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语文何去何从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fr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比较容易进入一些误区。高中语文新课程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作为高中的学生应该怎么学语文?
  一、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她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她能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但是,任何教材,说到底,仅仅是个例子,把这个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于就学好了语文。对教材有真正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的仍然是学生!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平时要注意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自己制定背诵计划,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收集资料,重组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拿阅读报刊来说,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拜读、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受益良多。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也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语文能力。
  三、必须持之以恒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你知道,当你写出一个美丽的句子,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发现一个崭新的观点……那种创造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
  四、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老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同学们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其原因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欠缺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而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等品质,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然而,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潜移默化后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家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所以,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好语文贵在持之以恒。
其他文献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九峰龙门人。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密为主簿,辞不受。三国归晋,晋武帝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时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李密冒着冒犯皇帝、下狱砍头的危险,奋笔疾书,写下千古一篇《陈情表》,“婉转凄恻,吐辞如泣血,陈言似剖胸”。感天动地,真情沛然,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李密反
期刊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这种教育太强调一致、服从、模仿。当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个性被抹杀了,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无情地扼杀了。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像一堆生产原料一样被具有统一模式的学校机器加工成标准件。在
期刊
先哲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写文章亦是如此。就拿记叙文来说,写好细节,对于提升作文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细微的举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它们也许会让你感念不忘;
期刊
归谬,也叫引申,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具体言之,即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论证方法可以说“古有之,外有之,今盛之”。  在唐代,有一些权贵嫉恨诗人李贺,便以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为由,反对他考进士,韩愈在《讳辩》一文中对此予以反驳:“父名晋,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仁乎?”一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身体诉说的传统,中国以儒释道为基本的传统文学中,专门描写人的身体的也很多,《世说新语》中大部分篇幅所描写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形体描写的集大成。……此类连绵不绝的身体言说,在中国文学描写中极为常见。  而鲁迅在这方面是深得中国文学身体诉说的传统的,其作品不乏关于身体的语言。他说:“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
期刊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起在河北全面铺开,新课标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性质,给以往的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更具人性化与亲和力,让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更具形象性。这无疑是广大师生所期待的,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
期刊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终于走出了作文批改中封闭式的误区,终于找到了一种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文批改方法——“三三制”作文批改法。  这是一种分组批改作文的方法。因为每个小组由三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每次批改三篇作文,每篇作文经过三遍不同学生的批改,其实施步骤如下:  一、建立组织。在第一次“三三制”批改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批改小组,每个小组由邻近的三个学生组成,设立组长一人。  
期刊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呢?我认为良好的读写习惯对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样看来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古人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今人徐特立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良好习惯,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日常教学中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在必修课课时少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改革,既要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要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课程安排,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自学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学习时间,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力求有利于课堂教学。  一、
期刊
人们常说:登山望景,喜欢山高谷深,重峦叠嶂;阅读文章,喜欢波澜起伏,波谲云诡。若使文章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中叠起的悬念,就像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往往能紧紧吸引读者目光,大大吊起读者胃口,产生摄人心魂的艺术效果。下面就例谈几种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题记设悬,引人入胜  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引发读者想象的美妙意境,刺激读者迫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