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翻译是翻译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很多文化思想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分析探讨经典古籍翻译中的文化处理方式,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宗教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希望能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翻译;宗教文化;理解
引言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经典随着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他们希望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的范围非常之广泛,但实质都离不开它诞生的民族,以及人们对它的传承及发扬,深入了解源语文化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因为翻译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纯语言活动,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沟通过程。辜鸿铭先生的英文造诣极高,为了使内容和思想易于被西方人理解和认识,还广征博引西方的名句、典故参证注释,以“勾起读者原来的思路”。他用现代欧美人熟悉的现代英语来接受中国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文明和道德,其目的是让西方人从精神和道德上尊重中国,让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华文明。
一、文化翻译理解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文化翻译形式多种多样,任何翻译的存在都包含有文化差异的因素,因而都是文化翻译。狭义上的文化翻译是指具体文化信息的翻译,与之相对的是,就理论而言,文化翻译研究在宏观上讨论翻译中的文化策略,微观上讨论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郭建中就曾指出,文化翻译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同时,应有广泛的文化意识,把翻译的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对源语文化的准确理解是成功翻译的必备前提,特别是古籍翻译因其原文是古文,直到今天许多老祖宗的智慧以及名句仍旧被沿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并没有理解他的原本意义,所以首先理解原文就存在问题。因此在做翻译时追本溯源准确理解尤为重要。因辜鸿铭先生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处于弱势,西方强势的时代,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文化经典,辜鸿铭先生在翻译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二、宗教文化的翻译
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以孔子《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不属于宗教范畴,但是其中记载了不少孔子时期人们的宗教意识。对一些表示宗教观念的词的翻译辜鸿铭先生的翻译也值得探讨。
(一)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辜鸿铭: When Confucius first attended the service at the State Cathedral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reigning Prince), he enquired as to what he should do at every stage of the service.
根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做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之这里的太庙就是指周公的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庙,尊先祖貌也。”庙,是一种特殊的房子,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成了太庙。太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的词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这一核心词汇时辜鸿铭先生仍旧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式。辜式用the State Cathedral来翻译太庙,其本意是指国家大教堂,并用括号加注释说明是ancestral Temple of the reigning Prince意为统治者的宗庙,这两者都是极具西方文化特色的表达,因为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教堂是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地方,因此Cathedral不仅是一个西方词汇而且还是一个宗教词汇。而《论语》中的太庙主要是为了让后代缅怀祭祀的,祭祀祖先是后代表达缅怀祈求得到先辈福佑的一种方式,这与宗教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文化的起源还是功能辜鸿铭先生的翻译都与原文相去甚远,因此这样的翻译是不太恰当的。
(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Ku: Life and Death are pre-ordained, and riches and honors come from God.
这一章是典型的中国宿命论,人们相信人的一生中的生死福祸、贫富贵贱等都是上天注定好的,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这样愚昧的思想到今天还影响着部分中国人。上天是指什么呢?孔子提到的“天”就是指天地,世界的意思。在这里辜鸿铭把“天”翻译成God, God在西方主要是指基督教中的上帝,在基督文化中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这样翻译的确会让西方的读者有一种认同感,认为是上帝主宰人的一生,但是这样翻译完全就是误导,在中国文化中根本就没有上帝的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天”是不同的,这是硬给中国的“天”贴上了基督教的印记,这样的归化策略虽然让西方读者在读的时候容易懂却丢失中国文化的本源,不值得提倡。叶子南先生就曾指出归化虽容易“懂”,却可能丢失不少东西,甚至歪曲原文的意义,因为表达本身就反映了源语思维模式的特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好的译文更要能够实现文化在目标语中的再现,这才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我们研究辜式《论语》中的文化翻译现象考察其文化翻译的策略及方式,了解到辜式的翻译虽然有些缺失但是基于他的翻译目的,以及其文化传播效果无疑是成功的,对翻译实践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3
[2]王建国. 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J]. 外语研究. 2010.2
[3]许均, 穆雷. 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12
[4]孔丘,辜鸿铭. 辜鸿铭英译《论语》[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12
[5]杨伯峻. 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012.5
【关键词】翻译;宗教文化;理解
引言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经典随着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他们希望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的范围非常之广泛,但实质都离不开它诞生的民族,以及人们对它的传承及发扬,深入了解源语文化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因为翻译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纯语言活动,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沟通过程。辜鸿铭先生的英文造诣极高,为了使内容和思想易于被西方人理解和认识,还广征博引西方的名句、典故参证注释,以“勾起读者原来的思路”。他用现代欧美人熟悉的现代英语来接受中国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文明和道德,其目的是让西方人从精神和道德上尊重中国,让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华文明。
一、文化翻译理解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文化翻译形式多种多样,任何翻译的存在都包含有文化差异的因素,因而都是文化翻译。狭义上的文化翻译是指具体文化信息的翻译,与之相对的是,就理论而言,文化翻译研究在宏观上讨论翻译中的文化策略,微观上讨论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郭建中就曾指出,文化翻译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同时,应有广泛的文化意识,把翻译的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对源语文化的准确理解是成功翻译的必备前提,特别是古籍翻译因其原文是古文,直到今天许多老祖宗的智慧以及名句仍旧被沿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并没有理解他的原本意义,所以首先理解原文就存在问题。因此在做翻译时追本溯源准确理解尤为重要。因辜鸿铭先生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处于弱势,西方强势的时代,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文化经典,辜鸿铭先生在翻译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二、宗教文化的翻译
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以孔子《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不属于宗教范畴,但是其中记载了不少孔子时期人们的宗教意识。对一些表示宗教观念的词的翻译辜鸿铭先生的翻译也值得探讨。
(一)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辜鸿铭: When Confucius first attended the service at the State Cathedral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reigning Prince), he enquired as to what he should do at every stage of the service.
根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做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之这里的太庙就是指周公的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庙,尊先祖貌也。”庙,是一种特殊的房子,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成了太庙。太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的词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这一核心词汇时辜鸿铭先生仍旧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式。辜式用the State Cathedral来翻译太庙,其本意是指国家大教堂,并用括号加注释说明是ancestral Temple of the reigning Prince意为统治者的宗庙,这两者都是极具西方文化特色的表达,因为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教堂是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地方,因此Cathedral不仅是一个西方词汇而且还是一个宗教词汇。而《论语》中的太庙主要是为了让后代缅怀祭祀的,祭祀祖先是后代表达缅怀祈求得到先辈福佑的一种方式,这与宗教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文化的起源还是功能辜鸿铭先生的翻译都与原文相去甚远,因此这样的翻译是不太恰当的。
(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Ku: Life and Death are pre-ordained, and riches and honors come from God.
这一章是典型的中国宿命论,人们相信人的一生中的生死福祸、贫富贵贱等都是上天注定好的,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这样愚昧的思想到今天还影响着部分中国人。上天是指什么呢?孔子提到的“天”就是指天地,世界的意思。在这里辜鸿铭把“天”翻译成God, God在西方主要是指基督教中的上帝,在基督文化中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这样翻译的确会让西方的读者有一种认同感,认为是上帝主宰人的一生,但是这样翻译完全就是误导,在中国文化中根本就没有上帝的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天”是不同的,这是硬给中国的“天”贴上了基督教的印记,这样的归化策略虽然让西方读者在读的时候容易懂却丢失中国文化的本源,不值得提倡。叶子南先生就曾指出归化虽容易“懂”,却可能丢失不少东西,甚至歪曲原文的意义,因为表达本身就反映了源语思维模式的特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好的译文更要能够实现文化在目标语中的再现,这才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我们研究辜式《论语》中的文化翻译现象考察其文化翻译的策略及方式,了解到辜式的翻译虽然有些缺失但是基于他的翻译目的,以及其文化传播效果无疑是成功的,对翻译实践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3
[2]王建国. 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J]. 外语研究. 2010.2
[3]许均, 穆雷. 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12
[4]孔丘,辜鸿铭. 辜鸿铭英译《论语》[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12
[5]杨伯峻. 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