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议论文论据低效使用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ua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讲道理”和“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的两个基本方法。而在实际写作中,高中生似乎对“摆事实”情有独钟。一是中学生中的大多数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怯于“讲道理”,难以“讲道理”;二是当下许多语文教师视素材积累为成就华章的不二法门,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搜集各类素材并要求其背诵。其实,热衷“摆事实”本无可厚非,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素材积累不可谓不多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的论据,非但没有帮助他们成就华采篇章,反而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致使他们折戟考场。原因何在?
   一、过尽千帆皆不是——选材流于草率
   1.论据流于俗套
   正如前文所说,在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中,广大师生对素材的积累是相当重视的,《高考素材》《素材魔方》等杂志“应运而生”,畅销一时。这些杂志选材标准雷同,所选材料相似,极易在考场上撞车,给阅卷老师带来审美疲劳。例如,在2014年江苏高考考生作文中,言青春不朽必陈欧《致青春》,人老心不老必曼德拉、塔莎奶奶,读来好比嚼口香糖,初时清新甘甜,继而食之无味,最后恐怕要“一吐为快”了。
   而在论据选择上不走寻常路的学生,其文章无不让人眼前一亮。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奈良美智的青春是不朽的。他自幼热爱绘画,父母的宽容教育使他拥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初中时代经常逃学去野外创作的他,创作出极具代表性的卡通作品。现在,他仍不改初衷,继续少年时的风格,用独具特色的大眼娃娃影响着无数的青年人。他把自己对青春的感悟倾注到作品中,那些大眼娃娃的眼神中无不透露着叛逆和搞怪。他用青春成就了极具个性的辉煌与成功,当曰不朽。
   因此,选择论据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正确,更要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标准。而“有”和“优”均来自长期坚持不懈地阅读,不只是阅读《高考素材》之类快餐式材料,更要阅读高品质的书籍,如经典名著,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等,从而建立起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宝库。
   2.论据失之偏颇
   众所周知,同一个论据,由于其事件的复杂性、人物经历、性格的丰富性,其论证角度往往是多向的。例如,运用史铁生的例子,可以论证“生命的突围”、“精神家园”、“找准自己的位置”、“母爱的伟大”、“生与死”、“直面苦难”等等多个立意。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善于把与观点最为契合的方面从一个论据的诸多方面中选取出来,进行分析论证。然而,现状往往不尽人意。
   例如,在论证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时,有学生这样写道:
   鲁迅,一个弃医从文的倔强文人,一个“鞭打”麻木国人的无畏勇士,一个代表良知的高尚灵魂。在那个“生病”了的社会中,他因痛恨黑暗的统治而愤愤不平,因人民的麻木而心神忧虑,因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满腹伤痛。他独自在黑暗中闪光,思想的火花却闪亮了一方天地,多少人在他的文字中审视自我,反思当下,并走上自我解放、民族解放的道路。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是清晰的,对事件的演绎分析能力是具备的,语言表达也具有一定的气势和力量。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其问题是致命的,即作者叙述角度明显偏移,所选事件丝毫不能体现与观点之间的关联,与其说是论证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如说是论证观点“用文字拯救社会”。这种无的放失、缘木求鱼的做法,其结果自然是好好的一则材料白白地给糟蹋了。在明白了论据使用问题所在后,我带领学生对鲁迅一例做了如下修改:
   20世纪初的阵阵枪炮声颠覆了一个又一个政权,却无法震醒沉睡的民众。赴日留学的鲁迅亲眼目睹国民蒙昧未化下的麻木与无知。医术可疗救肉身,却无法拯救灵魂;医生可救一方之病躯,却无法解救全国之死魂灵。从医之路,如何能让心怀天下的鲁迅践行疗救国人灵魂的壮志。弃医从文吧!“怒向刀丛觅小诗”,纵然文学之路上荆棘丛生,凶险暗布,但那是一个有良知的志士应该选择的位置。文字似匕首,怒目似投枪,深情似洪流,无情揭露一切假丑恶,为民族命运而彷徨,为国民觉醒而呐喊。
   修改后的文字对鲁迅在医生和文学家两个位置的处境、心境和结果进行对比,并注意适当点题,非常充分地论证了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蜻蜓点水水无痕----分析流于肤浅
   现在的许多学生,在写作议论文使用论据时,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能力对所选契合观点的事例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演绎,常常只是简单地贴上一个观点的标签后便戛然而止。这种蜻蜓点水般的议论,留给读者的是隔靴搔痒般的感觉,自然没有太强的说服力。
   例如,同样是论证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有学生这样写道:
   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娱情山水,怡然自得,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外云卷云舒。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找到了自己的应待的位置,所以才能安度晚年。
   从这则材料不难看出,学生的本义是通过选取陶渊明的例子,运用因果论证法证明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在实际写作中,与观点相关的事件分析一共就三句话,即“他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找到了自己应待的位置”和“复得返自然”,前两句为原因,最后一句是结果。
   首先是原因分析的欠缺。“他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和“找到了自己应待的位置”不能被认为是具体的分析,充其量只是贴了个观点的标签罢了。因为真正的演绎分析,如陶渊明原来的位置是什么、在原来的位置上处境如何、心境怎样等等,即为什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文段只字未提。而这些恰恰是增强观点正确性和文章说服力的看点所在。这样的学生,连正面分析演绎的能力都不具备,更遑论运用反面假设或正反对比的方法对论据进行分析说理了。
   其次是结果分析,一句“复得返自然”,说服力委实不强。众所周知,在议论文写作论据分析环节,对所引人物事件的价值意义或后果危害揭示,对于证明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然而,如今的中学生,或许是过多地受到成功学的影响,他们所能想到的好的结果往往只是成功,而后果危害也仅限于失败,思维极其狭隘。    一般来说,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意义或后果危害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对于人物自身,对于他人,对于群体,对于社会,对于物质,对于精神,对于历史,对于文化等等。
   针对学生习作中原因分析流于“贴标签”和结果判断过于单一的不足,我带领学生做了如下修改:
   陶渊明,因开创山水田园诗派而流芳百世的大文学家,也曾经在官宦仕途的弯道上踯躅许久。仕途的追名逐利,他嗤之以鼻;官场的钩心斗角,他愤而视之;为官的左右逢源,他不得要领。官场环境让他内心饱受着折磨,寻觅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当他高呼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而毅然奔向隐士与文学家的位置时,生活向他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画卷。诗人娱情山水,恬然属文,在愉悦内心、丰盈灵魂、启迪世人的同时,与其他流派的文学家们一起为中国古典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显然,对相关事件的适度演绎让观点有了强大的支撑,而对结果意义的丰富揭示也使观点具有了足够的信服力。
   三、山也还是那座山——行文流于模式
   正如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专家所说,议论文必须“讲道理”。讲道理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人情事理。一篇优秀的议论文,理应“有理有据”。
   鲁迅的《捧与挖》,全文貌似只是列举了三个例子,然而,且不说三个例子之间暗含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从知县到都督到北几省的河道,“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仅就每个例子而言,无不是精辟透彻的分析紧跟叙事之后。例如,在简明扼要地记叙知县的例子“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行文之中知县之贪婪之嘴脸,形象可见;捧之后果,昭然若揭,可谓切中要害。
   而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如今的中学生不会讲道理者居多,理不够,只好例来凑,在一篇文章中简单、反复罗列事例,因此,不知不觉地,在这些学生心中,议论文写作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一个中心论点加三到五个例子。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写好一篇议论文的前提之一。然而,有米也须烹调得当,使用论据时,务必考虑所选论据是否典型新颖,所选论据之角度与观点是否无缝对接,对论据的分析是否深入充分。另外,力避“一个观点加若干例子”的简单写作模式。当然,影响论据说服力的因素还有许多,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说上文提到的几点是写作教学的雕虫小技的话,那么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便是议论文写作的“屠龙之技”,二技运用得当,则“有米难为可口之炊”将不复矣!
   张钟玉,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
其他文献
同学们:课堂的主角是你们,我今天只是一个主持人,作为主持人,我宣布高一3班《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   根据标题关键词“万方多难”“成就”“诗圣”,我们已商定读完本文后汇报6个方面的内容: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坎坷铸就不朽人生、沉郁顿挫终成诗史、人格魅力光照千古、生命姿态凄美史册、深情回眸再诵经典。   一、风雨飘摇的唐王朝   1、教师导语:你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炎黄子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因为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多种素养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其突出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然而,不管是上作文课还是向学生布置作文时,老师们常常为没有合适的作文素材而苦恼,“写什么”已成为教师指导作文时遇到的最伤脑筋的问题。“今天写什么”也同时困扰着我们的学生,是学生作文时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造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要解决学生写作
“《生死疲劳》打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2006年3月15日,莫言做客新浪读书名人堂谈《生死疲劳》时如是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生死疲劳》这部49万字的长篇小说,着重叙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一家和长工蓝脸一家50年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1950年到2000年年底,通过“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着重写了邹忌以生活中的小事为喻,劝说齐王接纳民意,兴利除弊,利国图治的故事。全文仅三百多字,却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一、虚实相生的构思美  全文前半部分是“虚处实写”,后半部分是“实处虚写”。文章前面部分作者非常高明,他把邹忌“窥镜”、比美和他从妻、妾、客献媚的包围圈中钻出来,以及以家事引出国事规劝齐王等虚构的细节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煞有介事地接上
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表达真情实感”、“感情真挚健康”,现实中学生作文却多有虚假,难觅真情,近几年来已成为作文的顽症。其固然有社会功利风气对学生认知的干扰,学生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陷入了误区,更有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试从阅读中语言积累方面谈谈如何获取真情实感。  《中国教育报》上钟能文老师的文章《语文学习应积累什么》提出了语文学习应该“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习惯”。其中“积累习惯”深受触动
学生语文学习需要阅读感悟的创新,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但实际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同仁是否能够理想地关注这一问题,窃以为不能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就算不上本真的阅读教学,也就不是理想的阅读创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感悟,必须做到这样的几点。   一、学生阅读的创新需阅读情境优化   小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篇目内容,或者就是些比较有意义的感悟和创新感悟,需要我们为学生去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评价艺术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格外重视。然而,在课堂教学的语言评价中,却有许多尴尬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评价要多元化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评价应该说不能单一,更不能单一和俗套,左一个“真行”,右一个“真行”,这样学生听起来就像吃了肥猪肉一样油腻。其实教学语言的评价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比较艺术的“工程”,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灵活随机的不断“创新”的“机体”,评价形式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能自发地从自身生活中选择正确研究专题,从而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以探究性的方式去认识课程中或与本课程相关的某一问题,是应用所拥有的知识去发现、探求我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赖瑞去《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不再作为权威,全知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中学生语文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量的课外阅读。无论是作为阅读部分的语感,还是作为作文的写作素材,课外阅读都必不可少。而在当今教育现状下,大部分中学生很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师在课堂进行课外拓展,也有老师采取了每周一节阅读课,还有老师选择布置周末阅读。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行之有效,形式的开展必须注重实
今年寒假,笔者对经典阅读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领着学生阅读了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感慨颇多,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实际说说我的想法:  一、精读、细读,是让阅读走向深刻的前提  为了应付各类纷繁复杂的考试,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被步步挤占。再加上“快餐阅读”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学生难免变得浮躁,静不下心来走进文本细嚼慢咽,获得精神的愉悦。  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读。这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