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世界各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高达10%~20%以上。高血压对人类的最大危害是能导致患者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本文将对抗高血压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48-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临床主要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建议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根据病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1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1.1 根据病情选用药物 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上升不高且不稳定,症状不明显,可首先采取控制体重,用低盐低脂肪饮食,适当运动等措施。不能奏效时,始用抗高血压药物,一般先用利尿药氢氯噻嗪,效果不佳时改用或加用普萘洛尔。中度高血压,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可乐定、哌唑嗪、肼屈嗪等,也可用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重度高血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改用或加用胍乙啶、米诺地尔等。高血压危象及脑病,宜用硝普钠、二氮嗪,也可用咪噻吩或强效利尿药呋喃苯胺酸,但降
压速度不宜过快。
1.2 联合用药 现有药物长期单独使用常会引起耐受性,加大剂量又易致不良反应,为此,常常数种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各药的作用特点,不宜将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如可乐定与α甲基多巴都能使血容量增加,合用将导致降压作用减弱;利舍平和胍乙啶都能使心率减慢,合用将导致心动过缓;而利尿药和可乐定合用则可纠正后者引起的水钠潴留。
1.3 根据合并症选用药物 伴有心悸或情绪激动者宜用利舍平或降压灵;合并心力衰竭者用利尿药、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哌唑嗪等,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和胍乙啶;合并心绞痛者宜用硝苯地平、β受体阻断药;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宜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α-甲基多巴、肼屈嗪等;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宜用可乐定,不用利舍平;伴有窦性心动过速者宜用普萘洛尔;合并精神抑郁者不宜用利舍平和α-甲基多巴;合并支气管哮喘者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合并糖尿病或痛风者不宜用噻嗪类利尿药。
1.4 注意剂量个体化 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所需剂量也不同.应根据“最好疗效,最小不良反应”的原则,为每一患者选用适宜的药物和剂量。
2 新药研究进展
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具有以下特点:能有效降压而不产生耐受;不良反应少;不增加(甚至能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服用方便;价格便宜。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问世。目前正在研究和处于开发之中的新一代药物有: 肾素抑制剂、T型钙通道阻滞剂、内皮素受体拮抗药、钾通道开放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等。
2.1肾素抑制剂肾素是肾小球旁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RAS的第一个限速步骤,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抑制肾素活性可通过阻断RAS的起始环节而达到降压目的。早期的肾素抑制剂是一类肽类化合物,因其生物利用度低,故口服无效,相应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如肾素抑制肽、依那克林、雷米克林。
2.2 T型钙通道阻滞剂与L型钙通道拮抗剂(CCB)有相似的降压作用、但副作用小,没有加快心率和负性肌力的作用,同时能逆转LVH和血管重塑,代表药有的米贝地尔。
2.3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ET)是一类作用非常强大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和压力肽,ET有两种受体,即ETA和ETB。目前出现的ET拮抗剂大致可分为三类:ETA受体拮抗剂、ETB受体拮抗剂和ETA/ETB拮抗剂。肽类ETA拮抗剂作用短暂,不易口服,有BQ-123和FK139317。非肽类ETA/ETB双重拮抗剂RO470203和SB-209670等均显示良好的降压作用。
2.4钾通道开放剂(PCOs)钾通道开放剂可使血管平滑肌钾通道开放,血管舒张,血压下降。PCOs主要有吡那地尔、色满卡林、尼可地尔等。
2.5 咪唑啉受体激动剂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内有能特异性识别咪唑啉类化合物的部位,即咪唑啉受体。咪唑啉受体大体分为I1和I2两种亚型。I1主要存在于脑干的孤束核,兴奋I1受体可抑制NA的释放,导致血压下降,从而为中枢抗高血压药物开创了广阔的研发前景。现在已有一些选择性比较高的I1受体激动剂试用于临床,如莫索尼定、利孟尼啶等。
2.6作用于5-羟色胺(5-HT)受体的药物5-HT主要通过5-HT1A和5-HT2A两种受体发挥作用。前者激动可介导中枢性降压,后者激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引起多数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乌拉地尔和酮色林是作用于5-HT受体的抗高血压药。
2.7 基因治疗 目前高血压基因治疗已从基因抑制和基因增强两个策略入手研究。基因抑制主要采用反义技术和decoy技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肽原和AT1受体的基因抑制。基因增强方面报道并研究的是采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治疗高血压。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为高血压的治疗展示美好前景。
2.8 髓脂素[1]髓脂素-Ⅰ为肾脏髓质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肝脏被转化为其活性形式髓脂素Ⅱ,髓脂素Ⅱ具明显的扩血管作用,可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引起利尿利钠效应,并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可能成为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
3 结语
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降低过高血压,改善症状,而且可以延缓因血压持续升高引起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过程,降低和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并延长寿命。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逐渐由单纯降低血压向改善高血压并发症转变。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改善靶器官损伤、病人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价格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卫杰,陈红,苏定冯.髓脂素[J].生理科学进展,1994,25(4):7 9.
关键词: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48-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临床主要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建议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根据病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1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1.1 根据病情选用药物 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上升不高且不稳定,症状不明显,可首先采取控制体重,用低盐低脂肪饮食,适当运动等措施。不能奏效时,始用抗高血压药物,一般先用利尿药氢氯噻嗪,效果不佳时改用或加用普萘洛尔。中度高血压,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可乐定、哌唑嗪、肼屈嗪等,也可用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重度高血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改用或加用胍乙啶、米诺地尔等。高血压危象及脑病,宜用硝普钠、二氮嗪,也可用咪噻吩或强效利尿药呋喃苯胺酸,但降
压速度不宜过快。
1.2 联合用药 现有药物长期单独使用常会引起耐受性,加大剂量又易致不良反应,为此,常常数种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各药的作用特点,不宜将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如可乐定与α甲基多巴都能使血容量增加,合用将导致降压作用减弱;利舍平和胍乙啶都能使心率减慢,合用将导致心动过缓;而利尿药和可乐定合用则可纠正后者引起的水钠潴留。
1.3 根据合并症选用药物 伴有心悸或情绪激动者宜用利舍平或降压灵;合并心力衰竭者用利尿药、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哌唑嗪等,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和胍乙啶;合并心绞痛者宜用硝苯地平、β受体阻断药;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宜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α-甲基多巴、肼屈嗪等;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宜用可乐定,不用利舍平;伴有窦性心动过速者宜用普萘洛尔;合并精神抑郁者不宜用利舍平和α-甲基多巴;合并支气管哮喘者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合并糖尿病或痛风者不宜用噻嗪类利尿药。
1.4 注意剂量个体化 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所需剂量也不同.应根据“最好疗效,最小不良反应”的原则,为每一患者选用适宜的药物和剂量。
2 新药研究进展
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具有以下特点:能有效降压而不产生耐受;不良反应少;不增加(甚至能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服用方便;价格便宜。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问世。目前正在研究和处于开发之中的新一代药物有: 肾素抑制剂、T型钙通道阻滞剂、内皮素受体拮抗药、钾通道开放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等。
2.1肾素抑制剂肾素是肾小球旁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RAS的第一个限速步骤,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抑制肾素活性可通过阻断RAS的起始环节而达到降压目的。早期的肾素抑制剂是一类肽类化合物,因其生物利用度低,故口服无效,相应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如肾素抑制肽、依那克林、雷米克林。
2.2 T型钙通道阻滞剂与L型钙通道拮抗剂(CCB)有相似的降压作用、但副作用小,没有加快心率和负性肌力的作用,同时能逆转LVH和血管重塑,代表药有的米贝地尔。
2.3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ET)是一类作用非常强大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和压力肽,ET有两种受体,即ETA和ETB。目前出现的ET拮抗剂大致可分为三类:ETA受体拮抗剂、ETB受体拮抗剂和ETA/ETB拮抗剂。肽类ETA拮抗剂作用短暂,不易口服,有BQ-123和FK139317。非肽类ETA/ETB双重拮抗剂RO470203和SB-209670等均显示良好的降压作用。
2.4钾通道开放剂(PCOs)钾通道开放剂可使血管平滑肌钾通道开放,血管舒张,血压下降。PCOs主要有吡那地尔、色满卡林、尼可地尔等。
2.5 咪唑啉受体激动剂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内有能特异性识别咪唑啉类化合物的部位,即咪唑啉受体。咪唑啉受体大体分为I1和I2两种亚型。I1主要存在于脑干的孤束核,兴奋I1受体可抑制NA的释放,导致血压下降,从而为中枢抗高血压药物开创了广阔的研发前景。现在已有一些选择性比较高的I1受体激动剂试用于临床,如莫索尼定、利孟尼啶等。
2.6作用于5-羟色胺(5-HT)受体的药物5-HT主要通过5-HT1A和5-HT2A两种受体发挥作用。前者激动可介导中枢性降压,后者激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引起多数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乌拉地尔和酮色林是作用于5-HT受体的抗高血压药。
2.7 基因治疗 目前高血压基因治疗已从基因抑制和基因增强两个策略入手研究。基因抑制主要采用反义技术和decoy技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肽原和AT1受体的基因抑制。基因增强方面报道并研究的是采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治疗高血压。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为高血压的治疗展示美好前景。
2.8 髓脂素[1]髓脂素-Ⅰ为肾脏髓质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肝脏被转化为其活性形式髓脂素Ⅱ,髓脂素Ⅱ具明显的扩血管作用,可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引起利尿利钠效应,并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可能成为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
3 结语
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降低过高血压,改善症状,而且可以延缓因血压持续升高引起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过程,降低和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并延长寿命。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逐渐由单纯降低血压向改善高血压并发症转变。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改善靶器官损伤、病人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价格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卫杰,陈红,苏定冯.髓脂素[J].生理科学进展,1994,25(4):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