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道桥古罗马人的慷慨馈赠
去塞哥维亚之前,我曾在很多攻略中欣赏过这座水道桥的风姿,但当我抵达目的地时,猛地一抬头,整个人便怔住了。
仿佛突然之间,这座庞然大物在我面前拔地而起,就好似一曲没有前奏的交响乐,于万籁寂静间奏响了最强音!它巍峨壮丽,气势恢宏,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强大气场。那一块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层层叠加,垒起了双层拱门结构的桥身。此刻,我的目光已无法从它身上移开,就这样顺着巨石一直向上,直到与云端相接。
如非亲眼所见,我无法相信当时的罗马人是如何在人力和畜力的驱动下,在未采用任何水泥砂浆作为黏合剂的施工条件下,用两万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这座十层楼高的建筑物。是的,这是纯粹的堆砌,是完全依靠石块自身的重力与相互间挤压产生的作用力,堆砌出一根根立柱,并在每两根立柱之间形成拱洞,共同支撑起双层桥身。也正因为这纯粹的堆砌,才让水道桥历经两千年风雨而不倒。
水道桥的西语“Acueducto”源自两个拉丁词汇:“Agua(水)”和“Ducere(驾驶)”,形象地释义了水道桥的功能:将水引流。为了将18公里外的弗里奥河水引入塞哥维亚老城区,罗马人设立了长长的输水管道系统。因为水流途经之处遇有深深的沟壑,聪明的罗马人便建造了这座顶天立地的桥梁式输水槽。
让我们来看看水道桥的傲人数据:桥高28.10米,橋长959米,共有167座拱。拱门之间的宽度为5.1米,目测通行汽车绰绰有余,虽然如今这里只允许行人步行。下层石柱的底部横截面面积为7.2平方米,顶部横截面面积为4.5平方米。这样的比例构造,令桥身更牢固,也更美观。同样道理,上层石柱比下层石柱更短些,面积也更小些。
水道桥的主要功能是引流,建在顶层的水流通道为U字形渡槽,直径为0.46米。有数据说水道桥的坡度为百分之一,水流就这样以人眼无法分辨的落差,从高到低缓缓流淌。
我不知道公元一世纪的罗马人是如何精确地测量勘探与计算,并将建筑学、结构力学、地质学、材料学、流体力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等诸多复杂、精密的学科完美结合。而且极具智慧的罗马人,还为城市供水系统设立了一套过滤清洁体系,让水流在途中自动过滤掉一些泥沙。就这样,水流经由水道桥输送,再经过一座水塔,进入城市地下供水系统,最终抵达阿尔卡萨尔城堡所在的老城核心区。甘甜的河水滋润着城市,使塞哥维亚一步步走向繁荣。直到上世纪,水道桥才完全退出了塞哥维亚的城市供水系统,但它散发的光芒并未随之消退,反而伴着岁月愈加辉煌。
令我深深折服的,除了罗马人高超的智慧,巧夺天工的设计建造,还有他们对建筑美学完美的掌控。本来是普通的城市供水管道,却被他们出神入化地演变成了建筑奇迹。那一块块墩厚的石材堆砌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但其形成的一座座高大拱门,却伟岸挺拔,疏可跑马。这一张一弛,被罗马人拿捏得恰到好处,完美得无以复加。
我一边思索,一边沿着水道桥走到它的尽头。登上层层台阶,当我的视线终于与水道桥顶平行,眼前又换了另一番天地。水道桥好似一把梳子,静静地插在广场上,只是这梳子长得一眼望不到边,好似延伸到远方的山脉。太阳光透过一座座拱门,把这梳子的影像投射在地面上,黑白之间,人影飘动,竟令我一时目眩神迷,迷失在这光与影柔和的线条里。
坐在与堆砌水道桥同样材料的巨石上,我不禁想象:水道桥屹立两千年,它目送曾经建造它的罗马人悻悻然离开了伊比利亚半岛;目睹横渡直布罗陀海峡从北非而来的摩尔人,在八百年后沿着同样的水路返回;它见证曾经一盘散沙的西班牙走向统一;它聆听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喜讯;它亲历残酷的西班牙内战……但它依然屹立不倒,就这样,在一代代人们的头顶上,河水奔流不息。
塞哥维亚老城掠影
水道桥好似一道屏障,将塞哥维亚一分为二,新城与老城以此为界。在时间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我的首选自然是逛老城。
同西班牙的许多城镇相似,塞哥维亚老城的街道用青色的石块或石子铺就,弯弯曲曲,狭窄深邃。我发觉塞哥维亚的先人们特别会运用色彩来打扮自己的城市。那一面面高高的屋墙,有的如野雏菊般的淡黄色,有的如梵高画笔下向日葵明艳的橘黄色,还有的像是从远方赭石色山岩上悄悄存留的赭红色。家家户户阳台上摆满了鲜花,更丰富了城市的色彩。我最喜欢的是城市中一盏盏古铜色的街灯,它们从墙里挺出婀娜的身姿,而蓝天白云又恰到好处地填补了画面的空白,真有一股说不出的韵味。
走着走着,我看见一家商店的橱窗前,立着一只女巫玩偶,她头戴灰色高帽,身披灰色斗篷,脸上挂着诡异的笑容。恰巧就在不远处,一位漂亮的西班牙女子正在表演木偶剧。她双手操作线绳,提拉着木偶女娃娃拉动小提琴,美妙的琴音在幽静的小巷里袅袅飘荡。我感觉这女子好像是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如果她真是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公主,那么,她居住的城堡一定就在不远处。 就在古城西北端的山岗上,矗立着阿尔卡萨尔城堡。城堡位于埃里斯马河和克拉莫尔河的交汇处,悬崖峭壁是它的天然屏障,还有深深的护城河,更增加了易守难攻之势。我从老街走到这里,竟也费了些力气。
我发现这城堡的模样看着有些眼熟。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既雄伟又俊俏,仿佛还带着一丝丝顽皮。我说它顽皮是因为周围几座塔楼的屋顶,蓝灰色的锥形屋顶笔直地刺向天空,在阳光下闪着金属般的光泽,据说这屋顶采用附近河流里一种特殊的片岩为原材料制成。高高的尖顶,令我联想起刚刚在老街上看到的女巫头顶上的高帽。怪不得资料上说,沃尔特·迪斯尼就是从这座城堡汲取了灵感,为睡美人打造出了梦幻宫殿。
早在罗马人统治时期,这座城堡就已存在。13~14世纪,阿拉伯人在古罗马城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阿尔卡萨尔的名字,就是取自阿拉伯语“al-qasr 堡垒”。可惜十九世纪中叶的一场大火,将这座城堡付之一炬,如今这座城堡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烤乳猪与大师操“盘”手
返回老城的街巷时,我注意到一些小店里摆着有关猪题材的小摆设,比如那些五颜六色的小瓷猪存钱罐,卖萌撒欢的模样甚是惹人怜爱。我猜想塞哥维亚人也许以这种方式,来感谢这些盘中餐?因为烤乳猪是塞哥维亚美食界绝不可忽略的一道名菜,而且,这道菜的拿手好戏绝不仅限于食材。
Jose Maria餐厅虽藏在老城里,但并不难找,门口的铜制雕塑点明了餐厅的主题。那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乳猪趴在烤炉里,不过它的样子更像是在酣睡。走进餐厅,柔和的灯光下,目光所及是锅碗瓢盘等古董餐具统统上墙,还有一张主厨大师身披荣誉勋章的画像。
因为时间尚早,还未到西班牙人传统晚餐的黄金时段,食客并不多。不过我用目光匆匆一扫,不出所料,每张餐桌上都有那道美味佳肴——烤乳猪。
就在我品尝开胃菜即将结束之际,忽觉身旁的食客们一阵骚动,定睛一看,眼前人就像是从墙壁上的画中走了下来,主厨大师披戴着荣誉勋章已来到餐厅中央,一只金黄色的小乳猪伏案卧在他的面前。
大师手中并无任何刀具,仅持一个白瓷盘子,忽见瓷盘子沿着乳猪的身体从脖子到尾巴纵向一切,“咔——”就在瓷盤子与乳猪接触的刹那间,我分明听到乳猪皮开肉绽、骨肉分离之音。转眼间,瓷盘子又在乳猪的身体上游弋几许,伴着分崩离析的清脆之声,乳猪已“四分五裂”。
如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普普通通的白瓷盘子,竟在大师操盘中变身为一件无敌的利器。我仿佛在欣赏一部武林大片,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手中并无神刀利器,却以股掌之间骤然发力,将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一招一式虽如疾风骤雨,却张驰有度,一气呵成,气定神闲。那四两拨千斤的侠客风范,不禁让我想起《庖丁解牛》中“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的描述。
恰巧我点的餐食正是被切开的六块乳猪中的一块。仔细打量这份盘中餐,乳猪的外皮油光发亮,呈现出耀眼的金黄色,比德国烤猪肘的焦黄色要浅很多,也不似我们熟悉的脆皮烧猪肉的皮质那般坚硬厚重,这份外皮又薄又脆,通体晶莹剔透,仿佛吹弹可破。油皮包裹的猪肉看上去滑滑的,嫩嫩的,汁水一点点地从皮肉中渗透出来,流淌在白磁盘子里。
馋涎欲滴的我正欲大块朵颐,一个念头在头脑中闪过:此刻我手中的餐盘不正是大师手中的“利刃”嘛,何不小试牛刀?于是我拿起盘子,也装模作样地切割起来。但觉手中的盘子就像一把束之高阁多年、锈迹斑班的破刀,任凭我以直切、推切、推拉切、花刀等各种刀法轮番上阵,在它与乳猪之间拉拉扯扯,仍以失败告终。想来也是,人家西班牙主厨大师以庖丁解牛之技将乳猪三下五除二,这独门绝技岂是我一个外来看客偷师几眼就能掌握?我还是放下幻想,改用刀叉尽享舌尖之味吧。
送入口中的乳猪果真外焦里嫩。脆皮香酥爽口,皮肉间的脂肪呈半融化状态,入口即化,肉质也是非同一般的滑爽,还带着淡淡的乳香。不过我发现除了盐巴与少许香料的味道之外,并无其他,而这正是塞哥维亚烤乳猪的传统作法。 我曾查询相关菜谱,有做法说是将乳猪放在陶土盘子里,洒上桂叶,再放进烤炉烤制。在两个小时的烘烤过种中,还要加水,加盐,并为乳猪翻身。在烘烤过程中,唯一允许的配料就是水和盐,因为这样才能消除塞哥维亚猪的天然脂肪层。也有说要先用秘制香料均匀涂抹乳猪的内外,再采用120℃低温烧烤三小时,最后以500℃高温短时间焗烤而成。我估计这些只是老百姓的大众菜谱,餐厅真正的秘笈想必也不会外传。但不管怎么说,保持食材的原味本真这项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餐毕,我找到机会对主厨大师作了简单采访,原来他就是这家餐厅的老板,餐厅的名字即是以他命名。这家餐厅有自己的养殖场,拥有约500头母猪,这是西班牙第一个专门针对母猪育仔的实验基地。为表彰Jose Maria为塞哥维亚餐饮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西班牙农业部授予他旗下企业塞哥维亚烤乳猪“质量保证”商标,Jose Maria本人亦荣任该产业协会主席。
企业家、厨师、调酒师、葡萄栽培师、葡萄酒专家、美食撰稿人……说起Jose Maria的職业,他可是位不折不扣的跨界达人。从上世纪70年代他在意大利米兰第一届世界调酒师大赛上斩获殊荣,到1982年在塞哥维亚老城里开设餐厅,他在尊重古代卡斯蒂利亚传统菜肴与新时代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我不知他这一路走来付出几多辛苦,就拿他的看家本领之一盘子切猪来说,是否与《庖丁解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初操盘时见猪是猪,几年后已洞察乳猪的内部肌理筋骨,而今一切已了然于胸,只需手起盘落,便可大功告成。
我没想到在西班牙的旅途中,在塞哥维亚的老城里,见证了烤乳猪大师操“盘”手的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