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知行合一是关键,不断强化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上下功夫,能收到修德立品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展问询调查,掌握学生的不良行为特点
为了掌握学生课内外不良行为表现,一是要针对师生开展问询,了解学生课堂上和课间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针对学生家长开展调查,清楚学生在校外有哪些不良行为表现。通过统计与归类,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特点,探寻背后的道德缺失,为针对性开展教育矫正问诊把脉。
比如,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课堂上经常扭头说话,影响别人学习,表面上看是他们自制力差,管不住自己,而内在的是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不知道打扰别人是错误行为。有的同学课间游戏时经常和同学闹矛盾,主要是不能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不懂得文明礼让。有的同学在家就是小皇帝,随意撒泼耍赖,其实是不懂得感恩父母,不懂得敬老爱亲。找到了问题所在,教育才有的放矢,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编写自律儿歌,让学生在吟诵中强化认知
行为是认知的外在表现,认知是行为的前提。为强化学生道德认知,规范日常行为,我结合学生的行为特点,把习惯培养要点编写成儿歌,让他们耳熟能详,牢记于心。儿歌具有语句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深得儿童喜爱。
比如,结合学生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编写了《课堂自律歌》:
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
端端正正坐,专心来听讲;
提问先举手,回答要响亮;
不扭头说话,不大声嚷嚷;
不做小动作,不四处张望。
课堂守纪律,牢记在心上,
我叫※※※,敢做小榜样!
针对学生课间活动编写了《课间自律儿歌》:
下课时间到,不追逐打闹;
靠右下楼梯,安全要记牢。
游戏有规则,遵守很重要;
文明又礼让,老师咪咪笑。
针对学生在家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谅家长辛劳现象,编写了儿歌《尊老爱亲歌》:
妈妈上班真辛苦,我帮妈妈做家务;
爷爷奶奶年纪大,我陪他们说说话;
吃饭穿衣不挑剔,玩具多少不攀比;
尊老敬长有爱心,自立自强懂感恩。
结合学生特定行为现象,创编的儿歌还有《上学放学歌》、《好借好还歌》、《互帮互助歌》、《文明礼仪歌》等等。为了增加吟诵兴趣,我还为部分儿歌编排了节奏动作,增加了可观赏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寓教于活动,让学生在切实体验中触动心灵
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进行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大特点。通过活动,学生在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中,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在过程参与中触动心灵,加深认知。
比如,为了检验和考查学生的责任心,在学习《自己来整理》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组整理桌洞比赛活动。既要求整理速度,又要求整理质量,以组内最后一名同学整理结束计算时间,以每位同学整理的整齐程度评价质量。活动中,有的同学整理的很认真,把自己的桌洞整理完毕还主动去帮助其他同伴;而有的同学只求速度,草草把书本排列一下就跑到一边看热闹;也有的同学完成以后就去催促、埋怨同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种种表现体现的淋漓尽致,责任意识差距明显。通过行为对比和活动交流,同学们感触很深。
“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也是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家人的爱》以后,我安排了“递上一杯热茶”和“为父母洗脚”实践活动。告诉学生提前准备好一杯热茶或者红糖水,等父母下班后第一时间递过去;晚上给父母打热水洗脚。让学生第二天在班上交流父母当时的反应和自己的思想感受。在孝亲行动的幸福体验中学生认知得以升华。
四、家校携手,让监督与提醒无处不在
环境的不同和要求的不一致,都可能造成学生行为的差异。为了保证学生知行合一、家校统一,我们必须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内和家中的行为表现,发现不良迹象及时提醒并加以制止。
在信息时代的当下,组建微信家校交流群是个不错的方法。通过群内通知和个别私聊,以及定期的家长会和家访活动,學生的行为表现基本能得以全面掌握。通过不断的督促与提醒,行为方式得以稳固,进而养成习惯,形成品格。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可见,行为是前提,行为端正是关键。良好行为要保持,不良行为须矫正。让我们帮助学生在不良行为矫正中修德立品,为他们的人生打下亮丽的底色。
一、开展问询调查,掌握学生的不良行为特点
为了掌握学生课内外不良行为表现,一是要针对师生开展问询,了解学生课堂上和课间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针对学生家长开展调查,清楚学生在校外有哪些不良行为表现。通过统计与归类,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特点,探寻背后的道德缺失,为针对性开展教育矫正问诊把脉。
比如,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课堂上经常扭头说话,影响别人学习,表面上看是他们自制力差,管不住自己,而内在的是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不知道打扰别人是错误行为。有的同学课间游戏时经常和同学闹矛盾,主要是不能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不懂得文明礼让。有的同学在家就是小皇帝,随意撒泼耍赖,其实是不懂得感恩父母,不懂得敬老爱亲。找到了问题所在,教育才有的放矢,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编写自律儿歌,让学生在吟诵中强化认知
行为是认知的外在表现,认知是行为的前提。为强化学生道德认知,规范日常行为,我结合学生的行为特点,把习惯培养要点编写成儿歌,让他们耳熟能详,牢记于心。儿歌具有语句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深得儿童喜爱。
比如,结合学生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编写了《课堂自律歌》:
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
端端正正坐,专心来听讲;
提问先举手,回答要响亮;
不扭头说话,不大声嚷嚷;
不做小动作,不四处张望。
课堂守纪律,牢记在心上,
我叫※※※,敢做小榜样!
针对学生课间活动编写了《课间自律儿歌》:
下课时间到,不追逐打闹;
靠右下楼梯,安全要记牢。
游戏有规则,遵守很重要;
文明又礼让,老师咪咪笑。
针对学生在家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谅家长辛劳现象,编写了儿歌《尊老爱亲歌》:
妈妈上班真辛苦,我帮妈妈做家务;
爷爷奶奶年纪大,我陪他们说说话;
吃饭穿衣不挑剔,玩具多少不攀比;
尊老敬长有爱心,自立自强懂感恩。
结合学生特定行为现象,创编的儿歌还有《上学放学歌》、《好借好还歌》、《互帮互助歌》、《文明礼仪歌》等等。为了增加吟诵兴趣,我还为部分儿歌编排了节奏动作,增加了可观赏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寓教于活动,让学生在切实体验中触动心灵
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进行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大特点。通过活动,学生在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中,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在过程参与中触动心灵,加深认知。
比如,为了检验和考查学生的责任心,在学习《自己来整理》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组整理桌洞比赛活动。既要求整理速度,又要求整理质量,以组内最后一名同学整理结束计算时间,以每位同学整理的整齐程度评价质量。活动中,有的同学整理的很认真,把自己的桌洞整理完毕还主动去帮助其他同伴;而有的同学只求速度,草草把书本排列一下就跑到一边看热闹;也有的同学完成以后就去催促、埋怨同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种种表现体现的淋漓尽致,责任意识差距明显。通过行为对比和活动交流,同学们感触很深。
“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也是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家人的爱》以后,我安排了“递上一杯热茶”和“为父母洗脚”实践活动。告诉学生提前准备好一杯热茶或者红糖水,等父母下班后第一时间递过去;晚上给父母打热水洗脚。让学生第二天在班上交流父母当时的反应和自己的思想感受。在孝亲行动的幸福体验中学生认知得以升华。
四、家校携手,让监督与提醒无处不在
环境的不同和要求的不一致,都可能造成学生行为的差异。为了保证学生知行合一、家校统一,我们必须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内和家中的行为表现,发现不良迹象及时提醒并加以制止。
在信息时代的当下,组建微信家校交流群是个不错的方法。通过群内通知和个别私聊,以及定期的家长会和家访活动,學生的行为表现基本能得以全面掌握。通过不断的督促与提醒,行为方式得以稳固,进而养成习惯,形成品格。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可见,行为是前提,行为端正是关键。良好行为要保持,不良行为须矫正。让我们帮助学生在不良行为矫正中修德立品,为他们的人生打下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