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国考古6大新发现
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位于浙江北部,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其中南山窑址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原始瓷窑址,是探索瓷器起源的重要资料。
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度和西周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吐峪沟石窟是新疆东部最早开凿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
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该遗址充分反映了永顺土司的历史图景,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和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实物案例。
广东汕头市“南澳I号”明代沉船:从“南澳I号”出水陶瓷器的胎质、釉色、器形、青花图案纹饰风格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年间,来源可能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窑产品,窑口可能包括江西景德镇民窑、福建漳州窑及粤东梅州大埔和潮州饶平等地民窑。
户籍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
“户籍”的编造,其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管子·禁藏》云:“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当是“户,籍”这个名词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出现。“户籍”古又称“户版”、“名籍”、“名数”等。秦汉“户籍”趋于完善。“案比”的终结是“上计”,即“户籍”的呈报,其源亦起于春秋战国。“期年上计”在春秋时即已成为通制。秦汉规定每年岁末上计。
中国古代家庭人口规模
中国传统家庭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中国古代家庭除少数富贵人家多是一夫多妻(妾)外,基本形式是平民百姓的家庭(一夫一妻)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即现在所谓核心家庭)和三世同室的直系家庭。一般也不过一个老人,难得“二老双全”,以下家庭成员除当家的夫妇外,其他男子一成年结婚后就分家另立门户,女子成年则出嫁到婆家,因此,规模也不是较大,人口众多的直系联合大家庭所占比例是极小的。
全球12处文化遗址濒临消失
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的文物保护组织“全球遗产基金”近期评选出全球12处濒临消失的文化遗址,它们是:土耳其阿尼古城、乌克兰切索尼斯古城、巴勒斯坦希沙姆王宫、肯尼亚拉姆古城、孟加拉国古城莫霍斯坦戈尔、伊拉克尼尼微古城、海地圣苏西宫、危地马拉米拉多盆地、巴基斯坦塔瓦西拉古城、塞浦路斯法马古斯塔古城、菲律宾圣地亚哥古城堡、印度马卢蒂神庙。
中国古代最早的交通法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先秦古籍《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按三门即王城外之三门。三门中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由中央。这当是中国交通史上有关人车分流,行人(男女)分行的最早记载。但由于《考工记》只是春秋末齐国人对百工之事的记录,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故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各地都有较统一的行走法。
唐代就有人工“酒窝”
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中,常把酒窝作为女性容貌美的象征。颊部的酒窝被东方女性认为是美的点缀,被西方人看作是女性魅力的标记。如今,随着整形美容业的发展,人造酒窝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你知道唐代就有人工“酒窝”吗?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以某种化妆品在嘴角处加两小点胭脂,取“两颊点妆靥”之意,仿若“酒窝”一般。但在中医书中对“靥”又有类似“痘痕”之解,在《普济方》和《卫生易简方》等医药书籍中还有许多“治靥方”的记载。当然,无论“靥”字作何种解释,都说明了其作为整形美容术的一种手法,至少在唐代已经被采用。
中国古代的“慈善家”
历代儒家都把仁爱作为最重要的理论原则,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慈善家。他们或是大商人,或是地方官员,他们以个人名义进行慈善义举,以自家的资财资助贫困和孤病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慈善家要数范蠡了。他是越国大政治家,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国雪耻。功成名就后,他离开官场,隐居江湖,更名易姓为陶朱公。他在商业经营方面颇获成功,人富德更高,几次将经营所得的巨额钱财接济穷人。《史记》记叙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意思是他19年间3次获得千金之富,但3次把这些钱财分给穷朋友与困难兄弟,评价他“富好行其德”。汉代的大慈善家也不少,汉宣帝时的黄霸就是其中的一位。黄霸在任扬州刺史时,常常鼓励乡亭小吏畜养鸡猪,旌舍给那些鳏寡贫穷户。他在任泉州太守时,不时“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大行善事。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也是位大慈善家。他曾经借贷数百万给贫困人家,到时候还不上,他将写有这些人借债文契的竹简“削劈焚毁”。他家里有不少“池鱼牧畜”,凡有求鱼及牲畜者,有求必应。
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位于浙江北部,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其中南山窑址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原始瓷窑址,是探索瓷器起源的重要资料。
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度和西周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吐峪沟石窟是新疆东部最早开凿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
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该遗址充分反映了永顺土司的历史图景,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和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实物案例。
广东汕头市“南澳I号”明代沉船:从“南澳I号”出水陶瓷器的胎质、釉色、器形、青花图案纹饰风格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年间,来源可能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窑产品,窑口可能包括江西景德镇民窑、福建漳州窑及粤东梅州大埔和潮州饶平等地民窑。
户籍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
“户籍”的编造,其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管子·禁藏》云:“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当是“户,籍”这个名词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出现。“户籍”古又称“户版”、“名籍”、“名数”等。秦汉“户籍”趋于完善。“案比”的终结是“上计”,即“户籍”的呈报,其源亦起于春秋战国。“期年上计”在春秋时即已成为通制。秦汉规定每年岁末上计。
中国古代家庭人口规模
中国传统家庭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中国古代家庭除少数富贵人家多是一夫多妻(妾)外,基本形式是平民百姓的家庭(一夫一妻)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即现在所谓核心家庭)和三世同室的直系家庭。一般也不过一个老人,难得“二老双全”,以下家庭成员除当家的夫妇外,其他男子一成年结婚后就分家另立门户,女子成年则出嫁到婆家,因此,规模也不是较大,人口众多的直系联合大家庭所占比例是极小的。
全球12处文化遗址濒临消失
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的文物保护组织“全球遗产基金”近期评选出全球12处濒临消失的文化遗址,它们是:土耳其阿尼古城、乌克兰切索尼斯古城、巴勒斯坦希沙姆王宫、肯尼亚拉姆古城、孟加拉国古城莫霍斯坦戈尔、伊拉克尼尼微古城、海地圣苏西宫、危地马拉米拉多盆地、巴基斯坦塔瓦西拉古城、塞浦路斯法马古斯塔古城、菲律宾圣地亚哥古城堡、印度马卢蒂神庙。
中国古代最早的交通法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先秦古籍《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按三门即王城外之三门。三门中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由中央。这当是中国交通史上有关人车分流,行人(男女)分行的最早记载。但由于《考工记》只是春秋末齐国人对百工之事的记录,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故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各地都有较统一的行走法。
唐代就有人工“酒窝”
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中,常把酒窝作为女性容貌美的象征。颊部的酒窝被东方女性认为是美的点缀,被西方人看作是女性魅力的标记。如今,随着整形美容业的发展,人造酒窝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你知道唐代就有人工“酒窝”吗?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以某种化妆品在嘴角处加两小点胭脂,取“两颊点妆靥”之意,仿若“酒窝”一般。但在中医书中对“靥”又有类似“痘痕”之解,在《普济方》和《卫生易简方》等医药书籍中还有许多“治靥方”的记载。当然,无论“靥”字作何种解释,都说明了其作为整形美容术的一种手法,至少在唐代已经被采用。
中国古代的“慈善家”
历代儒家都把仁爱作为最重要的理论原则,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慈善家。他们或是大商人,或是地方官员,他们以个人名义进行慈善义举,以自家的资财资助贫困和孤病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慈善家要数范蠡了。他是越国大政治家,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国雪耻。功成名就后,他离开官场,隐居江湖,更名易姓为陶朱公。他在商业经营方面颇获成功,人富德更高,几次将经营所得的巨额钱财接济穷人。《史记》记叙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意思是他19年间3次获得千金之富,但3次把这些钱财分给穷朋友与困难兄弟,评价他“富好行其德”。汉代的大慈善家也不少,汉宣帝时的黄霸就是其中的一位。黄霸在任扬州刺史时,常常鼓励乡亭小吏畜养鸡猪,旌舍给那些鳏寡贫穷户。他在任泉州太守时,不时“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大行善事。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也是位大慈善家。他曾经借贷数百万给贫困人家,到时候还不上,他将写有这些人借债文契的竹简“削劈焚毁”。他家里有不少“池鱼牧畜”,凡有求鱼及牲畜者,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