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企业家有首词很适用: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笔者最近参观某艺术展,突发一个思考,更加觉得做企业的人的不易,那便是企业家和其他“家”们的对比。
成功的艺术家不见得每一件作品都是成功的,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只要有一件作品达到创作的巅峰,就足以扬名立世、名垂青史。例如,歌唱家只需要有一首流传最广的成名曲,画家只要有一幅惊世名作,作家只要有一部受到文坛认可的著作,就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相比之下,对企业家的评判却很“苛刻”,无论之前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一旦最后失败了,晚节不保,就会被认定为全盘皆输。
因此,如果用传统观点来评判企业的成败,容易归结于企业自身和企业家个人,这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我们衡量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准似乎太过单一,维度似乎过于狭窄。只要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利润越赚越多,就会被世人认定为成功——这种判断本身就不公平、客观。
低头看路时,你可曾想起了“探路者”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后期,国内有4家有代表性的新兴通信设备制造商——“巨大中华”,在当时整个中国通信业资本短缺、技术匮乏、人才稀少的背景下,它们在外资通讯设备企业几乎垄断的市场中奋力竞争,获得了生存空间。20多年过去了,巨庀、大唐逐渐衰落,中兴、华为后来居上。但是要看到,得益于“巨大”(巨龙、大唐)前期在市场竞争中的磨砺,为全行业发展奠定了人才技术、信心、思路等方面的基础,才有了中国这一落后行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兴、华为才能成功跻身全球前10的行列。
2017年前后,共享经济正处于风口期,共享单车在短时间内得到迅猛发展。201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悟空单车、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一批公司接连倒闭和停止运营,共享单车这种创新模式受到了大量的质疑和批判。虽然国内市場共享单车热潮已成过眼云烟,尤其是其中两家明星企业——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ofo小黄车也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但不能就此判定它们一定是失败的。要看到,共享单车带来的观念革命及模式创新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同时这种商业模式在海外仍然受到欢迎。比如:由华人创办的Lime公司,2018年开始在美国投放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滑板车。
失败的企业家或创业者其实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燃烧自己,照亮未来之路。我们应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认可。
无论是个人创业失败,还是企业经营失败,都是一种客观规律,应以客观的心态视之。人人都想追求长生不老,传说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彭祖活了800多岁,但在人类历史和宇宙发展史上也不过是一瞬而已。20余年前流行的管理学畅销书《基业长青》中提到的本该“常青”的企业,如:索尼、花旗银行、摩托罗拉等,大多没能将辉煌延续,或者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正如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企业和行业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个人只要在企业或行业所处的历史阶段,履行好责任和使命,就是成功和伟大的。
例如,柯达公司当年自主研发了数码技术,但因管理层固步自封未全力投入这一不可逆的新领域,结果被时代淘汰。但是,我们还应该认可其对数码相机技术的贡献,尤其是它曾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感受以及对一代人的文化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苹果公司在1977年推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5年内便进入了世界500强,乔布斯也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勋章。这一阶段的市场开发是极其成功的,后来因乔布斯个人风格及IBM公司加入竞争等原因,新品开发失败,乔布斯也被赶出了苹果公司,后来他创办的新公司也没有成功。如果此时来评价乔布斯,他肯定不是成功的。但如果没有这段历史,也就没有后来乔布斯回到苹果公司使之起死回生并屡创辉煌的结果。乔布斯被业界尊为教父,如果他如今仍活在世上,谁又能保证他能够继续设计开发出令世人惊艳的产品呢?如果没有,那他还能被算作是伟大的企业家吗?伟大的产品似乎总有缺憾,例如《红楼梦》只有前80回存世,因为残缺了后40回,才高估了这一“产品”本身的价值。又如断臂维纳斯如果被人安上断臂,自然就没有原来那么美了。
在基因论下,没有失败的企业家
评价企业家的成败,我们应该从生命科学理论中得到点启发:不是追求个体的永存,而是追求群体的永续发展,追求基因的代代传承。
基因在一代代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成功突破了自然选择,获得了生存和发展。无论人类自身的发展,还是宏观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社会的进步,都不是人类自己能够完全把握的,也不是企业家每次都能够准确把握和预测的。企业可以通过创新,通过追求第二曲线的增长,为保持基业长青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但是,正如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即便通过总结长寿老人的秘诀,也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没有企业家能够保证企业每次创新求变都能成功,每次都能准确地踩在时代的节拍上。
例如:联想和华为现在常常被人拿来作比较。10年前,人们心目中,联想比华为成功;当下,人们又尊奉华为。早于华为3年,联想是靠技术起家,进入电脑行业的;华为是靠贸易起家,后来又走上了技术之路,将大量的经营利润投入到技术的研发创新中,从而一骑绝尘。因此,企业演化的历程是不同的,成败定论不能下得过于绝对。企业往往在某一个阶段特别强大,但放到另外一个时间维度上,因为没有随变化调整,便产生一定的风险。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是多种形式的。例如,诺基亚因苹果等智能手机带来的冲击,在市场上惨遭“滑铁卢”,于2014年以55.5亿欧元将手机业务出售给了微软。如今进入5G时代,诺基亚却凭借通信设备制造和通信综合解决方案,在通信标准必要专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和持续创新能力十分强劲,最终实现了逆袭,重新成为在通信技术积累上不逊于华为、爱立信、高通的巨头。
同样的案例还有“胶卷巨头”——富士公司,当胶卷市场受到数码相机的剧烈冲击后,它们自2006年开始大胆开拓新事业,最终转型为在医疗生命科学、印刷、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高性能材料、文件处理等六大事业领域的“多面手”,成功挺过危机并持续发展壮大。
一些企业虽然经营失败,但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却获得了成功。通过梳理中国互联网企业高管的来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都是来自外部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当年,摩托罗拉公司因手机业务衰落而不得不宣布大量裁员,却为众多国产手机厂商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比如百度人力资源总裁刘辉曾任摩托罗拉公司全球人力资源副总裁,还有后来加盟了锤子科技的钱晨等。
在当前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创业者的成败,是关系到国运和民生的重要课题。只有将企业兴衰史放在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宏观维度上思考,才能得出更加客观、中肯的评价结论。创新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过程,只有给予企业家或创业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才能鼓励和推动年轻人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政府才能更加高效地帮助创新创业者,老一代企业家也会更加被尊重,整个社会将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最终推动整个商业世界更快、更好发展。
笔者最近参观某艺术展,突发一个思考,更加觉得做企业的人的不易,那便是企业家和其他“家”们的对比。
成功的艺术家不见得每一件作品都是成功的,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只要有一件作品达到创作的巅峰,就足以扬名立世、名垂青史。例如,歌唱家只需要有一首流传最广的成名曲,画家只要有一幅惊世名作,作家只要有一部受到文坛认可的著作,就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相比之下,对企业家的评判却很“苛刻”,无论之前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一旦最后失败了,晚节不保,就会被认定为全盘皆输。
因此,如果用传统观点来评判企业的成败,容易归结于企业自身和企业家个人,这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我们衡量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准似乎太过单一,维度似乎过于狭窄。只要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利润越赚越多,就会被世人认定为成功——这种判断本身就不公平、客观。
低头看路时,你可曾想起了“探路者”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后期,国内有4家有代表性的新兴通信设备制造商——“巨大中华”,在当时整个中国通信业资本短缺、技术匮乏、人才稀少的背景下,它们在外资通讯设备企业几乎垄断的市场中奋力竞争,获得了生存空间。20多年过去了,巨庀、大唐逐渐衰落,中兴、华为后来居上。但是要看到,得益于“巨大”(巨龙、大唐)前期在市场竞争中的磨砺,为全行业发展奠定了人才技术、信心、思路等方面的基础,才有了中国这一落后行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兴、华为才能成功跻身全球前10的行列。
2017年前后,共享经济正处于风口期,共享单车在短时间内得到迅猛发展。201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悟空单车、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一批公司接连倒闭和停止运营,共享单车这种创新模式受到了大量的质疑和批判。虽然国内市場共享单车热潮已成过眼云烟,尤其是其中两家明星企业——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ofo小黄车也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但不能就此判定它们一定是失败的。要看到,共享单车带来的观念革命及模式创新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同时这种商业模式在海外仍然受到欢迎。比如:由华人创办的Lime公司,2018年开始在美国投放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滑板车。
失败的企业家或创业者其实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燃烧自己,照亮未来之路。我们应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认可。
无论是个人创业失败,还是企业经营失败,都是一种客观规律,应以客观的心态视之。人人都想追求长生不老,传说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彭祖活了800多岁,但在人类历史和宇宙发展史上也不过是一瞬而已。20余年前流行的管理学畅销书《基业长青》中提到的本该“常青”的企业,如:索尼、花旗银行、摩托罗拉等,大多没能将辉煌延续,或者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正如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企业和行业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个人只要在企业或行业所处的历史阶段,履行好责任和使命,就是成功和伟大的。
例如,柯达公司当年自主研发了数码技术,但因管理层固步自封未全力投入这一不可逆的新领域,结果被时代淘汰。但是,我们还应该认可其对数码相机技术的贡献,尤其是它曾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感受以及对一代人的文化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苹果公司在1977年推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5年内便进入了世界500强,乔布斯也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勋章。这一阶段的市场开发是极其成功的,后来因乔布斯个人风格及IBM公司加入竞争等原因,新品开发失败,乔布斯也被赶出了苹果公司,后来他创办的新公司也没有成功。如果此时来评价乔布斯,他肯定不是成功的。但如果没有这段历史,也就没有后来乔布斯回到苹果公司使之起死回生并屡创辉煌的结果。乔布斯被业界尊为教父,如果他如今仍活在世上,谁又能保证他能够继续设计开发出令世人惊艳的产品呢?如果没有,那他还能被算作是伟大的企业家吗?伟大的产品似乎总有缺憾,例如《红楼梦》只有前80回存世,因为残缺了后40回,才高估了这一“产品”本身的价值。又如断臂维纳斯如果被人安上断臂,自然就没有原来那么美了。
在基因论下,没有失败的企业家
评价企业家的成败,我们应该从生命科学理论中得到点启发:不是追求个体的永存,而是追求群体的永续发展,追求基因的代代传承。
基因在一代代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成功突破了自然选择,获得了生存和发展。无论人类自身的发展,还是宏观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社会的进步,都不是人类自己能够完全把握的,也不是企业家每次都能够准确把握和预测的。企业可以通过创新,通过追求第二曲线的增长,为保持基业长青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但是,正如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即便通过总结长寿老人的秘诀,也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没有企业家能够保证企业每次创新求变都能成功,每次都能准确地踩在时代的节拍上。
例如:联想和华为现在常常被人拿来作比较。10年前,人们心目中,联想比华为成功;当下,人们又尊奉华为。早于华为3年,联想是靠技术起家,进入电脑行业的;华为是靠贸易起家,后来又走上了技术之路,将大量的经营利润投入到技术的研发创新中,从而一骑绝尘。因此,企业演化的历程是不同的,成败定论不能下得过于绝对。企业往往在某一个阶段特别强大,但放到另外一个时间维度上,因为没有随变化调整,便产生一定的风险。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是多种形式的。例如,诺基亚因苹果等智能手机带来的冲击,在市场上惨遭“滑铁卢”,于2014年以55.5亿欧元将手机业务出售给了微软。如今进入5G时代,诺基亚却凭借通信设备制造和通信综合解决方案,在通信标准必要专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和持续创新能力十分强劲,最终实现了逆袭,重新成为在通信技术积累上不逊于华为、爱立信、高通的巨头。
同样的案例还有“胶卷巨头”——富士公司,当胶卷市场受到数码相机的剧烈冲击后,它们自2006年开始大胆开拓新事业,最终转型为在医疗生命科学、印刷、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高性能材料、文件处理等六大事业领域的“多面手”,成功挺过危机并持续发展壮大。
一些企业虽然经营失败,但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却获得了成功。通过梳理中国互联网企业高管的来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都是来自外部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当年,摩托罗拉公司因手机业务衰落而不得不宣布大量裁员,却为众多国产手机厂商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比如百度人力资源总裁刘辉曾任摩托罗拉公司全球人力资源副总裁,还有后来加盟了锤子科技的钱晨等。
在当前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创业者的成败,是关系到国运和民生的重要课题。只有将企业兴衰史放在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宏观维度上思考,才能得出更加客观、中肯的评价结论。创新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过程,只有给予企业家或创业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才能鼓励和推动年轻人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政府才能更加高效地帮助创新创业者,老一代企业家也会更加被尊重,整个社会将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最终推动整个商业世界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