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是企业家的绊脚石吗?

来源 :投资与合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否必须足够聪明才能成为一名企业家呢?是否拥有高智商会更容易致富?或许你会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或许你至少觉得会有相关的研究结论能够证实或是否定这一点。但是,看看俄亥俄州立大学杰伊·泽高斯基(Jay Zagorsky)博士2007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就会发现,你恐怕是想错了。
  泽高斯基的这篇研究报告指出,智商高低对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以家庭净资产衡量)没有本质影响。同时该研究还表明,高智商者更有可能经历财务困境。因此,高智商的企业家可能会更容易陷入财务危机。但智商高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这会让你的收入水平比普通人高一些。高智商更有可能帮助你在大公司中和业界一马当先,同时这也是你能获得一流高薪的原因。
  两类智商造就两类企业家
  根据泽高斯基的研究,拥有高智商并不意味着你会大富大贵。而且,如果你是一名高智商的企业家,其实智商并不会给你带来额外好处。
  这项研究不禁让我思考,那些真正变得富有并创造出财富的人的不同类型特征,这其中应该是有一个通行模式的。在这群人中,有一类是“高智商型”,他们学习成绩一向很好,至少能拿到硕士学位,然后进入政府部门或大公司工作,薪水可观且似乎有远大前程。而另一个群体中的人,他们通常中途辍学,到处尝试,他们在别人的企业工作时常常感到厌倦,而后便选择辞职创业。创业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也有一些能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些创业者往往收入不高,至少一开始是这样,但最后企业会获得很高的估值,因此,他们属于“高额财富创造型”。
  导致这两个群体行为结果存在差异的关键是什么呢?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导致的:一种是从书本中学习,另一种是从生活中学习。高智商类型的人通常善于从书本中学习,也能跟随教授很好地学习。他们中的很多人会从事医生之类的高收入工作,或者进入享有盛名的大公司,收入足以开上奥迪车。而从生活中学习的人有时候智商会相对低些,可能还经常有阅读困难,他们不喜欢大学和教授,也不会进大公司工作,或者顶多是在大公司里当推销员。在美国,这类人一般开本田或雪佛兰汽车,有时候也开福特皮卡。他们通常通过自己开公司而变得富有。
  这两种智商类型,造就了企业家的两种类型。并不是说企业家不应该拥有高智商,至少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都是非常聪明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企业家并不具有高智商,即使具有,也对他们经营企业没有实际帮助。
  大多数企业家在学生时代对传统方式的教育都不感兴趣,也不会做人们想当然认为的高智商者会做的事,比如,进入一家传统行业的大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工作,在同一家公司里长期任职等等。在传统的大公司里,职员只能成为严格等级制度中的一份子,只能服从命令而不能焕发自身的活力。成为企业家的人,即便当初进了这类企业工作,他们看重的也只会是那些多少还能发挥他们自身判断力的一些职位。
  高智商无关乎成功创业
  如前文所说,有两种主要的学习模式。其中,从生活中学习的人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做事来学习。而高智商人群通常是进入大学,跟随教授们学习。教授也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们也是书本学习者,往往没有从事过真正的企业工作。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想从大学教授那里学到全部的创业知识是比较困难的。
  书本学习者通常比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者更善于分析,而生活学习者则通常更善于实际操作而不是分析。书本学习者在付诸行动之前经常存在过度分析的倾向,企业家往往不赞成这种行为。这就是企业家通常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高智商、高学历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一旦他们成为这样的人,他们的创业才能就会遭到削弱甚至被完全抑制。
  有人甚至为此发起了一个运动——在美国,亿万富翁彼得·泰尔(Peter Thiel)出钱资助那些想创业的年轻人,以此作为他们不去上大学的回报。那些支持这项运动的人相信,对于某些特定的人来说,上大学真的是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尤其是当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的时候。对这类人来说,即使勉强待在校园里而不是去创业,他们从书本中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差。支持这项运动的人还举出一些例子加以证明,比如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他们考进大学但随后又退了学。他们在大学里经常有挫折感,或许是因为大学生活没能让他们获得自己渴望的现实生活体验。
  以上描述还从侧面验证了一个问题:有两种人在创业时通常比较难以获得成功,一种是在大公司里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的人,另一种是拥有博士学位或者科研背景的人。因为长期在大公司中工作的人习惯了在接受指令后直接行动,而不是先自己思考后再行动,而博士和研究者们的问题在于,他们更长于分析而不是行动。这种人可能会成为令人钦佩的分析师,因为他们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有很强的洞察力。但这与从无到有地开发出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全然不同的,后者在开发的过程中通常得不到他人的帮助,而且还要在没有现成大品牌作为后盾的基础上挖掘潜在的客户。与单纯的数据分析相比,这是完全不同的技能,要求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与之相匹配。
  书本学习者通常喜欢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思考,他们往往对事物背后隐藏的观念和哲理更感兴趣,而不满足于销售或利润数据直观体现的结果。如果你是一名教授,有这样的思考习惯当然很好,如果你是一名分析师或是大公司中的战略规划者,这种思考习惯也会很有益。但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当你的企业必须快速获利,必须将大宗产品快捷而便宜地从A地运到B地,或是想让产品占据超市里最抢眼的货位以便增加销量的时候,这种思考习惯就是致命的。
  当然,并不是说高智商者就不能成为既成功又富有的企业家,谷歌和雅虎的创始人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但与其说他们是因为聪明才成为企业家的,倒不如说是他们自身具备的行动力战胜了头脑中的分析惯性。也就是说,拥有高智商并没有赋予成功的企业家任何特别的优势,而且实际上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文加以进一步分析。   为什么高智商是企业家的绊脚石?
  我们习惯于认为智商高是好事,因为它会让人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比如更有机会获得高收入。这有一定道理。但是换个角度看,高智商会在很多方面制造障碍,因为它将高智商者与普罗大众分隔开来。高智商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与众不同,想想看,会有多少人的想法能与一个整天研究如何推进相对论发展的“怪人”一样呢。当这样的怪人想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时,其他99%的正常人能认同他的理念和产品吗?
  所以,高智商与企业家以及财富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是毫不奇怪的。很多高智商者琢磨出来的创意,普通人完全不感兴趣。高智商者更多地是陶醉于他们自己的奇思妙想,而不是致力于创造出一种能为普通人接受的产品或服务。这样一来,高智商就成为这类人与大众市场沟通的障碍。
  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并且正在思考一些深奥的物理或者生物学方面的创意,那你很可能就没有抓住大众的兴趣点,也很可能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一些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东西,比如美食、运动甚至恋爱与性。对于这样的企业家来说,想准确获得比如大多数人的晚餐偏好,或是对新的爱好或是生活方式的展望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如果你想知道这些,你就得像普通人那样去思考。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拥有超高智商,那么一旦从事大众营销方面的工作——比如为面向职场女性研发的一种微波炉加热食品设计广告——就会成为一个悲剧。当然,高智商者不是不能涉足制造和销售领域,比如拥有医学技术博士学位的高智商者,可能成为新型核磁共振设备的发明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思考这种设备的合适销售对象以及获利方式。
  也不是说高智商者不可能产生闪光的创意,因为如果连他们都想不出来,那普通人就更想不出来了。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企业家想出来的绝大多数创意,都围绕着普通人的想法和需求,因而也能很快得到普通人的理解和欣赏。这样的产品或服务让普通人很容易就能弄懂并接受,而不是必须具有高学历才能使用。
  高智商与财富创造
  说到财富创造和高智商,首先要对“收入”和“财富”这两个词加以区分。高收入并不等于财富创造,它只是表示你把一份别人事先规定的工作做得很好而已。当你创办了一家新的公司和商业模式并且雇人来工作时,才算是在创造财富。
  一个为雇员提供低水平工资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人是在创造财富,但这种人在社会上往往被认为是失败者;而一个没有创造就业机会的高收入的企业高管,却会被认为是成功者,但他其实没有创造任何财富。这种局面实在有些滑稽。
  学校通常崇尚书本学习者的高智商,于是我们把自己孩子送进大学,盼望他们好好表现,能拿到一两个学位并且成绩优异。那么,为提高人类智商水平而做的努力有可能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阻力吗?普通高等教育有可能妨碍企业家精神的建立,从而拖累社会经济增长吗?一旦获得硕士、博士或者MBA学位,就意味着失去了财富创造力吗?
  高智商者如何成为企业家
  当然,我并不是说高智商者就不能成为企业家。但是这样的人必须意识到,高智商会在你成为一名成功企业家路上制造一些障碍。不过,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1. 确保你的企业中至少有一部分主要员工是行为导向型人士,而非分析型的书本学习者。
  2. 跟一个生活学习型的人结婚,或是与这一类型的人共同创业。
  3. 尝试进入一些以低学历人士为主体的社会圈子。
  4. 不要像你已经习惯的那样,遇事过分地分析推理。
  5. 不要让你手下的员工对企业的经营做出过多的分析推理。
  6. 如果有些项目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避免在这些项目上投入过多的资金。
  7. 不要让自己成为空想家。
  8. 指派一个手下员工盯着你自己,当你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时候,他负责及时点醒你。
  (作者系佩斯领导力研究院创始人兼CEO)
其他文献
“我在医药领域差不多有20年工作经验,希望能将这个产业的投资做专、做精、做深。”谈到自己的专研领域,富煜亚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煜投资)总经理姒亭佑如是说。  一般来说,创投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做投行的人;二是一些中介机构,比如法律、会计事务所中的从业者;三是从政府退休的官员,比如凯雷就聘请了多名曾在布什和克林顿政府中任职的官员担任顾问;四是有过产业经历、创业经历,有实业积淀的人。姒亭
期刊
有人离职去了其他机构,别的老板都会为此生气,汪总却说这是好事;  人家都找赚钱快的项目做,可我们投的都是这么长线的项目;  买个帆船团队两个亿,买个湖、买个岛两个亿,都是砸自己的钱进去玩,我们都反对,但他坚持做;  我们为此争吵,为此红脸,但现在才明白,汪总真的是非常聪明,如果要放到现在再去整合这些资源,就绝对没有你什么事了。  2月21日上午,信中利投资集团总部。匆匆赶回办公室的合伙人张晶与记者
期刊
2014年3月21日,由河北沧州中捷高新区、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北京世纪金鼎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中捷高新区’中国众筹务实论坛暨中捷高新区中关村办事处揭牌仪式”在京举行。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坐拥深水大港的沧州渤海新区因具有土地资源丰富、物流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在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尤为突显。本次论坛活动的举办,不仅标志着沧州中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关村实
期刊
你是否也曾感觉自己想法遭到他人的冷落,似乎全世界都有理由证明只有你自己完全错了?那正是我在dot-com泡沫时期的感觉,因为我认为当时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完全陷于疯狂。现在我对网络社交媒体又有了这样的感觉,近期这一领域的并购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估值也高得离谱,简直太疯狂了。  新技术领域中的买家,必须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市场份额,以及企业未来的实际赚钱能力有准确的判断。比如,Facebook斥资180亿美
期刊
从2010年到2013年,高科技企业IPO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但你是否知道,这个时期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有28家,而同期上市的医疗保健类企业却有38家。去年是医疗保健类IT企业创纪录的一年,这类企业获得的投资总计超过19亿美元。数字保健企业的大发展只是刚开了个头,估计今年医疗保健IT企业的IPO数量将达到高科技企业的4倍。  医疗保健IT市场之所以迎来IPO的收获期,主要是因为这一市场广阔且机会无限。
期刊
书法家田伯平五岁开始玩儿墨,六岁正式开科运笔,屈指算来已半个世纪,练就的书法童子功彰显“松志湛长春,红炉火鉴真”之境界。他早已将各种书体熟稔于心,挥笔落纸生云烟。在一次写茶展览中,他一口气写出两千多个形态迥异的“茶”字,包罗书法世界的所有书体,足显其深厚的功底和技法。  田伯平的作品早已名扬四海,世人皆知。书法界前辈对他的作品多有赞誉,启功先生评价“楷书见真功,行书有个性”,并书赠“中华儿女多奇志
期刊
只要扫一眼近日Renaissance Capital发布的一份名单,你就知道为何投资者会看好那些看似乏味无趣的软件公司。在这份表现最好的20只新股名单中,有6家公司从事企业软件开发业务,它们是2月28日上市的热门新股Varonis Systems,以及Benefitfocus、Rocket Fuel、Veeva、FireEye和Marketo。这些公司看上去没有推特公司那么酷,也绝不像WhatsA
期刊
对于拥有十余年实业创业经历的张朝晖而言,参与成立创投机构Formation 8属于“另一种创业”。  “我们希望找到并投资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然后把这些最先进的技术带进中国。”张朝晖表示,“一个新成立的机构想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投资机构,一只新基金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追上已经有品牌的基金,都必须走和别人不一样的路。”  打开Formation 8公司官网首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醒目的口号——“建
期刊
从去年12月初传出汪潮涌与世界顶级奢侈品集团亲密接触的消息,到2014年1月18日双方签约,信中利在“跨境产业并购”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深刻的足迹。有业内人士评价,这为中国PE在困境中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找到了新的方向。  对此,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总裁汪潮涌回应,经过近20年的发展,行业现有的格局必将在未来发生变化。  2014年1月23日,各大网站公开发表了汪潮涌撰写的《国内并购市场将掀
期刊
近来,“云”间正下着“钱雨”。  创投公司Inventus Capital Partners的统计表明,2013年美国大约1/5的新上市公司的业务与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有关。研究中提及的SaaS公司,是指那些经营业务以云技术为根本,或是基于互联网而不是硬件设备的公司。  去年上市的SaaS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包括经营数字优惠券的公司RetailMeNo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