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载着时代的需求,载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那么,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在信息课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更应该有阶段、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信息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前上信息课教师主要注重学生某一种技能的掌握,比如很系统的学习某个软件,上课时老师讲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完全不需要学生主动去思考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减退,消极怠工,导致大多数信息课老师觉得课堂纪律是个头疼的问题,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去完成,而宁愿去聊天和玩游戏!同样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如何实现这些转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本人有一些尝试和心得,大致总结如下:
协作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采用协作的模式来完成;此模式下学生的关系分为竞争和伙伴的关系。在开学初期,老师有意将全班学生分成每3-4人为一小组(或更多,根据任务的大小来决定),以后的每个章节的大任务便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完成!
各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当两个或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课堂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由于他们的竞争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基于竞争模式的协作学习,一般是由老师先提出一个任务,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剩下的交给学生完成;例如对于课本中设计一个旅行计划的任务,教师将任务布置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可以随意选择他们旅行的地点(而不是由老师具体指定一个地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最终的评价:每一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展示和演讲他们的作品,做的好与不好由剩下的其它各组来打分评判。大家都想在同学面前展示一份完美的作品,所以每个同学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学习。这时的课堂就不会出现象以前那样,学生对老师的作业不感兴趣,并且总是想办法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去偷偷的上网玩游戏,或去qq上聊天;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完成任务。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共享,他们可以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知此知彼,方能更加促进他们的进步。
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又是伙伴关系,此时多个学生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公共的工作区(本班或本组开放的共享文件夹)来实现,一般都要进行紧密的合作或分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在开始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与其它学习者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在学习者之间达到一致的行动方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的合作方式。比起以往单纯由老师讲授知识,这种方式学生反而对内容掌握的更快、主动性更强。刚使用新教材还担心学生大都是“零起点”的学生,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好,这本教材学生能不能消化的了?事实证明,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协作学习模式,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交流合作可以使他们的知识掌握的更快!学生们与自己熟识的同学一起做作业,没有问题时,大家各做各的,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协作学习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一些伙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当一方有问题时,他可以随时与另一方讨论。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来对Word、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等知识不甚掌握的学生,通过一次大任务的完成(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对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可以运用自如了。
此模式下,因为学生之间要进行交流合作,课堂秩序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安静有序,但它是“形散神不散”的!
角色“互换”的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发现,每个班都有极个别学生,计算机学的特别棒,对于老师给的任务都能很轻松的完成,对他们来说没有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往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怎么才能让他们体验到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感,使他们产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呢?经过考虑决定让他们来替我上课,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这样反而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这些学生本身因为担当了教师的角色,心理上感觉到了压力,便不在轻视这门课;同时既然要给自己的同学上课,担任老师角色,以前要求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差不多就行了,现在却容不得半点马虎,精益求精。这就逼迫他们去更努力的、全面的掌握知识!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课,本身就是成就感的体验,成功所得到的快乐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这些学生成为老师的助手,这也是一个收获!当然,这些学生的经验不够丰富,可能有些知识点还是需要教师来补充的。)。
第二,对于听课的学生,他们似乎更容易接受同学所讲授的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其全力传授知识但却往往效果不佳,其原因是教师成功地获得该知识的方法不见得适合他所教的全班每位学生,也就是一个人成功的经验不见得能适用于其他所有人。曾见到过这样的报道: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节课讲授了30分钟,剩下15分钟做个很简单的即时测验,以了解学生对上课内容理解的程度;并将那些未通过测验的学生,重新再教一遍并再作一次即时测验,结果还是有若干学生未能通过,试想这一班学生是经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其程度差异不大,照理说第二次的讲解应能了解,于是便安排同一班上通过测验的同学来教授相同课程内容,结果原来这些未通过测验的同学居然都了解了课程内容而且通过测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学生彼此间的学习背景知识与学习起点行为较为接近;因此,彼此间较能接受并体会其学习的过程,所以由上而下样板式的传授,在较多方面就比不上由下而上的合作式学习模式。同样,由自己班同学来担当老师,同学们会比较有新鲜感,容易将注意力放到作为老师的同学身上,注意力集中了,自然知识就更容易掌握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课堂,而是由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行为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行为,由上而下的样板式传授转变为由下而上的合作式学习。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
以前上信息课教师主要注重学生某一种技能的掌握,比如很系统的学习某个软件,上课时老师讲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完全不需要学生主动去思考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减退,消极怠工,导致大多数信息课老师觉得课堂纪律是个头疼的问题,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去完成,而宁愿去聊天和玩游戏!同样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如何实现这些转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本人有一些尝试和心得,大致总结如下:
协作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采用协作的模式来完成;此模式下学生的关系分为竞争和伙伴的关系。在开学初期,老师有意将全班学生分成每3-4人为一小组(或更多,根据任务的大小来决定),以后的每个章节的大任务便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完成!
各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当两个或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课堂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由于他们的竞争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基于竞争模式的协作学习,一般是由老师先提出一个任务,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剩下的交给学生完成;例如对于课本中设计一个旅行计划的任务,教师将任务布置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可以随意选择他们旅行的地点(而不是由老师具体指定一个地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最终的评价:每一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展示和演讲他们的作品,做的好与不好由剩下的其它各组来打分评判。大家都想在同学面前展示一份完美的作品,所以每个同学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学习。这时的课堂就不会出现象以前那样,学生对老师的作业不感兴趣,并且总是想办法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去偷偷的上网玩游戏,或去qq上聊天;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完成任务。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共享,他们可以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知此知彼,方能更加促进他们的进步。
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又是伙伴关系,此时多个学生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公共的工作区(本班或本组开放的共享文件夹)来实现,一般都要进行紧密的合作或分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在开始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与其它学习者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在学习者之间达到一致的行动方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的合作方式。比起以往单纯由老师讲授知识,这种方式学生反而对内容掌握的更快、主动性更强。刚使用新教材还担心学生大都是“零起点”的学生,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好,这本教材学生能不能消化的了?事实证明,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协作学习模式,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交流合作可以使他们的知识掌握的更快!学生们与自己熟识的同学一起做作业,没有问题时,大家各做各的,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协作学习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一些伙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当一方有问题时,他可以随时与另一方讨论。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来对Word、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等知识不甚掌握的学生,通过一次大任务的完成(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对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可以运用自如了。
此模式下,因为学生之间要进行交流合作,课堂秩序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安静有序,但它是“形散神不散”的!
角色“互换”的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发现,每个班都有极个别学生,计算机学的特别棒,对于老师给的任务都能很轻松的完成,对他们来说没有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往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怎么才能让他们体验到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感,使他们产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呢?经过考虑决定让他们来替我上课,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这样反而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这些学生本身因为担当了教师的角色,心理上感觉到了压力,便不在轻视这门课;同时既然要给自己的同学上课,担任老师角色,以前要求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差不多就行了,现在却容不得半点马虎,精益求精。这就逼迫他们去更努力的、全面的掌握知识!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课,本身就是成就感的体验,成功所得到的快乐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这些学生成为老师的助手,这也是一个收获!当然,这些学生的经验不够丰富,可能有些知识点还是需要教师来补充的。)。
第二,对于听课的学生,他们似乎更容易接受同学所讲授的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其全力传授知识但却往往效果不佳,其原因是教师成功地获得该知识的方法不见得适合他所教的全班每位学生,也就是一个人成功的经验不见得能适用于其他所有人。曾见到过这样的报道: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节课讲授了30分钟,剩下15分钟做个很简单的即时测验,以了解学生对上课内容理解的程度;并将那些未通过测验的学生,重新再教一遍并再作一次即时测验,结果还是有若干学生未能通过,试想这一班学生是经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其程度差异不大,照理说第二次的讲解应能了解,于是便安排同一班上通过测验的同学来教授相同课程内容,结果原来这些未通过测验的同学居然都了解了课程内容而且通过测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学生彼此间的学习背景知识与学习起点行为较为接近;因此,彼此间较能接受并体会其学习的过程,所以由上而下样板式的传授,在较多方面就比不上由下而上的合作式学习模式。同样,由自己班同学来担当老师,同学们会比较有新鲜感,容易将注意力放到作为老师的同学身上,注意力集中了,自然知识就更容易掌握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课堂,而是由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行为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行为,由上而下的样板式传授转变为由下而上的合作式学习。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