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精神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lsww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年通过微信群认识了在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学的俞宁教授,顺便就约起稿来。我向俞教授讲了刊物的定位和风格,希望他有合适的稿件一定优先给我。其实当时在微信上聊天时,也没抱多大希望。当然,俞教授也没答应说一定给。去年10月中旬,邮箱里收到俞教授的信件,是投稿。俞教授的来稿《国际蠹鱼说<海狂>》(见本期),从一次闲聊进入对《海狂》的讨论,这次讨论经过俞教授轻松的叙述,也让读者在他们“亦庄亦谐”的对话气氛中对该诗有了深入理解。
  最近,俞教授在《南方周末》发了一篇《迟来的谢意:怀念李长之先生》,他把文章转发到群里时,引来多位群友“欢呼”,我也顺着赞美声一口气读完了全文。之前,从来没注意过“李长之”这个名字,但俞教授的文章让我对这位陌生人有了兴趣。从文中得知,李先生是俞教授父亲“文革”时的“劳动伙伴”,这位很有学问的“李大爷”早早地就发现了少年俞宁的“天赋”,他对俞宁父亲说:“你家的三儿有天分,会说故事,抓得住关键细节,马尾巴一翘就出粪!要知道,选择最恰當的细节下笔,就是最好的文采。”李先生在四十多年前说的“会讲故事”“抓住细节”,不正是这位美国文学教授的汉语文章吸引我的地方吗?
  能看出一位少年的天赋,并能让这位少年在四十年后写下情义浓浓的“谢意”(“我隔了三四十年重新用汉字写作还能有一定可读性,应该有长之先生细节论的恩惠。”)文中的李先生,一定是位高人。借着俞教授的怀念文章,我与李先生之间也发生了一场“迟来的”相识。读完俞教授的怀念文章后,我就从网上淘来李先生的《鲁迅批判》《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等著作,在《鲁迅批判》—书的“再版题记”里,—个词语“批评精神”迅速与我发生共鸣。
  李先生曾在其出版于1942年的《批评精神》一书中说:“文艺批评最要紧的是批评精神。”而“批评”,在他的观念中是这样的:“批评是反奴性的。凡是屈服于权威,屈服于时代,屈服于欲望(例如虚荣与金钱),屈服于舆论,屈服于传说,屈服于多数,屈服于偏见成见(不论是得自他人,或自己创造),这都是奴性,这都是反批评的。千篇一律的文章,应景的文章,其中决不能有批判精神。批判是从理性来的,理性高于一切,所以真正批评家,大都无所顾忌,无所屈服,理性之是者是之,理性之非者非之。”他还说:“批评需要分析,不但好坏分明,就是好之中的坏,坏之中的好,也要分明……严羽说:‘吾论诗若哪咤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这是批评家的真精神。”
  李先生的书,我还没读完。先把他关于“批评”“批评精神”“反批评”“真正批评家”“批评家的真精神”的经典论述抄录下来,做个纪念,或鞭策,或警示,或提醒。
其他文献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1982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 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
期刊
宋沒用,苏北女人在上海,生于1921年,卒于1995年。普通不过的老太太,似乎谁家都有一个,耳聋、多话、皱皱巴巴。她是我《南方周末》专栏“浮生”系列里的人物。两干字意犹不尽,便写成了长篇。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最早的两干字超短篇,这部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它并非扩大版《浮生》。和《浮生》兼顾人性与历史的初衷不同,《好人宋没用》对人的书写是第一目的,也是唯一目的。所有的战争、迁
期刊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可能很少有名词能像“五四”那样被反复言说,且众说纷纭。“五四”,作为中国社会迈向现代转型的源头性和标志性事件,百年来,承载了无数荣誉,也遭受了无穷批评,但不管对它持何种态度,都不可避免要与其对话。在反复的言说中,“五四”已然“层累”为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存在,进入它变得异常困难。若贸然闯入,只瞥见一个片段便赞美或痛罵,固然过了瘾,但恐怕只能言不及义。“进入”难,“走出”也不易。“五四
期刊
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描写了一位底层苏北女人宋没用艰辛平凡的一生。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在文学上的远大抱负和勃勃雄心,然而有趣的是,这种抱负的远大,体现在锁定人物的微末渺小和语言的精准精当上面;这种勃勃雄心,又蕴含在叙述的平静和慈悲心的笼罩之中。  当作家开始创作一部作品,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面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是相对于作家以前的长篇小说《她们》
期刊
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陈平原老师的书,也快十年了。陈老师喜欢出小书,我自己也喜欢编小书。但当2017年的夏天,一部四十五万字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书稿,连同几百张图片和数本画册的素材,摆在面前时,我知道这必定是他晚清画报研究上的集大成之作。  陈平原写作这本书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学术界发生很多变化的时段。李泽厚的名言“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和《学人》丛刊倡导“学术规范”,都是
期刊
摘要:在国家危亡之际,元好问毅然承担起保存历史文化、延续道统文脉的历史使命,并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大动荡时期错综复杂的深刻矛盾和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的诗歌中,“沧海横流要此身”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  关键词:遗山诗 历史责任感 担当精神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社会文
期刊
摘要:2017年4月香港浸会大学从全世界邀请了五位资深英美文学教授,对该系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进行考察,以评定该系是否符合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标准的资质,以培养英语语言文学的学士、硕士、博士。笔者忝居其一。工作之余,来自英国的T教授、来自澳大利亚的C教授和来自美国的笔者有机会亦庄亦谐地讨论了英国桂冠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的成名作《海狂》(Sea Fever)。这次讨论使这三位对这篇作品以及文学研究专
期刊
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有很多层面很多人物可以书写。首先想到的是鲁迅。鲁迅的存在,有力地说明,写作可以实现的伟力有多大,以及作家应该追求的功业是什么。  一笔比一剑,可挡百万兵,鲁迅用笔开拓了辽阔深远的思想文化空间,并身体力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令人崇敬,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凭借其丰厚生动的文本,穿越百年时光,在今天依然是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山。今天我们谈鲁迅的思想,谈鲁迅的文
期刊
胡石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人画画家之一。他一如传统文入画画家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在自己的一所远离世间尘嚣的宅院里过着宁静的生活:不关心世俗事物,只埋首于学问,以习字作画为主要课业。观察他的生活,除了雅集会友、喝茶论道、推杯换盏,就是在案头读书,写字画画。他游弋在自己的世界中,用一管之笔,穷理尽性,抒发情感,浑然不觉间活成了一个人间神仙!记得去年冬日,我曾撰联以赠:“关心夜虫嘤鸣,月透疏帘,费
期刊
文学之艰难,主要难在语言对时间的处理上。一般情况下,我们考察一篇小说或者一首诗歌的文本意义,主要就是考察语言是否卷入了足够的时间意义。如果时间的意义不够丰富,小说就不具有小说的意义,只能是一个故事话本;诗歌就不再具有诗歌的意义,仅仅是一些转瞬即逝的口号。优秀的文学家都会在时间的向度上努力拓宽语言的可能性,从而试图让自己的文本呈现出时间的张力。  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就是一部试图在时间的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