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居高才能临下。教学中,教师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得更远,这是前不久的两堂经典诗文教学观摩课给我的启示。两位教师执教的是同一首古诗《所见》,她们都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进行了说话训练,但效果迥然不同:
教师A的教学片段:
师:牧童停止了唱歌,停止了脚步,他想干什么呀?
生:他想抓树上的那只蝉。
师:对呀!可是,蝉在那高高的树上呢!牧童怎样才能抓到它呀?快帮他想想办法呀!
生1:用他手中的棍子打下来。
生2:捡个石子砸下来。
师:那要相当好的手艺!即使打到了,蝉不就死了吗?
生3:那就悄悄爬上树,抓住它。
生4:给它唱一支歌,把它引诱下来。
师:你的想法好有创意呀!听过蝉唱歌吗?学一学。
生4:咝——
师:你们听过蝉叫吗?多有意思呀!我们一起来学蝉唱歌。
生1:咝——咝——
学生都模仿蝉叫,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B的教学片段:
师:把古诗仔细读读,结合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认真读诗、看图之后交流。
生1:这是个顽皮的牧童。(读:牧童骑黄牛)
生2:这是个快乐的牧童,他在牛背上唱歌。(读:歌声震林樾)
生3:这是个机灵的牧童,他一听到歌声就停下了脚步。(读:忽然闭口立)
生4:这是个聪明的牧童,从图上可以看出,他抬头望树上的蝉,在想办法呢!
师:你们喜欢这个可爱的牧童么?
生:喜欢!
师:那就带着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你羡慕他么?为什么?
生5:我很羡慕他,他可以一边放牛一边唱歌。
生6:我很羡慕他,因为他自由自在,很快乐!
生7:我很羡慕他,因为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不用写作业呢!
师:呵呵,那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向往之情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再次齐读古诗。
第一位教师立足文本的“意”,主要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她的着眼点在一个“捕”字上,让每个学生“当了一回可爱的牧童”。这个问题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的发言游离于文本之外,对深人品味古诗的意境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第二位教师立足作者的“情”,主要让学生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她的着眼点在一个“趣”字上,让学生“当了一回真正的读者”。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一种无邪的童真、童趣。骑黄牛、高歌、捕鸣蝉,展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形象。对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才是作品的主旨。教师紧紧抓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展开教学,让学生读诗看图,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于是,牧童的形象在学生的心里“活”了起来。
居高声自远!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教师只有跳出文本来设计教学,才能看到“独特的风景”!
教师A的教学片段:
师:牧童停止了唱歌,停止了脚步,他想干什么呀?
生:他想抓树上的那只蝉。
师:对呀!可是,蝉在那高高的树上呢!牧童怎样才能抓到它呀?快帮他想想办法呀!
生1:用他手中的棍子打下来。
生2:捡个石子砸下来。
师:那要相当好的手艺!即使打到了,蝉不就死了吗?
生3:那就悄悄爬上树,抓住它。
生4:给它唱一支歌,把它引诱下来。
师:你的想法好有创意呀!听过蝉唱歌吗?学一学。
生4:咝——
师:你们听过蝉叫吗?多有意思呀!我们一起来学蝉唱歌。
生1:咝——咝——
学生都模仿蝉叫,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B的教学片段:
师:把古诗仔细读读,结合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认真读诗、看图之后交流。
生1:这是个顽皮的牧童。(读:牧童骑黄牛)
生2:这是个快乐的牧童,他在牛背上唱歌。(读:歌声震林樾)
生3:这是个机灵的牧童,他一听到歌声就停下了脚步。(读:忽然闭口立)
生4:这是个聪明的牧童,从图上可以看出,他抬头望树上的蝉,在想办法呢!
师:你们喜欢这个可爱的牧童么?
生:喜欢!
师:那就带着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你羡慕他么?为什么?
生5:我很羡慕他,他可以一边放牛一边唱歌。
生6:我很羡慕他,因为他自由自在,很快乐!
生7:我很羡慕他,因为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不用写作业呢!
师:呵呵,那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向往之情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再次齐读古诗。
第一位教师立足文本的“意”,主要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她的着眼点在一个“捕”字上,让每个学生“当了一回可爱的牧童”。这个问题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的发言游离于文本之外,对深人品味古诗的意境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第二位教师立足作者的“情”,主要让学生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她的着眼点在一个“趣”字上,让学生“当了一回真正的读者”。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一种无邪的童真、童趣。骑黄牛、高歌、捕鸣蝉,展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形象。对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才是作品的主旨。教师紧紧抓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展开教学,让学生读诗看图,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于是,牧童的形象在学生的心里“活”了起来。
居高声自远!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教师只有跳出文本来设计教学,才能看到“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