际的外科操作和临床实践。1778年起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开始颁发自己的文凭,它几乎等同于学位资格。[11]一时间爱丁堡成为了当时全英国医学教育的中心。到1750年,爱丁堡大学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其医学课程包括植物学、化学、基础药物学、医学管理学、产科学、解剖学等;学期为三年,期满后要通过考试并参与医疗实践,完成一份论文并且通过学校教授们组织的测试。[12]这种医学教育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将医学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这使得爱丁堡的医学教育迅速发展,诊疗技术和医生素养得到提高。到1858年,英国各大城市纷纷建立了条件完善的医学院,开设了系统科学的医学教育课程,構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具有正规教育资历的医学生,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18世纪以来,志愿医院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发展,它们日益在医疗行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疗行业新需要的产生,英国志愿医院的发展几乎与医院医学教学的发展同步进行,在这之前英国的医疗机构很少参与医学教学。在志愿医院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即附属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教学体系。这种医学教学体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学徒制和医生私人教育模式,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这种医学教学体系的发展培养了大量新的职业医生,特别是推动了外科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了外科医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提升了医治病人的能力。1711年,著名的伦敦解剖学家兼外科医生威廉·切塞尔顿(William Cheselden)开设外科讲座,并于1718年将讲座地址迁到圣·托马斯医院,通过临床实践向学生们传授外科知识,这就是最早的临床教学。18世纪伦敦只有三家医院附属医学院,分别是圣巴塞洛缪医院附属医学院、圣·托马斯和盖伊医院联合开设的医学院和伦敦医院附属医学院。1751年圣·托马斯医院同意每个医生带两名学生。医生们在医院里开设了公开讲座,学生可以通过买票的形式进去听讲,这样就不用花学大量的时间和钱财去做医生的私人学生。但是19世纪30年代之前,内科医生的讲座只有很少的学生。因为相对于条件简陋和人手不足而又受种种限制的医院而言,私人学校的确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教育条件。随着志愿医院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医院附属医学院比起私人医学院有了更多的优势和更优越的社会资源,其特有的附属医学院临床教学模式兴起,逐渐取代了学徒制和私人学校教育模式,在医学界兴起并受到普遍认可。这不是医院也不是医生主动开创的,而是在学生们的需求和医疗行业的发展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如英国史学家拜纳姆所说:“英国医学的实用主义倾向,国家对医学教育和研究支持的相对缺乏以及英国大学制度的薄弱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13]这也是英格兰的医学院都设在医院,而不是像其他国家的医学院都由大学单独开设的原因。到1858年,伦敦有12所医院建立了附属医学院,综合医院80%的病床都在教学型医院,医院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病例,有助于学生临床实践,就这样英格兰的临床教学建立起来了,学生们被鼓励跟随教师查房和进入手术室。在省级医院,教学日益受人关注,对于像产科医院这样的专科医院,学生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医院的附属医学院作为医学教育平台,给医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临床实践场所,使他们在接触病人的过程中将所学医学理论与病例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并逐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医生群体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结语
医学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并对社会产生影响。人类最初的医学教育只是简单的师徒制的经验相传,随着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学教育开始走向学校制,继而有了医学院教育和临床实践教育,疾病分类也逐渐向着各个专业方向深化。纵观18-19世纪英国的医学教育发展,不难发现医学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当时良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在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反过来对社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这一时期医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医生群体的素质,促进了医生的职业化进程,保证了整个医疗行业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但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英国医学教育的不足,即国家在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未能制定一套通行全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医生考核规范标准。
注释:
[1]Francois Crouzet, The Victorian Economy, London:Routledge, 2006,pp.4-5.
[2]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史學月刊,2006年,第10期.
[3]Anne Hardy, Health and Medicine in Britain since 1860,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6.
[4]D. U. Bloor, The Rise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Vol.28, No.190(May, 1978), p.288.
[5]威廉·F·拜纳姆:《19世纪医学科学史》,曹珍芬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6]张大庆:《西方近代疾病观念的变革》,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第4期.
[7]亨利·E·西格里斯特著,朱晓译《西医文化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第119页.
[8]Anne Hardy, Health and Medicine in Britain since 1860,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4.
[9]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甄橙译:《医学史》(上),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280页.
[10]彭瑞骢等主编:《医学科技与社会》,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11]罗伊·波特著:《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44页.
[12]W. B. Walker, “Medical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Great Britain”, Academic Medicine, 1956, No.31, Vol.11, p.767.
[13]威廉·F·拜纳姆:《19世纪医学科学史》,曹珍芬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14]罗伊·波特著:《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