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概貌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p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芦笙乐谭》是由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主持,杨方刚先生编撰的一部关于贵州芦笙文化研究的专著,是“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丛书专著之一,曾荣獲国家理论金钟奖金奖,全书共六章。本书着重论述了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的源流、文化内涵、形制与演奏方法;同时对贵州侗族、水族、瑶族芦笙的形制、演奏形式、艺术特征、传承方式、社会功能等进行了探究。最后以局内人的视角总结出目前贵州少数民族芦笙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又站在局外人的视角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及发展方向。该书从多个方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芦笙和芦笙乐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芦笙文化的民族特色与丰富内涵。
  关键词:《芦笙乐谭》   芦笙文化   管窥概貌
  中图分类号:J6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179-02
  一、多视角的芦笙文化
   “芦笙是什么?芦笙是一件平凡的乐器,芦笙是一件尊贵的神器,芦笙是一部文化的史书,芦笙是言情志事的载体,芦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芦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作者开篇就从多个视角回答了芦笙的真正内涵:芦笙是一件平凡的乐器,在贵州,芦笙是一件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在贵州的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几个民族中流传都比较普遍,特别是苗族,不论是黔东南还是黔地的其他地方,凡是有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都有芦笙。在形制上,芦笙是一件普通的簧管乐器,由笙斗、笙管、吹管和簧片等部分组成,其中笙斗和吹管为杉木所制,笙管为竹制,簧片为铜制。在芦笙的制作中,由于材质和大小的不同,出现了柔和脆响的直管、弯管、双音芦笙,苍劲浑厚的芒筒芦笙。特大号芦笙的声音低沉,而小号芦笙清脆。传统的芦笙只有6个音,分别是2、3、5、6、高音1、高音2,演奏时,双手的小指和无名指稳住芦笙,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按左边和右边的音孔,口含吹管,吹和吸都能发声。
   芦笙作为一件尊贵的乐器,在贵州各苗族社区中,它又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平凡的、普通的乐器。它作为一种常见乐器时常出现在重大的民俗节日和大型歌舞活动中。苗族人民视其为可以通往神灵和祖先进行对话的神器。例如,在黔东南的“祭鼓”、黔西南的“打嘎”、黔西北的“做嘎”、黔西的“打冷嘎”和黔中的“阿仿”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人们通过芦笙向祖先述说族人的生活状况,祈求祖先的庇佑。在丧祭仪式中,芦笙给亡灵指路。在苗族人民的心中芦笙简直就是一部文化的史书,在他们的观念中,芦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器,它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符号”。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芦笙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成为他们记录和传达语言的工具,也是人们教化传承、交流沟通、审美娱乐的载体。例如《芦笙乐谭》中提到的苗族芦笙乐舞“滚山珠”和“大迁徙”,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小花苗人民悲壮、艰辛的迁徙流离之路。芦笙是言情志事的载体,在苗族人民的观念中,芦笙是一种能说话的神器,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意愿。书中用佑俊和采娥茹的传说,恰到好处地告诉人们,“芦笙是语言的升华,是抒发话语难以言传的那份情感和意念的需要” 。芦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苗族,以芦笙为纽带,涉及了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庆、婚恋、丧  葬、祭祀等活动,芦笙都占据了主导或重要位置。因此,芦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芦笙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本身乐器的含义,而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感人的苗族故事,蕴藏着无穷文化信息,传承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正如书中所说“芦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
   从《芦笙乐谭》的多视角,我们能够了解到,芦笙不仅是一件普通的乐器,还是一件可以和祖先进行沟通的神器,更是一部蕴藏着苗族和其他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繁衍、斗争、发展的教科书。人们用芦笙进行人际交流和传颂事迹,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芦笙词,它奏出的音调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苗族人民所说的“芦笙会说话”之意吧。不仅如此,芦笙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负载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也展现了独树一帜、多彩而丰富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二、芦笙文化的薪火相传
   贵州少数民族芦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多元文化并存和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外部民族文化因素的融合还是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其流布、发展都自然而然相互影响的。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时,其文化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芦笙文化由单一性到多样性、一元化到多元化的变化,突出表现在:芦笙形制、制作材料、管音音列、音阶、文化空间、表演场地、社会功能、存在方式、活动方式、舞蹈艺术家的舞蹈编排等等。这些无一不体现出贵州少数民族芦笙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现代性变迁。就苗族芦笙的文化空间来说,现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大多经过整理改编等人为的外部力量介入,然后将其呈现在广大欣赏者的面前。被外部力量介入影响的非遗项目,它原来的样态已经发生了改变,那它还是非遗原本的样态吗?坚持原生性和整体性原则,应当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介入从而变成碎片式非遗文化的呈现。而芦笙和芦笙舞,它原本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的样态就是生活,是有它现实生活的文化内涵和具体内容的,如同人们正常生活规律的衣食住行,要将非遗与传承族群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使其艺术化,它将失去其本身存在的环境,从它文化环境中抽离出来,就会与原本的文化样态逐渐远离。舞台化的表演肢解了苗族芦笙文化的内涵,也使非遗原本的文化样态受到影响,逐渐改变其形态。特别是现在利用舞台展演的表现形式,就有学院派与民间老艺人的同台表演并要排列名次一分高低,而舞台天然就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表演感,如同沉锚效应,先入为主的将观众的思维意向、观赏体验限定在舞台之上,并不能在非遗原本样态中感受、体验、欣赏民间非遗传承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变成一种娱乐形式,成为观众休闲时刻凑热闹的形式。
   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芦笙乐也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保护传承的问题。《芦笙乐谭》的作者谈到芦笙的传承时说到:“芦笙的传承,懂得唱、学会吹、掌握演奏技能只具有浅层次的意义。为了能深切地解读认知芦笙传承的根本目的,通读最为民间芦笙传统教习的主题内容之芦笙词,是一条重要途径。”为实现芦笙文化的活态传承,关键的手段是“人师”,即“芦笙师”。《芦笙乐谭》中讲到,芦笙乐的传承,如果缺少了“师”,则文化传承之脉就断裂了。因此,重拾芦笙传统的传承方式是传承的关键。
  三、贵州少数民族芦笙文化发展的审视
   笔者在本研究中,简单总结出了近半个世纪贵州民间芦笙在乐舞表演、乐器改良、传承发展等方面所获得的成绩,同时也总结出来其中蕴藏的突出问题,目前的芦笙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综合文化功能型向音乐审美娱乐型转变,芦笙已经脱离自身的文化背景而成为一件纯粹意义上的演奏乐器。
   近年来,芦笙已从传统的6管6音变革成为多管多音芦笙,在音调上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微分音律已经被代替,实际上这种芦笙的改制丰富了演奏方法和曲目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文化大众化,丢弃了传统的芦笙演奏出的音乐不再是原滋原味的芦笙乐曲。对于芦笙的变革发展,究竟是利还是弊?答案显然,我们正在偏离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人士提出了非遗人传承和学校传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总的来说,我们都必须与时俱进,既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要尽可能的保留传统样态。
  四、结语:管窥概貌
   通读《芦笙乐谭》全书,对于贵州少数民族芦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书中运用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从芦笙的历史源流、形制种类、制作工艺、芦笙舞等与芦笙乐器本体相关文化的研究;从吹奏方法、维修保养等芦笙演奏技术的探索;从芦笙的社会功能、民俗事项等活动中芦笙文化功能的研究;最后论及芦笙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的展望。《芦笙乐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芦笙文化宝典。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礼乐·乐记》中的部分思想来谈感受五声旋律的三种唱名法。把握五声旋律的音高感受是以读谱者赋予五声旋律中各音的意义为基础的。强调音感时可用无唱名法;强调五声“为正”的功能性时,当用以宫为基础的首调唱名法,宫音位置变动则宫系统的唱名法随之变动;强调色彩时往往会降低正音的功能性,可允许正音甚至宫音缺失,此时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采用固定唱名法或非宫音为调高的首调唱名法去感受。这样,五声旋律就因
期刊
摘要:《OOA2》是德国架上派艺术家丹尼尔·里希特2011年的一幅作品。丹尼尔·里希特以对立的曲线、折线和明度对立的色彩营造了一个充满对立与冲突的荒诞世界。本文通过对《OOA2》中视觉元素运用、视觉形象塑造、主题意蕴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当人类身处荒诞世界中如何逃离荒诞。  关键词:丹尼尔·里希特 《OOA2》 视觉元素 荒诞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苗族古歌作为苗族口传活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受到撞击,所以对其的保护、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古歌为例,研究关于台江县苗族古歌的特点、传承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对苗族古歌的文化保护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苗族古歌 台江县 文化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汉代舞蹈源远流长,是经先秦时期的孕育,秦代的萌芽,上承夏周的宫廷雅舞与民间散乐,下启历朝各代的乐舞、戏曲以及杂技艺术,是我国舞蹈史上的发展高峰与关键环节,对后世的舞蹈具有重要影响。而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和丰厚的地区,其民间舞无疑将深受汉代舞蹈的影响,与汉代舞蹈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作为我们了解两汉文化的重要资料。为厘清徐州民间舞的历史传承,了解汉代舞蹈与徐州民间舞的关系,分析汉代
期刊
摘要:冷军的超写实油画在中国的油画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市场上有着极大的需求。冷军的写实油画不仅仅是超前性,而且对于传统没有摒弃,体现出了强烈的冷军油画特色。本文通过对冷军油画的观察和思考,从写实、技法、实物设计、人文情怀四个方面对其油画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 写实油画 技法 事物设计 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姜松荣先生是一位博览群书,治学严谨,有丰富阅历的学者型画家。他对传统的注重与广博的学养使其书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和诗意。姜先生的画作是其内心真诚的表达,是其文人气质内涵的自然流露,是学养、性情、品格的外化和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关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情绪的抚慰、内心的宁静与智性的思考。  关键词:姜松荣 文人 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是国家音乐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融入国家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新四军音乐,不仅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更能很好地将课程思政指导方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苏北地区是新四军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更是盐城红色革命的标志,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基本规范和要求,配合课程思政方针,研究新四军音乐进入音乐课堂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传承铁军精神,
期刊
摘要:梁文博是当代中国工笔画坛一位有才气的画家,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大奖,多次入选全国美展,独具风格。本文从画家绘画中弥漫的温暖的诗意入手,分别分析了画家城市家居题材、女性题材、农村题材中的温暖诗意,以期对画家的工笔画作品作解读。  关键词:梁文博 工笔画 城市家居生活 农村题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
期刊
摘要:基于企业需求下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与儿歌伴奏课程改革,已经是高职院校不断在思考的方向,本文基于企业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与儿歌伴奏课程的实际调研情况,在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中,通过转变教学理念+重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材内容+多样教学方法+完善考核体系+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路径,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与儿歌伴奏课程改革。  关键词:钢琴与儿歌伴奏 学前教育 幼儿园  中
期刊
摘要:音乐类师范生的素质与教师岗位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国家与社会对师范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基于OBE理论,以目标为导向,来探究音乐类师范生为适应小学音乐课堂需具备哪些师范素质,以此来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期使音乐类师范生凸显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出类拔萃,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发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