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谈电子政务的风险与效益
电子政务是互联网技术与政府现代化职能改造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带来的电子政务应用是具有革命性的,它极大地影响政府工作的模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府工作型态。以往的信息技术在政务的应用,不论是OA还是MIS,都是局部性的,虽然促进了政府机构内部改进,但并不涉及政府与社会的交往关系,而互联网技术却不同,它的影响是全面的,创造了政府与居民、政府与企业全新的联系方式,创造了政府对社会服务职能重组的新机会。
效益与风险
几十年来,经过IT企业一浪又一浪的市场宣传,很多人脑中逐渐产生了一种IT迷信,以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这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IT应用的成功率并不高。早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大多数是失败的,后来换成了OA,实际上也未见有很大的成功,今天又换成了电子政务。做电子政务,首先是要取得成功,如果连成功都做不到,就没有效益可言。一项失败的电子政务不仅是百分之百的人、财、物的损失,还有机会的损失。IT的应用风险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计算机不是可以即插即用的工具,仅是一种构造最终工具的平台,需要加入系统设计、软件设计才能构成能真正起作用的工具。IT的应用需要用户有良好的再设计能力,而这在大多数用户那里是很难做到的。因而造成IT系统应用的高失败率。电子政务风险比一般的IT系统应用还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电子政务的效益目标往往更模糊。电子政务经常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对这种社会效益经常缺乏准确的量的描述,这就给低质量的工作留下了可趁之机,使得大量马马虎虎的不负责任在社会效益的红帽子下溜走;
第二,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开支缺乏硬约束。现在,电子政务与公共项目的开支日益增大,然而相应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却未能跟得上,很容易产生浪费甚至产生腐败;
第三,政府官员的短任期与电子政务建设的长期性不合拍,使官员容易增长短期行为、形象工程的念头,缺乏长久的责任心,同时电子政务工程也会因人事变化出现不稳定甚至中途夭折。
这些因素都将增大电子政务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电子政务的效益研究,要非常慎重地推进电子政务,一点一点地防范各种导致电子政务失败和低效化的漏洞,为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而努力。
虽然电子政务有很大的风险,但在另一面,电子政务又是解决目前政府工作中困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机会。所以国家领导对电子政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开展电子政务的有利条件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人们对于互联网已不再陌生,并且也积累了大批IT应用的技术队伍。但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如:社会信息化基础薄弱;政府管理水平落后,需要补课的地方很多。
效益始于正确的观念
首先,必须要认识电子政务是一项长久的业务。电子政务建设的结果不是完成了一项IT工程,而是开拓一项需要长期运行的新型业务。比如,政府网站的建设成果不是仅仅做出了若干网页,而是开始了一件以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业务。它需要持续地更新、维护与改进,永不停息。电子政务的成功概念不是静态的,建设的成果是一项持续的业务,新的业务要有着自己的生命期。电子政务建设的失败不是说软件不行,网络不能运行,而是业务不能持续。新业务的生命力代表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质量,新业务的夭折是电子政务项目的失败。
既然电子政务必须是一项有长期生命力的业务,那么这项业务就应当有长期的动力,就应当有长期运作的机制,就应当有长期的激励机制和不断改进完善的能力,就要有相对稳定的机构与经费来源,等等,它需要有支持长期服务的业务的机制。由于电子政务是一件长期的业务,这种业务的长期理性就非常重要。业务应当有其长期存在的理由,在选定电子政务任务目标时,核对动力的持久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次,要以用户的价值观来判断一切。大多数的电子政务项目都是为企业、为公众服务的,在这些服务项目中,以用户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是最重要的。一项服务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要由用户说了算,绝不能将自己的优劣评价标准强加给用户,倒是应当坚决地放弃自己的好恶,坚决地接受用户的价值观。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跳出技术的价值观而采用用户的价值观。作为信息技术的提供商、软件开发商也要能正确地贴近用户的价值观。树立用户的价值观,处处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是提高系统成功率的一个关键点。成功的应用总是跟着用户的感觉走的,找不准用户的感觉也就找不准效益的方向。
第三,要让新业务扎根。电子政务是一项长期的业务,这项业务存在的理由就不能从领导人的意愿来确定。必须要从利益平衡的角度上去认识一项业务长期存在的理由。新业务必须要为自己的用户提供真实的利益,这样才能形成社会上的支持者;用户的满意和利益应当能有一种渠道来返回给该业务的提供者,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使提供者能再生对该业务的支持,使运行者更加的努力;新业务不应当伤害第三者的利益,避免形成社会上的反对声音。
电子政务项目的生命力在于要给用户带来效益,并有能扩大再生产的机制。当电子政务项目实现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项目成功了,它在社会上扎下了根。
效益来自精心的设计
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一种再设计。电脑只是一种形式逻辑的运算工具,它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设计人员通过程序教给它的。电脑系统应用的效能却主要是由用户确定。电脑是消极的,所以电子政务的负责人一定要担负起设计的责任。一定要把如何工作、如何处理问题的机理想清。没有精通业务的人员来主导设计,系统是设计不好的。在应用中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要期望它会做任何一件我们未想好的功能,也不要期望它能帮助我们弥补任何一项失误。系统最终还是在放大主导人的思想,你想清楚了,系统就成功,你若没有想清楚,系统就会放大你的糊涂。
想的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 “想的大”主要是指信息应用项目的设计要有前瞻性,要想到未来的发展,要充分留下扩充的机会。 “起步小”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因为信息系统建设不是一项可大规模推进的静态工程,而是培植一项可持久运作的业务,是在培植一棵生命树。在培植生命的过程中,拔苗助长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让新业务能见到效益,并能从用户效益中吸取营养,进而再生发展的动力。要让新业务扎根成活,要讲成活率,而不能四面开花,种而不收。对于电子政务这样探索性的任务,集中力量先突破一点非常重要。全面开花是危险的。 一旦我们的种子业务扎根了,成活了,我们就应当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扩大与完善,进而创造出更完善更有效的业务系统,这就是“扩展要快”。让一件扎了根的业务尽快地完善、发展、壮大,要比另开新的业务要有效得多。
电子政务虽然不是一个市场项目,但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经常会很大,要以经济的眼光看待政务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兴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低成本的网络环境,使得通过网络实现公众的政务服务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这是新技术提供的机会,机会的观念就非常重要,我们要找那些有可能事半功倍、条件完备、容易成功的地方,只有抓住机会项目才可能成功。抓住机会需要有创意,这种创造力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所需要的。不要让一些IT公司的电子政务全面解决方案牵着鼻子走,这种全面的工程表面宏伟却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能够成功的是那些机会项目,电子政务项目的领导人的作用就是要找出那些机会项目并将它们做成功。
有时绕过困难常常是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渠道。克服困难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之一。绕过困难是指设计思想的灵活性,如果没有这种灵活性就会导致电子政务建设成本的节节上升,这对于实力不够强的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如何绕过困难呢?首先用不着把未来五年、十年的需求中碰到的难题都放到今天一下子解决,今天有今天的重点目标,要尽快创造用户效益,进一步完善系统化的难题可放在今后考虑,否则将无法取得第一步成绩。绕过困难的另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用概率的观念来选择重点,不要求十全十美,而要追求经济合理。当认真地分析许多难点的价值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价值,绕过它并没有太大的损失而会使成本有极大的节省,我们就用不着去克服它,以免分散精力,得不偿失。总之,精细的设计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高成本,少做很多无用功。
数据共享未能很好实现的原因是未能妥善处理好共享的效益与成本问题,是没有认真地进行经济上合理的设计。共享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成本问题,即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想要的数据。要想清楚究竟要选哪些数据来共享,这样降低成本就有了目标。在推进数据共享上不要盲目以为共享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评价这项共享谁来用?有何效益?值不值得为这种应用下功夫?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实现电子政务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实现电子政务的真实经济效益还任重道远。必须注重实效,做好规划,分期分批地进行,不能赶时髦,一哄而起。厂商提供设计方案,要因地制宜,因部门制宜,要适合他们的业务特点,决不能“阳光普照”,否则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电子政务是互联网技术与政府现代化职能改造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带来的电子政务应用是具有革命性的,它极大地影响政府工作的模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府工作型态。以往的信息技术在政务的应用,不论是OA还是MIS,都是局部性的,虽然促进了政府机构内部改进,但并不涉及政府与社会的交往关系,而互联网技术却不同,它的影响是全面的,创造了政府与居民、政府与企业全新的联系方式,创造了政府对社会服务职能重组的新机会。
效益与风险
几十年来,经过IT企业一浪又一浪的市场宣传,很多人脑中逐渐产生了一种IT迷信,以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这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IT应用的成功率并不高。早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大多数是失败的,后来换成了OA,实际上也未见有很大的成功,今天又换成了电子政务。做电子政务,首先是要取得成功,如果连成功都做不到,就没有效益可言。一项失败的电子政务不仅是百分之百的人、财、物的损失,还有机会的损失。IT的应用风险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计算机不是可以即插即用的工具,仅是一种构造最终工具的平台,需要加入系统设计、软件设计才能构成能真正起作用的工具。IT的应用需要用户有良好的再设计能力,而这在大多数用户那里是很难做到的。因而造成IT系统应用的高失败率。电子政务风险比一般的IT系统应用还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电子政务的效益目标往往更模糊。电子政务经常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对这种社会效益经常缺乏准确的量的描述,这就给低质量的工作留下了可趁之机,使得大量马马虎虎的不负责任在社会效益的红帽子下溜走;
第二,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开支缺乏硬约束。现在,电子政务与公共项目的开支日益增大,然而相应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却未能跟得上,很容易产生浪费甚至产生腐败;
第三,政府官员的短任期与电子政务建设的长期性不合拍,使官员容易增长短期行为、形象工程的念头,缺乏长久的责任心,同时电子政务工程也会因人事变化出现不稳定甚至中途夭折。
这些因素都将增大电子政务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电子政务的效益研究,要非常慎重地推进电子政务,一点一点地防范各种导致电子政务失败和低效化的漏洞,为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而努力。
虽然电子政务有很大的风险,但在另一面,电子政务又是解决目前政府工作中困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机会。所以国家领导对电子政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开展电子政务的有利条件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人们对于互联网已不再陌生,并且也积累了大批IT应用的技术队伍。但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如:社会信息化基础薄弱;政府管理水平落后,需要补课的地方很多。
效益始于正确的观念
首先,必须要认识电子政务是一项长久的业务。电子政务建设的结果不是完成了一项IT工程,而是开拓一项需要长期运行的新型业务。比如,政府网站的建设成果不是仅仅做出了若干网页,而是开始了一件以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业务。它需要持续地更新、维护与改进,永不停息。电子政务的成功概念不是静态的,建设的成果是一项持续的业务,新的业务要有着自己的生命期。电子政务建设的失败不是说软件不行,网络不能运行,而是业务不能持续。新业务的生命力代表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质量,新业务的夭折是电子政务项目的失败。
既然电子政务必须是一项有长期生命力的业务,那么这项业务就应当有长期的动力,就应当有长期运作的机制,就应当有长期的激励机制和不断改进完善的能力,就要有相对稳定的机构与经费来源,等等,它需要有支持长期服务的业务的机制。由于电子政务是一件长期的业务,这种业务的长期理性就非常重要。业务应当有其长期存在的理由,在选定电子政务任务目标时,核对动力的持久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次,要以用户的价值观来判断一切。大多数的电子政务项目都是为企业、为公众服务的,在这些服务项目中,以用户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是最重要的。一项服务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要由用户说了算,绝不能将自己的优劣评价标准强加给用户,倒是应当坚决地放弃自己的好恶,坚决地接受用户的价值观。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跳出技术的价值观而采用用户的价值观。作为信息技术的提供商、软件开发商也要能正确地贴近用户的价值观。树立用户的价值观,处处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是提高系统成功率的一个关键点。成功的应用总是跟着用户的感觉走的,找不准用户的感觉也就找不准效益的方向。
第三,要让新业务扎根。电子政务是一项长期的业务,这项业务存在的理由就不能从领导人的意愿来确定。必须要从利益平衡的角度上去认识一项业务长期存在的理由。新业务必须要为自己的用户提供真实的利益,这样才能形成社会上的支持者;用户的满意和利益应当能有一种渠道来返回给该业务的提供者,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使提供者能再生对该业务的支持,使运行者更加的努力;新业务不应当伤害第三者的利益,避免形成社会上的反对声音。
电子政务项目的生命力在于要给用户带来效益,并有能扩大再生产的机制。当电子政务项目实现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项目成功了,它在社会上扎下了根。
效益来自精心的设计
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一种再设计。电脑只是一种形式逻辑的运算工具,它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设计人员通过程序教给它的。电脑系统应用的效能却主要是由用户确定。电脑是消极的,所以电子政务的负责人一定要担负起设计的责任。一定要把如何工作、如何处理问题的机理想清。没有精通业务的人员来主导设计,系统是设计不好的。在应用中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要期望它会做任何一件我们未想好的功能,也不要期望它能帮助我们弥补任何一项失误。系统最终还是在放大主导人的思想,你想清楚了,系统就成功,你若没有想清楚,系统就会放大你的糊涂。
想的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 “想的大”主要是指信息应用项目的设计要有前瞻性,要想到未来的发展,要充分留下扩充的机会。 “起步小”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因为信息系统建设不是一项可大规模推进的静态工程,而是培植一项可持久运作的业务,是在培植一棵生命树。在培植生命的过程中,拔苗助长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让新业务能见到效益,并能从用户效益中吸取营养,进而再生发展的动力。要让新业务扎根成活,要讲成活率,而不能四面开花,种而不收。对于电子政务这样探索性的任务,集中力量先突破一点非常重要。全面开花是危险的。 一旦我们的种子业务扎根了,成活了,我们就应当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扩大与完善,进而创造出更完善更有效的业务系统,这就是“扩展要快”。让一件扎了根的业务尽快地完善、发展、壮大,要比另开新的业务要有效得多。
电子政务虽然不是一个市场项目,但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经常会很大,要以经济的眼光看待政务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兴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低成本的网络环境,使得通过网络实现公众的政务服务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这是新技术提供的机会,机会的观念就非常重要,我们要找那些有可能事半功倍、条件完备、容易成功的地方,只有抓住机会项目才可能成功。抓住机会需要有创意,这种创造力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所需要的。不要让一些IT公司的电子政务全面解决方案牵着鼻子走,这种全面的工程表面宏伟却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能够成功的是那些机会项目,电子政务项目的领导人的作用就是要找出那些机会项目并将它们做成功。
有时绕过困难常常是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渠道。克服困难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之一。绕过困难是指设计思想的灵活性,如果没有这种灵活性就会导致电子政务建设成本的节节上升,这对于实力不够强的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如何绕过困难呢?首先用不着把未来五年、十年的需求中碰到的难题都放到今天一下子解决,今天有今天的重点目标,要尽快创造用户效益,进一步完善系统化的难题可放在今后考虑,否则将无法取得第一步成绩。绕过困难的另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用概率的观念来选择重点,不要求十全十美,而要追求经济合理。当认真地分析许多难点的价值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价值,绕过它并没有太大的损失而会使成本有极大的节省,我们就用不着去克服它,以免分散精力,得不偿失。总之,精细的设计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高成本,少做很多无用功。
数据共享未能很好实现的原因是未能妥善处理好共享的效益与成本问题,是没有认真地进行经济上合理的设计。共享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成本问题,即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想要的数据。要想清楚究竟要选哪些数据来共享,这样降低成本就有了目标。在推进数据共享上不要盲目以为共享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评价这项共享谁来用?有何效益?值不值得为这种应用下功夫?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实现电子政务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实现电子政务的真实经济效益还任重道远。必须注重实效,做好规划,分期分批地进行,不能赶时髦,一哄而起。厂商提供设计方案,要因地制宜,因部门制宜,要适合他们的业务特点,决不能“阳光普照”,否则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