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应是每个课堂一致的目标,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曾一度忽视了实效,一味片面地去追求花样,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有效阅读、有效指导和有效训练等方面谈谈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备课是前提
  《礼记·中庸》里有一句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研读课程标准,主要是研究它对每一学段教学的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及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明确每组教材的编写目的,同时联系每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构思备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较差,主动提问的动力不足,抓重点句子理解的能力差,因此要特别在这些方面做好引导的准备。
  3.细读文本,正确把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内容。
  教师研读文本主要应先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人文内涵,思想意识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触,潜心钻研,独立思考。教师还必须学会从多角度读懂课文,读懂教材,领略文章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写作之精妙;要思考文本是怎样写的,用什么方法写,去发现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资源。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读,以孩童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会有哪些问题?在深入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多考虑这篇文本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哪些可供开发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化。
  二、有效提问是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准确又恰当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维,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一项任务。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他们自主探索学习。
  例如教学《猫》这一课文,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课文写了哪两种猫?这两种猫各有什么特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细读课文,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课文介绍了大猫和小猫。大猫则主要介绍了其古怪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有时胆小,有时勇猛。小猫则主要介绍其可爱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小猫在屋里和院子里各种方式的玩耍。提出的问题既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又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三、有效阅读是抓手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深入文本,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进入到文本的核心区,潜心涵咏,咀嚼品味,才能发现文本里边的无限风景,才能真正的被文本所打动。因此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是回归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表现,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具备一定理解后继续纵深,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让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假如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就没有自己的感受,也就没有高效的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说得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即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推敲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真正做到品其味、悟其神,凸现文本之生命。
  四、有效指导是保障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1.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眼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我和学生商量了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2.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听好课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听懂多少,当堂消化多少。听懂的多,消化的多,课后做起作业来时间用得少,心情也轻松,既可以腾出时间把各门功课学得更深更广,又有利于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得到全面发展;相反,如果没听好课,课后做作业不但费时间,还会感到学习有压力,时间长了,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各方面也得不到发展。所以,经常对学生进行听课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3.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五、有效训练是助力
  训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控学习进程。每节课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无意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能帮助学生进行对课外知识的探究和积累。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整堂课是围绕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想了解老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会学,我们最好在每节课进行十分钟左右的目标测试。当堂目标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为此,要精心选择供训练用的作业,可设计为“一点多题”以强化巩固,或一题多点以系统巩固,或一题多解以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当堂训练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典型性。就以上三个特点,我们出的题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面向所有学生,而选做题则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做,这样让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和后进生“吃得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所出的题还要体现典型性这一要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搞死记硬背。
  当堂训练应做到独立和按时。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还有助于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预习新课创造条件。在学生当堂作业时,老师要勤于巡视督查,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所出现的共性错误,并及时提醒纠正,同时要通过现场批改作业,及时获得关于这一节课教学情况的反馈,便于课后及时而准确地辅导解难。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定准课堂教学目标,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策略,应该可以有效地避免新课程目标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教学行为,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就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朱小华,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讲道理”和“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的两个基本方法。而在实际写作中,高中生似乎对“摆事实”情有独钟。一是中学生中的大多数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怯于“讲道理”,难以“讲道理”;二是当下许多语文教师视素材积累为成就华章的不二法门,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搜集各类素材并要求其背诵。其实,热衷“摆事实”本无可厚非,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素材积累不可谓不多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使
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没有情感,诗歌就没有生命。情感是诗的命脉。也只有用饱和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欣赏诗歌从本质上讲是情感体验式的,阅读者要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得借助诗歌的语言形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因此,我们现在的中学新诗教学中,对新诗的鉴赏贯彻不力。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朗读,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提高
“诗无达诂”,阐释者们对《雨巷》一直都有多样的解读,尤其是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丁香般的”姑娘往往青睐有加,不少人还试图将其与诗人的真实恋情挂钩,这从个性化的赏析角度来说并无不可。然而,笔者觉得在一般性教辅资料的具体表述中,诸如“姑娘出现了”(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第9页),“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第13页)等提法似有不
“翻转课堂”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先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下,“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名词,快速蹿升为教育界的热词。“翻转”,也成了新锐与创新的代名词。于是,我们看到许多老师纷纷效仿:课前录制一个微课,通过网络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努力”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却不成正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可称得上“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曲解文本。研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没有理解就没有内化,用泛泛的结论来代替具体的分析不可能接触到文章的内含。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讨论文本解读的一些基本原则。下面就通过对《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文本解读来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质疑探究,鼓励引导,启发想象,使他们敢问、敢想、敢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鼓励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其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质兼美,文笔精湛、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向来是中小学生研习和品读的名篇佳作,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极好范本。至改革开放以来,该作品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鲁教版、语文版、长春版、浙教版、鄂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等各版本都保留了该篇目,西师大版《我的百草园》也是在
古诗教学常规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反复朗读把握其内涵,但情况往往是朗读时间不够,缺少教师恰当的指导,学生把握不住诗歌的精华之处,反而对学习诗歌产生害怕、厌倦等情绪。肖川认为,从关注教学效率的角度讲,“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怎么教”更多地关涉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学生知识建构的水平。而情景教学法刚好体现了其教学的优越性,可以有效填补传统诗歌教学方法的不足。  一、利用多媒体
翻转课堂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的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它的精髓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实施翻转课堂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翻转课堂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能够让学生在课前与课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去做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实现发展个性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满足学生个性学习,实现课堂翻转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一)由此及彼法。即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尽可能从相似、相关、相对等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用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有“寥”这个字,可列出形近字“廖、蓼、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