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凸显数学本质的策略研究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3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何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揭露数学的本质,是一线数学教师都在探索、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直观图,寻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态想象中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凸显出数学本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本质;直观;对比;想象;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揭露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心。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借助直观图,寻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把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为例,探索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凸显数学本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直观,凸显数学本质
  直观教学是指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具体可感的直观物体来表征数学问题,让抽象的数学问题更加清晰,更加形象,本质更加凸出。
  例如,为了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折纸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白纸折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如图1),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支持下,初步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然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有趣的教学游戏活动,让教学过程更直观。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块圆形的芝麻小饼,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将这块芝麻小饼平均切成两份,其中一份占几分之几?如何平均切成四份,其中的两份占几分之几?如何平均切成八份,其中的四份占几分之几?(如图2)学生们动手切饼后发现,上述三种情况可以分别用三个分数表示:1/2、2/4、4/8,而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如图3)。
  通过折纸、实物和线段图的直观教学,学生受到启发,对分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可见,学生可以在数学的本质上理解分数的本质特征,从而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巧用对比,凸显数学本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比较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通过比较能够辨别知识间的差异,让沉潜的数学本质浮出水面,让学生深刻感悟数学知识的本源,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例如,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是这一章节的重要概念,这三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时,教师可以巧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涂色,凸显出这三个概念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如图4、图5)。
  通过画图、涂色和对比,学生深刻理解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这三个概念。可见,许多数学知识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联点,巧妙运用对比,让学生感悟不同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从而透过数学的表面现象理解、体会到数学的本质。
  三、微课演示,凸显数学本质
  微課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而诞生的一种与“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新课型。微课以其时间短小、内容精悍、直观生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和新的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动态演示教学重点,凸显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引导学生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动态演示真分数和假分数分辨过程,凸显真分数和假分数”本质区别,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如图6)。
  又如,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是这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也可以将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深刻理解转化的过程。
  例题1:将假分数化成整数(转化过程如图7)。
  例题2: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转化过程如图8)。
  通过微课视频的动态演示,学生了解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区别,以及假分数演变为整数或者带分数的过程,提示出数学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整合能力。
  数学是一门依靠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联系起来的抽象学科。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寻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学校数学期末试卷(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有一项竖式计算题:  294×80= 343÷70=  504÷56= 476÷34=  原本以为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不料,阅卷过程中,大家发现第一小题乘法计算题:294×80成了学生出错率较高的一道。固然,这是提前教学的四年级下册内容,并且教师没有复习,学生有遗忘现象。但深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对此题学生答卷情况全样本的调查分析,探个究竟。  一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学如此,学校管理更是如此。激励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人以方向;激励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给人以温暖。激励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力量,激励是学校发展中的不竭动力。  一、 以身作则——无言的激励  一个学校的核心是领导班子,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意味着会有一所好学校,公正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是学校领导必备的素质
前言: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巧妙地使用生活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素材;巧用;高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教材,本课程教材中的案例虽然是精选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地民俗风情、文化等不尽相同,
《天鹅的故事》是宣传动物保护的极佳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牢不可破的地位。但作为传统名篇,其文本的意义有逐渐被历史凝固的危险。由于参考书的传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都被套上了“金箍”,再也不能从“权威解读”的引力中“飞”出来。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这个方面,《天鹅的故事》这一文本首先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论的指导。既然镜子般的冰面可以打破,那么凝结在《天鹅的故事》文本上的解读之冰难道就不能破吗?这正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品位的标志;文化是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果的土壤;文化是学校的旗帜,文化建设是学校学习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1]时下,争创名校已成热潮,“名校工程”蔚然成风。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多年来,安徽省颍上县陈桥中心校以“塑专家学者型教师,育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为目标,发扬“精诚团结,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实现了“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
校讯通,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渠道,它的普及利用,极大地方便了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特别是方便了班主任与家长的相互联系。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一直注重这一平台的合理利用。尤其在本学期因甲流停课期间,它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了。    一、 作业详情,清楚告知  环球小学各科教师合理利用校讯通发送作业,低年级教师更是坚持每天发送各科作业,分科发送,家长清楚明了每天的作业要求,对提高学习效率作用明显。在停课期
班主任常常遇到这样的两难境况:一方面希望能有一套得力的班委班子,以协助自己管理好学生;另一方面又往往受限于时间精力,无暇顾及班干部培训。如何能以很少的时间精力为代价有效地培养出班干部来呢?实践中发现,“述职”这一特别的形式可以实现这种可能。  一、 什么是述职  述职,顾名思义,就是陈述自己的职守情况。述职并不是一个现代名词,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定期向天子陈述职守,就被称为述职。《孟子·梁惠王下
科普文题材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的任务。但是,由于科普性说明文本身的独特性,造就了科普文的趣味性相对较差,教学此类课文,我们通常容易犯两类错误:一是单纯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学得被动;二是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普及,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味”。那么,
翻阅一本近期出版的某教育杂志时,看到“管理敘事”栏目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两处出现了老师“叫学生拿”的情况:一处是“你可以在后天下午上课之前叫学生拿到我办公室”,另一处是“如果你没有时间,可以叫学生拿上来”。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此类“叫学生拿”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几乎成为了常态,好像谁也没有觉得其有什么不应该。但是,只要细细想来就会惊讶地发现,这种“叫学生拿”的思想、行为,着实多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