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orld centre of Tourism(旅遊旅遊中心)的澳門美名在國際上得到迅速傳播與廣泛認同,試想,如果沒有了旅遊酒店觀光業,澳門會變成什麼樣?
觀光重地的魅力
旅遊業是澳門之重毋庸置疑,在未來而一段時間內所佔據的比例與作用將會更加重要。這與澳門的特色有很大關聯,澳門是中西文化的連接橋樑,亦是海上“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從幾百年前的印度香料中轉站到今日的中葡貿易平臺等,澳門雖然只有30多平方公里卻決定了無可比擬的地理、文化與經貿優勢。來到澳門觀光的遊客,大概都會被南歐風情的建築與文化驚艷到,此處與葡萄牙又要多少區別呢。道地的葡國菜讓食客一樣品嚐南歐飲食文化,更有結合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進行的改良。而身處中華文化的南部重鎮,澳門保留了大量的中式廟宇、傳統文化儀式等,比如每年四月初八的醉龍節,除了有舞龍表演更有獨特的派飯文化,是在內地以及海外其他地區所罕見的,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澳門還有更多,諸如此類的多元產品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爭相前來澳門。
當然,過去的兩年澳門在內部因素上經歷了較長的一個震蕩期,賭收連續25個月下跌,直到上月才開始止跌回升,其實這對於澳門並非一件壞事。開放賭權以來的十多年,澳門博彩業飛速發展,外界甚至有“躺著都能賺錢”的說法,遭遇到這樣一個下跌時期並非全然是壞事,可以讓澳門有足夠的時間從過熱的博彩發展中來思考未來應該尋找怎樣的產業轉型與升級路徑。從外部因素上,過去傳統的港澳遊捆綁在一起,民間有擔心赴港遊客數量的下降會連帶影響澳門遊客數量,當然也有人認為香港民間極端力量反對自由行,反而會對澳門有幫助,刺激遊客赴澳進行觀光購物。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盡然,港澳在承載力與本地居民觀感議題上其實面對著不同的境遇。在澳門近來每年有突破3000萬的遊客,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乎加拿大全國的總人口,每天在拱北口岸通關的人員就高達十多萬,數字面上看似是非常驚人的,尤其是與香港的面積、總人口、總遊客量比較起來,澳門似乎確實要爆棚了。但在澳門,我們有娛樂綜合體的概念,即威尼斯人、銀河、新濠這些大型賭場將生活、購物、娛樂、博彩等融入一體,可以盡可能的將遊客進行集中,在方便遊客觀光購物一條龍的同時,又盡可能地降低了遊客與居民之間共用資源的衝突;而在香港,因為缺乏這樣的綜合體,所以你可以看到大街上,不少拉著行李箱的遊客滿街走,無論是交通、用餐還是公共資源的使用,都可能與本地居民重疊,進而矛盾就發生了。因此,事實上澳門的彈性承載力是可以進行開發的,也是較為優於香港的。因此對於外部因素上,澳門應該要有更加主動的策略與規劃,在充分保證市民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綜合接待力。
產品創新,居民遊客皆需要
提升信心是必備的,但是澳門也需要因應市場,及時推出多元的產品來滿足本地居民與外來遊客的需要,不能把資源全部投注在博彩旅遊的部分,近年來在世界各國興起的文化旅遊、創意旅遊同樣可以在澳門得到開發,就比如我們擁有婆仔屋、風堂斜巷等建築資源就可以開發文化創意旅遊產品,吸引年輕族群和各地文創愛好者,而終究是要挖掘出澳門與其他地區與眾不同的產品來更多的吸引遊客前往。
當然開發一種新產品存在風險,它有可能一炮而紅,也可能半路夭折,但如果不去嘗試又如何能夠開拓下一步。以近來政府開始提倡發展的會展業為例,早前我就在人才發展委員會提出,我們可以藉助會展業來進行跨產業資源整合與產品創新,比如“以展助博”,我們通過舉辦高層次的會展與培訓,吸引全球高端商務人士前往澳門,在白天會展結束後,晚上他們可以在休息時間來體驗澳門博彩業,這樣一個連環帶動效應是非常顯著的,今天在威尼斯人擁有巨大的會展中心,可以承辦非常大型的活動賽事,這樣的資源應該盡早地充分利用起來,這樣的創新也並非完全憑空製造出一個新東西,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互相幫助”,進而產業互補從而提升效益。又比如南灣湖畔的人文開發,將休閒娛樂與文化創意、自然觀光結合到了一起,成功推出適合本地居民與外來遊客的優質產品,自然能夠得到眾人的青睞。當下正在討論的荔枝灣廢棄船廠的改造也是一個重點,目前有人建議設立博物館,當然也應該有其他不同的思維進行火花碰撞,期待能夠產生吸引眼球的新型旅遊產品。
一個優質的旅遊市場和旅遊產品,其實最先應該得到在地居民的認可,如果連本地居民都無法認同又何談吸引外來觀光客。再者,一座優質的旅遊城市,更應該照顧好自身居民,開拓城市的內在消費力與提升居民的城市幸福感。這一點,新加坡做的非常成功,新加坡很早就開始推廣鼓勵本地市民前往新加坡酒店消費的舉措,stay cation讓當地人民能夠感受到新加坡嶄新的國際服務與高品質的酒店,而這個措施更在遊客淡季被大力推行,因為這樣不僅解決了房間入住,資源浪費的經濟問題,更藉助一家在外體驗享受的機會穩固家庭關係,提升新加坡居民對家庭與國家的認同感。這樣一個計劃可謂一舉兩得,前不久,澳門也開始嘗試推行“I Love Macau”計劃,這從身份證開始做起,對澳門近60萬人口推廣優惠政策,也是一個重要的嘗試開端,未來如果能夠藉助本澳特殊的節慶、大賽車、煙花匯演、武林大會等多種活動深化推廣,這樣的話既可以充分吸引市民,加強市民對於城市的參與感與認同感,更有利於口碑效應吸引遊客紛紛前來。
智慧城市,互聯網無處不在
當然新一代的遊客在智慧生活的時代,更多地傾向於智能化的選擇,因此澳門在發展城市觀光時必須要有打造“智慧城市”、“智慧觀光”的決心。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互聯網成為了遊客出行的必備,在國外大少地區都實行了重點地區甚至大面積的WiFi覆蓋,現在澳門也推廣Wifigo,但對於遊客的實際使用體驗感上是不足的,因為只能在幾個著名的景點特定的地區才可以限時使用,這樣局限了遊客的選擇。而對於三十平方公裡的澳門而言,打造“智慧城市”非常有潛力也有優勢,在澳門更可以推廣全澳WiFi覆蓋系統,讓遊客甚至本地居民都能在需要之時使用,這樣的一個便利化的細節卻可以對遊客出行規劃,路線調整,美食選擇等作出一個理性判斷,遊客自然為了追求高的旅行體驗,也會盡可能地避開高峰時段前往人潮密集區,因此澳門政府可以在智慧城市的規劃上盡速推薦,從細節上逐步完善,用硬體配備與軟體服務共同來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澳門來體驗這座“不夜城”。
觀光重地的魅力
旅遊業是澳門之重毋庸置疑,在未來而一段時間內所佔據的比例與作用將會更加重要。這與澳門的特色有很大關聯,澳門是中西文化的連接橋樑,亦是海上“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從幾百年前的印度香料中轉站到今日的中葡貿易平臺等,澳門雖然只有30多平方公里卻決定了無可比擬的地理、文化與經貿優勢。來到澳門觀光的遊客,大概都會被南歐風情的建築與文化驚艷到,此處與葡萄牙又要多少區別呢。道地的葡國菜讓食客一樣品嚐南歐飲食文化,更有結合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進行的改良。而身處中華文化的南部重鎮,澳門保留了大量的中式廟宇、傳統文化儀式等,比如每年四月初八的醉龍節,除了有舞龍表演更有獨特的派飯文化,是在內地以及海外其他地區所罕見的,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澳門還有更多,諸如此類的多元產品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爭相前來澳門。
當然,過去的兩年澳門在內部因素上經歷了較長的一個震蕩期,賭收連續25個月下跌,直到上月才開始止跌回升,其實這對於澳門並非一件壞事。開放賭權以來的十多年,澳門博彩業飛速發展,外界甚至有“躺著都能賺錢”的說法,遭遇到這樣一個下跌時期並非全然是壞事,可以讓澳門有足夠的時間從過熱的博彩發展中來思考未來應該尋找怎樣的產業轉型與升級路徑。從外部因素上,過去傳統的港澳遊捆綁在一起,民間有擔心赴港遊客數量的下降會連帶影響澳門遊客數量,當然也有人認為香港民間極端力量反對自由行,反而會對澳門有幫助,刺激遊客赴澳進行觀光購物。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盡然,港澳在承載力與本地居民觀感議題上其實面對著不同的境遇。在澳門近來每年有突破3000萬的遊客,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乎加拿大全國的總人口,每天在拱北口岸通關的人員就高達十多萬,數字面上看似是非常驚人的,尤其是與香港的面積、總人口、總遊客量比較起來,澳門似乎確實要爆棚了。但在澳門,我們有娛樂綜合體的概念,即威尼斯人、銀河、新濠這些大型賭場將生活、購物、娛樂、博彩等融入一體,可以盡可能的將遊客進行集中,在方便遊客觀光購物一條龍的同時,又盡可能地降低了遊客與居民之間共用資源的衝突;而在香港,因為缺乏這樣的綜合體,所以你可以看到大街上,不少拉著行李箱的遊客滿街走,無論是交通、用餐還是公共資源的使用,都可能與本地居民重疊,進而矛盾就發生了。因此,事實上澳門的彈性承載力是可以進行開發的,也是較為優於香港的。因此對於外部因素上,澳門應該要有更加主動的策略與規劃,在充分保證市民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綜合接待力。
產品創新,居民遊客皆需要
提升信心是必備的,但是澳門也需要因應市場,及時推出多元的產品來滿足本地居民與外來遊客的需要,不能把資源全部投注在博彩旅遊的部分,近年來在世界各國興起的文化旅遊、創意旅遊同樣可以在澳門得到開發,就比如我們擁有婆仔屋、風堂斜巷等建築資源就可以開發文化創意旅遊產品,吸引年輕族群和各地文創愛好者,而終究是要挖掘出澳門與其他地區與眾不同的產品來更多的吸引遊客前往。
當然開發一種新產品存在風險,它有可能一炮而紅,也可能半路夭折,但如果不去嘗試又如何能夠開拓下一步。以近來政府開始提倡發展的會展業為例,早前我就在人才發展委員會提出,我們可以藉助會展業來進行跨產業資源整合與產品創新,比如“以展助博”,我們通過舉辦高層次的會展與培訓,吸引全球高端商務人士前往澳門,在白天會展結束後,晚上他們可以在休息時間來體驗澳門博彩業,這樣一個連環帶動效應是非常顯著的,今天在威尼斯人擁有巨大的會展中心,可以承辦非常大型的活動賽事,這樣的資源應該盡早地充分利用起來,這樣的創新也並非完全憑空製造出一個新東西,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互相幫助”,進而產業互補從而提升效益。又比如南灣湖畔的人文開發,將休閒娛樂與文化創意、自然觀光結合到了一起,成功推出適合本地居民與外來遊客的優質產品,自然能夠得到眾人的青睞。當下正在討論的荔枝灣廢棄船廠的改造也是一個重點,目前有人建議設立博物館,當然也應該有其他不同的思維進行火花碰撞,期待能夠產生吸引眼球的新型旅遊產品。
一個優質的旅遊市場和旅遊產品,其實最先應該得到在地居民的認可,如果連本地居民都無法認同又何談吸引外來觀光客。再者,一座優質的旅遊城市,更應該照顧好自身居民,開拓城市的內在消費力與提升居民的城市幸福感。這一點,新加坡做的非常成功,新加坡很早就開始推廣鼓勵本地市民前往新加坡酒店消費的舉措,stay cation讓當地人民能夠感受到新加坡嶄新的國際服務與高品質的酒店,而這個措施更在遊客淡季被大力推行,因為這樣不僅解決了房間入住,資源浪費的經濟問題,更藉助一家在外體驗享受的機會穩固家庭關係,提升新加坡居民對家庭與國家的認同感。這樣一個計劃可謂一舉兩得,前不久,澳門也開始嘗試推行“I Love Macau”計劃,這從身份證開始做起,對澳門近60萬人口推廣優惠政策,也是一個重要的嘗試開端,未來如果能夠藉助本澳特殊的節慶、大賽車、煙花匯演、武林大會等多種活動深化推廣,這樣的話既可以充分吸引市民,加強市民對於城市的參與感與認同感,更有利於口碑效應吸引遊客紛紛前來。
智慧城市,互聯網無處不在
當然新一代的遊客在智慧生活的時代,更多地傾向於智能化的選擇,因此澳門在發展城市觀光時必須要有打造“智慧城市”、“智慧觀光”的決心。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互聯網成為了遊客出行的必備,在國外大少地區都實行了重點地區甚至大面積的WiFi覆蓋,現在澳門也推廣Wifigo,但對於遊客的實際使用體驗感上是不足的,因為只能在幾個著名的景點特定的地區才可以限時使用,這樣局限了遊客的選擇。而對於三十平方公裡的澳門而言,打造“智慧城市”非常有潛力也有優勢,在澳門更可以推廣全澳WiFi覆蓋系統,讓遊客甚至本地居民都能在需要之時使用,這樣的一個便利化的細節卻可以對遊客出行規劃,路線調整,美食選擇等作出一個理性判斷,遊客自然為了追求高的旅行體驗,也會盡可能地避開高峰時段前往人潮密集區,因此澳門政府可以在智慧城市的規劃上盡速推薦,從細節上逐步完善,用硬體配備與軟體服務共同來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澳門來體驗這座“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