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墙钓鱼的人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red0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时,我正在图书馆二楼看书。读累了,想放松一下,把疲软的目光从缺了玻璃的窗户里扔出去,没碰着蓝天、白云,也没碰着燕子、蜻蜓,只看见绿得发黛的护城河、河边的墙,墙上的这个三十多岁的钓者。按理说,有河,就有岸。这条护城河,在流经图书馆的时候,只有此岸。也就是说:图书馆的院子,有一部分是属于她的领土。却没有彼岸。彼岸是一个政府部门,大概是怕小孩子胡乱泅渡之类的原因,就垒了一堵墙。
  也许,是怕河走累了,让那些水流经墙基的时候,可以稍微打个盹。这使我想起童年的乡下,有阳光的午后,在离家半里路的麦场上,找一个避风的草垛,依着它,在阳光里眯着眼,打几个舒适、安恬的盹。当然,护城河的水是无法打盹的,倒是一些鱼儿,不管是鲫鱼、草鱼,还是鲤鱼,极有可能把这段比较宽阔的河面,当作憩园。但,逗留时间稍长一些,钓、饵、竿、线就来垂顾它们了。
  钓鱼的方式,我见过多次,也亲自操作过,大都是持竿站在岸边的,双眼紧盯河面的浮标。而骑墙钓鱼,却是第一次看见。那男子很是悠闲,墙,随河蜿蜒,他骑的是其中较平直的一段。起初,我并没有把它视做一个钓者,只以为是一个闲得无聊的人,故意在夕阳的余光里,骑墙找乐子,骑惯了自行车,再骑骑墙,体验另一种滋味、另一种感觉,似乎也叫做生活。
  骑墙的钓者,神情非常专注。他的视野里,此刻只有平静的河面、忽紧忽松的线、载浮载沉的鱼标。这是秋天的一个宁静的傍晚,他的意念里没有落叶、没有夕阳、没有天空、没有云彩。甚至,连危险也没有。设想,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会不会一激动就得意忘形地从墙上栽了下来。如果栽到墙头外面,大概会摔得头破血流,那些坚硬的水泥地面,是不好对付的;倘若摔在墙头里面,也就是护城河里,那他肯定会呛一口水又一口水的,被钓着的鱼儿,也许会乐得大叫:看你,看你,甭高兴得太早了哟……
  我在二楼的窗口,为骑墙钓鱼的人担心:万一他真的钓到大鱼了,从墙上栽下来了,怎么办?我相信,此刻我是惟一注视他的人,如果真如想像的那样,他掉下河或者栽下了地,我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搭救他。如今,做个英雄太难了,这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成名的好机会。当然,如果他没有钓到大鱼,或者,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但人家从墙头上栽下来时,没摔伤。或者摔到了河里,但人家会游泳,不仅没有淹着,还顺势把一头正吃饵食的大鱼,砸个脑震荡,这下,可就被他逮个正着了。
  骑墙钓鱼的人,是河边的一道风景。我注视他大约有30来分钟,但一条鱼也没有钓到。那线、那钩,也来来回回地甩了不少次,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劳而不获。这时,我想起李亚伟的一首诗《中文系》:
  “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
  但可气的是,这条河,不是中文系。由于彼岸是墙,那个专心致志的钓者,也无法抽身撒网。其实,这条环绕城市的护城河,与外界是相通的。只是由于涵闸的控制,每当发大水的时候,一些有着城市户口的鱼儿,就被排出了城外,像当年下放的知青那样,到广阔天地体验乡野、乡情、乡韵。而当城市缺水的时候,那座界与城郊之间的涵闸,就会把一些农村户口的鱼儿,翻进这条护城河,在肮脏、浑浊的河水里,终于混上了“非农业”户口。我现在不知道,这个骑墙钓鱼的人,他会从这条河里,钓上哪种属性的鱼。也许,在我低头翻开书页的瞬间,他会钓上一条鱼中的土著,也许,在我合上书本的时候,他会钓上一条刚刚从乡下进城的鱼儿。
  但是,直待我要离开这家图书馆,他也没有钓到一条,不知是他的技术太拙,还是现在无论农业、非农业户口的鱼都被钓滑了头。抑或,他压跟就不是为了钓鱼,仅仅是为了体验一下:当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骑墙的钓者,到底会产生哪些不同寻常的感觉?或许,这些假设都不成立。他只是心甘情愿地,让那些想像中的鱼儿,把他从地上钓到墙上。现代都市,不准骑马、骑牛、骑驴,自行车也骑腻了,就让这个持竿的钓者,在他一生中的某一个时光,骑一会儿墙吧。
其他文献
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建设,已然较为清晰地内化为学科发展的潜意识,取得可观成果。而与现代文学血脉相连的当代文学,研究长期由理论批评主导,常被加诸“以论代史”的批评。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制于当代文学的学科特性,当然不宜简单评判。但随着当代文学逐步走向历史化,史料学建设的问题便凸显了出来。近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已日渐被学者重视,并取得不少成绩,但毋庸讳言,目前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还更多集中于个案
期刊
有一个人,在我70年代的日记里出现过两次,他的名字叫刘岑楼。  上个世纪70年代,我的身份是一个农村电影放映员。这是一个经常与乡村月亮和乡村教师打交道的职业,原因有二:一是露天电影只有夜晚才能放映;二是放映场地一般都是选择学校操坪。  其时我正青草年龄,既懒散,又耽于幻想,想天天记日记,但坚持得并不好。历史的看,那个年代并不美好,但就我个人而言,那是一个诗意的年代。  这从我当年的日记也可看出来:
期刊
我坐在街角的酒馆里,听十多年来第一回邂逅的老同学于干说他同老婆恋爱的故事。  于干是学油画的,他老婆是他们大学里音乐系的同届学生。据于干说,他老婆小秦漂亮得简直“六宫粉黛无颜色”,所以,追慕者甚众就不奇怪。于干把“淘汰赛”的过程说的很烦琐,但我的注意力只放在了他同另一个体育系的一米八五的大个子学生的最后角逐上。于干说实际上他还没有同小秦搭上关系大个子就捷足先登,开始同小秦在学院的假山后面约会了。那
期刊
那天赵新强突然来了。我们是老同学,不见面已经好多年。他跟我小学同学,中学又同学,插队也离得不远,当年来往是很多的。那时候,赵新强是我们那一带知青的角色。  角色这个词在长沙话里面,指的就是英雄好汉,或者也可以说是帮派势力的头目,总之不是常人。不过那个年月当角色通常倒也简单,主要是要有力气,不怕死,当然人不能太蠢。有了这几条,再做几桩惊动四方的业绩,一个角色就立起来了。我们下乡的地方,散布了几千的知
期刊
小七喜欢去红色年代跳舞,去老树咖啡屋喝咖啡,有时又在酒吧里出现,过得很小资,也很现代。享受生活是她的特色。  听音乐喜欢某个女孩的声音,沙哑而忧郁,就像成都的夜色,小七喜欢得不得了。工作是去采访一些好玩的地方,因而就分不清哪里是工作哪里是生活,反正这都不重要。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说着形形色色的话,成都的酒吧、咖啡屋都曾在她眼前掠过,后来就成了她眼影的一部分,谁也不知道,她会忽然这样了。  晚上,一个
期刊
还是那个百万富翁和渔夫的旧笑话:百万富翁看到懒洋洋晒太阳的渔夫,上去建议说:“你为什么不更努力地工作,赚更多的钱?”渔夫说:“赚更多的钱干嘛?”百万富翁更着急:“赚到足够的钱,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晒太阳享受人生了啊!”渔夫还是懒洋洋地看着他,说:“那你以为我现在是在干嘛?”  这实际上是两种人,一种是一定要有足够安全感,例如他自己认为足够的钱,他才能稍微放松地晒太阳。这种人一定是在吃饭的时候把好菜留
期刊
球星越来越多,但产生“君临天下”的巨星却越来越难。学者们说,诗人总生活在诗歌传统和前辈诗人的阴影之下。同样,球星除了面对对手和观众外,也生活在足球传统和前辈球星的阴影下。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球星传统呢?让我们从头开始一路看过去。  英国的马修斯爵士是足球世界里第一个能称为星的选手。他不仅球技精湛,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绅士,他奠定了球星“好好先生”的传统。当然,在那个西装革履“坐”着看球的时代,这也是
期刊
按古龙的说法,性产业是最古老的职业,“堪为百代祖师”,那时候没有钞票,人们拿贝壳换粮换米,我怀疑有些人收藏贝壳就是想回到原始社会。根据伪学者慕容雪村的考证,“性”这东西可以算是另一种贝壳,每一单位的性资源换多少张狍子皮,换几捧高粱米,大概早有定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性依然是万能结算工具,可以换彩电,换房子,换工作,换城镇户口,有个美女还拿它换了一个法官当。所以英国前首相狄斯赖利说“货币是惟一比爱情
期刊
老冉在老房子办公,楼外一小园,桃红遍地。  一日阴雨,门房老赵,告诉我老冉刚上楼。  园里桃花,前几日还开得好好的,一夜风雨,几乎落尽了。  上楼,发现窗门都关着,满楼的风声雨味,正诧异,门窗有些声响,素来听说这楼里有狐仙,今天空无一人,不免害怕,连忙又下来。老赵说:老冉确实刚上楼。我将信将疑,又上楼来。  一排长窗依旧关着,老冉却分明端端正正坐在那里,面前一杯茶,手里一支烟。  我推门进去,一房
期刊
有个星期,去一家刊社玩,遇到很搞笑的事。  那里的人说,一个作者跟医院里的一个爱滋病患者建立起某种关系,要给他们写稿,要半年才登得完。刊社给的稿酬很高,好像有10万元,还说有一家境外的电视台要来拍节目,还给1000万买版权,大概是追踪报道(应该是连续剧吧?),不过怎么这么贵?我想他们是一不留神就多写了两个0。当然,这不算什么。那天中午,我就坐在那里,无比神往地偷听这个正在进行中的神话,那个同时拥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