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及启示,认为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内核表现为阅读是一种心灵对话活动及生活习惯,并提出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启示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深入学生的心灵且面向学生的生活,坚持以学生为阅读主体,采用对话共享的阅读教学方式,令学生养成阅读的人生习惯。
【关键词】李镇西 阅读教学 心灵 生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45-02
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是深入学生心灵而又面向学生生活的,其内核表现为:阅读是一种心灵对话活动及生活习惯。思考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深入学生的心灵且面向学生的生活,坚持以学生为阅读主体,采用对话共享的阅读教学方式,令学生养成阅读的人生习惯。
一、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
李镇西是我国语文特级教师,他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李镇西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把学生的“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课程设计的出发点,阅读教学应把关注教师该如何“教”变成关注学生如何“学”。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教”牵拉学生的“学”,而应是师生共同品味阅读文本,针对各自的阅读感悟进行平等地对话与交流。李镇西的阅读教学强调应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并充分给予学生心灵自由,让学生心灵不受束缚地去感受与品读文本,而非以教师的解读去主导甚至是代替学生的解读。
从更深的层次去探察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取向,不仅有助于对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进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对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
正如李镇西自己所说:“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探察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可以发现,“心灵”与“生活”两个指向在李镇西的阅读教学思想中一以贯之。可从这两个方面去探讨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取向。
(一)阅读是一种心灵对话活动
1.阅读是一种心灵活动。李镇西强调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灵,阅读的过程是心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心灵在汲取养料并获得成长的过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去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阅读是心灵向外感知并内化获得成长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心灵向外感受文本、体悟情感、受到触动而获得情感与美的感染熏陶,内化为心灵的成长。
2.阅读更是一种伴随着心灵交流与对话的活动,是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心灵以及文本作者的心灵进行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在把握李镇西的这一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审视李镇西的阅读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李镇西的阅读教学力求通过进行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心灵的平等交流对话,实现学生的心灵成长。可以看出,把阅读当成一种心灵对话活动是李镇西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取向之一。
(二)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
李镇西认为阅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要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他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努力使学生热爱阅读并将它变为一种生活习惯。在李镇西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身意识到阅读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把阅读当成人生的一种生活习惯。他认为,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并使其养成阅读的生活习惯,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的阅读内容“生活化”,即要使阅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将语文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明白阅读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阅读可以了解生活进而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
“教师的态度、感情、目标、价值、信念和过去经验都影响着他的教育行为。”从李镇西的一些人生经历中也可以发现他视阅读为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生活习惯。李镇西曾说他的中小学时代“文化修养天生不足”,考上大学后他发现身边的同学对于古典文学等各种名著如数家珍,他极为自卑。由此他开始勤于阅读,直至步入教师岗位后也依然坚持阅读,阅读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李镇西形成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的观念取向,这一观念也在他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延伸。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活动,它是深入心灵的;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它是面向生活的。深入心灵,面向生活是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所在。
三、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启示
李镇西注重学生心灵的感化与成长且面向学生的未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这给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启发。
(一)学生主体,深入心灵:语文阅读教学之起点
以学生为阅读主体,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探察李镇西的阅读教学思想,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语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心灵自由地品读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以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去代替甚至是“抹杀”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自由自主地品味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并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深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阅读教学如何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灵呢?首先,解开学生的心灵“枷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思想束缚,让学生心灵自由地品读文本,品味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其次,让阅读内容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可尽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兴趣契合的阅读材料,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打动学生的心灵。再次,让阅读感悟“敲打”学生的心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阅读感悟升华为心灵的养料,使学生借助阅读感悟进行思考体会,陶冶性情,促进心灵的成长。 (二)变教为学,对话共享:语文阅读教学之路径
李镇西把阅读当成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活动,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及文本作者三方的心灵对话可以借助师生之间开展对话教学来实现,允许学生同教师一样平等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因此,应努力改变以教师之“教”代替学生之“学”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被迫依照着教师的解读进行屈从性、无主性的“配合表演”。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及自主能力的学习者,而不是教师所传递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把阅读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阅读文本。在学生自主地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之后,学生才能够与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与共享,而不是作为教师的解读的“复读机”只能重复着教师的解读话语。
在师生进行对话与共享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交流者,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理解都应当被尊重,阅读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探究、共享文本,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对方进行平等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以学生之“学”为前提,师生之间共享文本,平等对话与交流,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
(三)面向生活,阅读习惯:语文阅读教学之境界
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启示着语文阅读教学要面向生活,要促使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习惯。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达到的境界。
语文阅读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生活,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阅读内容的选择以及解读方式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閱读篇目,这些篇目因距离现在年代较为久远,若进行阅读教学时始终一成不变地依循陈旧的解读,学生难以形成感触。正如经典篇目《祥林嫂》,如果解读《祥林嫂》时只拘于“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今时今日的学生实难透彻理解“封建礼教”,更别说形成情感体验。因此,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去教授这些经典阅读篇目。比如可将《祥林嫂》的主旨定位为“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令学生去感受“祥林嫂”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是如何被蹂躏的,这比直接让学生去感受“封建礼教‘吃人’”更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也更容易形成情感共振。
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帮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的:“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面,更需要借助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首先,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领会阅读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使其意识到阅读不是应付考试的一种训练,而是一种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再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做拓展阅读,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拓展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地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养成习惯的助推器。与此同时,正如李镇西所做的,语文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热爱阅读,以榜样示范的力量带动学生一起阅读。
总之,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并面向未来的生活,以阅读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着力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是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镇西.做一个有追求有激情有思想的语文教师[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卢竞珍(1994—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李镇西 阅读教学 心灵 生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45-02
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是深入学生心灵而又面向学生生活的,其内核表现为:阅读是一种心灵对话活动及生活习惯。思考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深入学生的心灵且面向学生的生活,坚持以学生为阅读主体,采用对话共享的阅读教学方式,令学生养成阅读的人生习惯。
一、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
李镇西是我国语文特级教师,他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李镇西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把学生的“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课程设计的出发点,阅读教学应把关注教师该如何“教”变成关注学生如何“学”。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教”牵拉学生的“学”,而应是师生共同品味阅读文本,针对各自的阅读感悟进行平等地对话与交流。李镇西的阅读教学强调应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并充分给予学生心灵自由,让学生心灵不受束缚地去感受与品读文本,而非以教师的解读去主导甚至是代替学生的解读。
从更深的层次去探察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取向,不仅有助于对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进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对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
正如李镇西自己所说:“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探察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可以发现,“心灵”与“生活”两个指向在李镇西的阅读教学思想中一以贯之。可从这两个方面去探讨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取向。
(一)阅读是一种心灵对话活动
1.阅读是一种心灵活动。李镇西强调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灵,阅读的过程是心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心灵在汲取养料并获得成长的过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去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阅读是心灵向外感知并内化获得成长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心灵向外感受文本、体悟情感、受到触动而获得情感与美的感染熏陶,内化为心灵的成长。
2.阅读更是一种伴随着心灵交流与对话的活动,是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心灵以及文本作者的心灵进行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在把握李镇西的这一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审视李镇西的阅读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李镇西的阅读教学力求通过进行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心灵的平等交流对话,实现学生的心灵成长。可以看出,把阅读当成一种心灵对话活动是李镇西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取向之一。
(二)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
李镇西认为阅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要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他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努力使学生热爱阅读并将它变为一种生活习惯。在李镇西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身意识到阅读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把阅读当成人生的一种生活习惯。他认为,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并使其养成阅读的生活习惯,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的阅读内容“生活化”,即要使阅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将语文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明白阅读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阅读可以了解生活进而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
“教师的态度、感情、目标、价值、信念和过去经验都影响着他的教育行为。”从李镇西的一些人生经历中也可以发现他视阅读为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生活习惯。李镇西曾说他的中小学时代“文化修养天生不足”,考上大学后他发现身边的同学对于古典文学等各种名著如数家珍,他极为自卑。由此他开始勤于阅读,直至步入教师岗位后也依然坚持阅读,阅读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李镇西形成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的观念取向,这一观念也在他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延伸。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活动,它是深入心灵的;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它是面向生活的。深入心灵,面向生活是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核所在。
三、李镇西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启示
李镇西注重学生心灵的感化与成长且面向学生的未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这给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启发。
(一)学生主体,深入心灵:语文阅读教学之起点
以学生为阅读主体,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探察李镇西的阅读教学思想,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语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心灵自由地品读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以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去代替甚至是“抹杀”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自由自主地品味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并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深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阅读教学如何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灵呢?首先,解开学生的心灵“枷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思想束缚,让学生心灵自由地品读文本,品味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其次,让阅读内容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可尽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兴趣契合的阅读材料,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打动学生的心灵。再次,让阅读感悟“敲打”学生的心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阅读感悟升华为心灵的养料,使学生借助阅读感悟进行思考体会,陶冶性情,促进心灵的成长。 (二)变教为学,对话共享:语文阅读教学之路径
李镇西把阅读当成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活动,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及文本作者三方的心灵对话可以借助师生之间开展对话教学来实现,允许学生同教师一样平等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因此,应努力改变以教师之“教”代替学生之“学”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被迫依照着教师的解读进行屈从性、无主性的“配合表演”。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及自主能力的学习者,而不是教师所传递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把阅读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阅读文本。在学生自主地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之后,学生才能够与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与共享,而不是作为教师的解读的“复读机”只能重复着教师的解读话语。
在师生进行对话与共享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交流者,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理解都应当被尊重,阅读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探究、共享文本,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对方进行平等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以学生之“学”为前提,师生之间共享文本,平等对话与交流,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
(三)面向生活,阅读习惯:语文阅读教学之境界
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启示着语文阅读教学要面向生活,要促使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习惯。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达到的境界。
语文阅读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生活,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阅读内容的选择以及解读方式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閱读篇目,这些篇目因距离现在年代较为久远,若进行阅读教学时始终一成不变地依循陈旧的解读,学生难以形成感触。正如经典篇目《祥林嫂》,如果解读《祥林嫂》时只拘于“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今时今日的学生实难透彻理解“封建礼教”,更别说形成情感体验。因此,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去教授这些经典阅读篇目。比如可将《祥林嫂》的主旨定位为“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令学生去感受“祥林嫂”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是如何被蹂躏的,这比直接让学生去感受“封建礼教‘吃人’”更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也更容易形成情感共振。
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帮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的:“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面,更需要借助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首先,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领会阅读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使其意识到阅读不是应付考试的一种训练,而是一种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再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做拓展阅读,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拓展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地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养成习惯的助推器。与此同时,正如李镇西所做的,语文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热爱阅读,以榜样示范的力量带动学生一起阅读。
总之,李镇西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并面向未来的生活,以阅读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着力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是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镇西.做一个有追求有激情有思想的语文教师[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卢竞珍(1994—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