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似难,非难(下)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五
  树上也压了白色,随着老师手中画笔一扫,我看懂了。
  冰河才解冻,说明是初春,草木知春归来不久,哪有这么浓密的绿和深厚的翠?烟花三月,也只是柳色青青的朦胧春烟;倘若树梢厚重,又何来早莺争暖树的意象呢?
  这是第二处修改:表面看,这是关于树木色彩的修改,一个“扫”字,准确,传神。“压”上去的白色原本是覆盖的,但这里用了“扫”字,应该是前后深浅有变化,整体上是浅浅淡淡的,甚至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只把原本“浓密的绿”和“深厚的翠”变成淡绿和浅翠,更符合春水、早春树木的特点。对老师的画笔一扫,作者化用了许多古诗文,进行富有内韵与质感的解读。反用韩愈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巧用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化用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借用了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系列古诗文的灵活巧用,让老师的一笔轻扫,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灵动的意境旨趣。色彩的淡化,意韵的丰厚。当然也是“我”的文学修为的淋漓尽致的流露。
  最后一抹白色,是用卧笔轻轻捺在树梢一侧的顶端。
  这是光,是初春的暖阳照在树梢上。有光,树就有了生机,表示在生长,有了生命的层次感。就像文章,添了这抹光,就知道了故事的來龙去脉,知道了情感的根源,在谋篇布局上有了详略得当。
  这是第三次修改:这是卧笔轻捺树梢一侧的顶端,这是光,这是高光。有了光,造型上就有了立体感,有了明暗对比。非常欣赏作者对光的诗化解读和有机伸发,更欣赏作者用写作来类比,既是作者的强项,更是绘画与写作之间的相通。
  引起我注意的是卧笔轻捺,这样的专业用笔技法修改作品的劳动,笔随意行,心到笔到。“捺”字一出,牵出书法艺术,活脱的行家话语,让人佩服。
  用旧报纸擦了笔,收拾停当。沉吟,老师从调色盘的边角处挑了稍许黑色,那黑,只染笔尖一端。就用那一点的黑,从树枝上撇了两条斜线,犹似一枝往昔留下的老树杈。
  我在心中叫好。
  多么精准的一笔,说明尚是初春,仍有新芽未发。说明生机蓬勃,犹发去年枝。春天,多么悲悯,给予每个生命以希望。这才是春景的内涵,所有的生命共约重芳。
  前三处改动,都是用粗笔,白色,提白;而第四处的改动,用细笔,黑色,加黑。
  这里的“撇”,有速度、向度、力度和气势的美。
  这一点点黑,“撇”下的或许是尚待新绿的枝丫,或许是新陈代谢后的老枝,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黑色的出现,让春天、春水的意蕴得到了更为逼真而准确的表现,是整幅风景的点晴之笔。不是绿枝,胜似绿枝。
  对于这一“撇”,“我在心中叫好。”因为,不仅看懂了,而且佩服之极,悟得了其中艺术辩证法的奥妙。于是有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多么精准的一笔”。
  精准在哪里呢?作者连用两个“说明”句,直接加以回答,并且借用李煜的《梅花》诗句,再次抒情议论,歌唱春天的悲悯情怀和共约重芳。愿给每个生命重生,愿给所有生命希望。
  六
  色彩,不单是表现也是为了隐去。少就是多,隐就是显。丰富,不在堆砌,而在精准。这是画布的语言,也是写作的语言。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等种类,还有如本文所提及的丙烯画。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绘画,色彩一定是绘画最强有力的语言之一。黑白灰是传统国画的主要语言,五彩斑斓是油画、丙烯画等绘画的主要语言。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色彩就没有绘画。因此,作者在观察了老师“三白一黑”的修改之后,即刻领悟了关于色彩的辩证法:是表现,也是隐去。少即多,隐即显。堆砌不一定丰富,精准才是丰富。这是画布语言的艺术辩证法,也是用文字写作时的语言辩证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不写之写,是隐与显,相反相成;“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窥斑见豹,以少胜多;“大道至简”“大音希声”,丰富不在多,在于精准。不只文学,不只绘画,世间人事无不如此。
  结语虽然说的是色彩,其实无不关乎造型。一来丙烯画的造型不能不依赖色彩;二来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多少,无不直接影响着整个造型的视觉效果。仅就老师的“三白一黑”的四处色彩变化,真可谓四两拨千斤的点石成金之笔,通过强化立体、层次、远近、意境等处理,把《春水》的造型之美充分、精准地强化与凸显出来了。
  “我”,也是非常优秀的徒弟,能有如此精细的观察和捕捉,更有如此精准的参悟和表达。
  读完全文,只想说四个字:名师,高徒。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写了一次老师面批作业。但这个很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要想修改,必须“精准”。
  七
  精准不难,但要让我们笔下的文字做到“精准”,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们回头捋一捋,看看如何才能做到“精准”。
  仅从文章三处关于写作的有关语言,我们就能够明白本文的写作意图。
  第一处:
  以前我问过,画画有什么窍门吗?
  和你写文章一样,哪有什么窍门,无非就一个字,画。不停地画。
  “和你写文章一样”,这是借老师之口说出的话。既突出“我”这个学生的特殊身份——作家,更是暗示我们,写好作文的窍门就是“写”,不停地写。要不,怎么会有精准的写作呢?
  第二处:
  这是光,是初春的暖阳照在树梢上。有光,树就有了生机,表示在生长,有了生命的层次感。就像文章,添了这抹光,就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知道了情感的根源,在谋篇布局上有了详略得当。
  “就像文章”之后的语言,是“我”这个作家学生,在领悟老师于树梢上“扫”白后的感言时,自然引出的譬喻,“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知道了情感的根源,在谋篇布局上有了详略得当”。这貌似以文喻画,其实也是以画说文。再次强调,要想精准,必须得让读者有两个“知道”,在结构安排上要“详略得当”,否则,精准何来呢?   第三处:
  色彩,不单是表现也是为了隐去。少就是多,隐就是显。丰富,不在堆砌,而在精准。这是画布的语言,也是写作的语言。
  这是结尾段。更明确地告诉我们,醉翁的“山水之间”,就是说写作,说写作的语言,就是在指导小作家们如何借鉴绘画,学会在写作中精准表达。那就是记住语言表达的表现与隐藏、少与多、隐与显,这样才能做到丰富而不堆砌,才能做到写作语言的精准。
  这里我想补充作家贾平凹先生关于好的语言的两段话,一是:“好的语言是什么?能准确表达出人与物的情绪的,就是好的文学语言。”二是:“语言要让人记住,要让人眼前一亮,是因为你说得特别准确,一下子说到人与事的骨头上,或者你有什么比喻,用最平常的话说出了一个道理。但在叙述语言中,你得用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
  所以补充这两段话,意图非常明显,准确的话,平常的话,把事情说清的话,这就是“精准”最起码的要求。准确表达出人与物的情绪,让人眼前一亮,说到人与事的骨头上,这是“精准”的质感而形象化的语言要求。
  八
  除此而外,《精准》一文还有更为重要的如何做到“精准”的暗示。
  一、从美术老师的改画全过程来看,是在暗示我们,做到精準,首先要对具体对象有冷静、全面、整体、周密的观察(“静静地打量”),发现问题,找出关键,明确方案,了然于胸,然后才能笔到画美、准确精确地表现、写作,包括修改升格。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做到笔随意到,一气呵成,那是因为我们对所写对象并不熟悉,缺少全方位、周密细致的观察与了解,也没能与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精神形成某种契合,成竹在胸。请问,这样我们又怎么能把所写对象描写得那么精准呢?
  二、从作家文章以及作家写作的过程来看,给我们的暗示则更为丰富。
  1.要写出专业化劳动的专业之美来。
  作者写美术老师帮自己修改丙烯画的过程,非常准确地描写了绘画劳动,体现了绘画技艺的专业属性和劳动的诗意之美。这个劳动很能吸引非专业读者的眼光,引发敬佩之心。对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劳动描写也是恰当的。
  如何让文章所写的内容精准,你就必须做到在不熟悉的领域,千万别凭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甚至是想当然去写。那样,非但做不到精准,还会砸了牌子,洋相百出。
  作家毕飞宇说过,“塑造人物其实是容易的,它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有能力写出与他(她)的身份相匹配的劳动。——为什么我们当下的小说人物有问题,空洞,不可信,说到底,不是作家不会写人,而是作家写不了人物的劳动。”作家的语言或许有点夸张,但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写人一定会写人的动作行为,写人的工作劳动。像韩丽晴这样,把老师这个人物修改丙烯作品的劳动过程写得那么到位,才会让老师这个形象留给读者美的享受。
  2.要写出文学与绘画之间的那份关联与默契来。
  这篇文章的独特视角决定了这篇文章在精准表达上的得天独厚。向老师学习绘画的“我”本身是作家,加之学得用心,老师导而得法,于是,自然地呈现了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与相似相通之处。
  从正文部分的写作组织来说,老师的四次修改,作家采用的总是先写老师的修改行为,再写自己的情绪态度,最后呈现感悟,用自己独特的表达将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呈现给读者。
  特别需要向作家学习的是,作家饱读诗文,巧妙化用诗文典故来解读与欣赏老师修改的妙与美,让文章表达不仅做到精准,而且特别诗情画意,韵味无穷。
  3.向作家学习,写好属于自己独有的故事和场景。
  这里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场景。写好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活动,写好特殊活动背后的人与事,塑造人与事背后的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而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或者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写好记叙类文章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能力。聪明的同学,都会从这篇《精准》中有所借鉴。
  写好独家故事和场景,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明白的道理,但又是很多学习写作的同学所缺乏的。面对一道作文题,同学们明明理解题目的主旨要义,但在自己的写作仓库内就是搜索不出相应匹配的好故事、好场景。不是我们没有生活,而是我们缺少对生活本身的发现与加工。如果我们能够多发现并多加工几则如韩丽晴作家描写得一样好的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让人喜欢的独家故事,传达我们需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写出相应的切题精准的好文。
  作家的这一老师帮我改作业的场景或故事,就是很具个性化的好故事。这个故事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稍做变化就可以作为不同文章的好素材。
  比如,可以作为题为《身教》《示范》《行动》《实践》等一类文章的主体故事。
  比如,可以作为题为《观察》《领悟》《表现》《学艺》等一类文章的主体材料。
  比如,还可以作为题为《相似》《融通》《辩证法》《局部与整体》等一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此看来,文章不仅描写了一处简洁的画室、一位简洁的画师,更描写了一个简洁的场景故事,而所有这里的简洁,其实都不是简单,而是丰富。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感谢韩丽晴,感谢作家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写作范例。
  九
  在临近拙文收笔前,我突然很想知道这位老师的尊姓雅号,一睹这位绘画大师的容光风采。
  我若能有机会如作家韩丽晴一样幸运,能得其中任何一位老师的指导,哪怕仅仅一次,我都会觉得十分美好。我只需专心在黄瓜园简洁的画室中向大师静静学艺,用色彩再现自然的无限风光和心中的美好世界。
  蔡明:江苏省妇联“莫愁家庭教育”名师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名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王梓润: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中学2020届(11)班学生,2020年江苏省高考宜兴市状元。她说:经年浸润墨香,修养的不仅是个人的书香气,更是迈入了一场深度的灵魂之旅。  特别喜欢陈继儒先生在《小窗幽记》中的感慨:“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私以为,阅读便是那扇将俗世纷扰喧嚣,隔绝于清澈内心的门。  犹记儿时,奶奶未曾识字,却能诵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首首古韵
期刊
水银柱缓缓降下来,天空也变得灰蒙蒙。大部分树已落尽了叶子,你,却悄悄爬上了窗檐。  零零星星,细细碎碎,你开始很小,很少有人会注意你。我一夜梦醒,旭日正好东升,我惊奇地发现,窗户在旭日的照射下,折射出异样的光彩。  我轻轻又快速地走向窗户,细细观赏——啊,是阔别了一年的霜花。在耀眼的阳光下,霜花像一颗颗钻石,闪烁在眼睛中,灵动而精美,既有花之娇美,亦有花之神韵,不是俗世的一双手能裁剪出的。我小心翼
期刊
【文题回放】  题目:有一种甜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命题透视】  试题为全命题作文,没有给出材料作为提示,观之简洁,却留给了学生许多发挥的余地。结合2020年上半年发生的热点事件,命题人的意图不言而喻:许多人都说2020年过得太苦,想要重启,但是生活中真的只有苦涩吗?遇到短语构成的命题作文时,务必要在第一时间抓住短语的关键词,
期刊
暮夏临秋,长夜沾湿,三分寒意中,我独自一人踱步到汨罗江边。  望见对岸屈原含泪的石像,伤愁之绪似乎要随江水同屈子远去。  水涨潮涌,翻墨黑云,拟作“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犹如当年万股秦军铁流,重锤般猛撞我腳下的楚地。多年未有作为的楚国,如闲置多旬的砧,应声而碎。喟叹!且不说迎战的将军屈匄不过一介等闲之辈,单就怀王的几个宠臣,就已让楚国“山河破碎风飘絮”。  此景可恨矣!长吁中,我想,屈原呢?  江
期刊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频频回头的人,没有远路可走。  也有人说:一个不回头的人,不仅走不了远路,甚至无路可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针对其中一个观点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楚,结构完整,体现一定的思辨思维,不少于800字。?  【命题透视】  这是高二阶段的一次驳论文写作。  材料中所给的两个观点是两个比喻句,是关于人生哲理的形
期刊
盛夏的午后,七月鸣蝉。树影斑驳,夹杂着滚滚热浪。我不情不愿地穿上鞋子,提起垃圾袋,离开舒服的空调房间。虽然从家到垃圾桶也没有多远,但我仍加快了脚步,为了躲避烈日的亲吻,也是为了不想遇见那个奇怪的老人。想到这儿,我望向空无一人的四周,感受着发烫的皮肤,这样的日子,又有谁会来呢?  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清凉扑面而来,那个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滑过。  第一次遇见她,是在小区的垃圾桶旁,蓬乱的头发下是一双深
期刊
草长莺飞的五月,疫情得到控制,村庄又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踏青、划船、骑马、采摘,徜徉在花园一样的乡村,人们怎会想到,20多年前,这里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  穷,把村里的不少老人逼出了家门,只能靠流浪乞讨谋生;穷,让村里的小伙子成不了家,有的一家兄弟几个都打着光棍;穷,也使得这个村子在几轮区划调整中,没有一个村子愿意和它合并。  穷则思变,穷怕了的村民们想到了一个“馊主意”。1996年,村委会换届
期刊
在我记忆中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十三朝古都,文化胜地,有很多历史古迹,如大雁塔、钟楼、兵马俑等,也涌现了许多当代文人,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等。我想你一定猜到它是哪儿了,它就是西安。  可我接下来要说的地方,你可不一定知道哦。它是西安市的一个区,在古代长安很有名气,早就有“灞柳飞雪”的美誉。不难想象那美丽的画面:三月灞柳,五月飞雪,何其壮观。  灞桥美,美在何处?最有代表性当属养育三秦的灞河。
期刊
汪老有句妙语:“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只一句,便让他老家高邮的咸鸭蛋脱颖于“四方鸭蛋”,独冠天下。  其实汪曾祺先生倒不是故意贬低其他地方的鸭蛋,而是对家乡的鸭蛋依恋太浓,以至于他乡的鸭蛋,在他眼里,便失了滋味。  这种依恋感往往来自于家乡,就如对我和父亲来说,家乡的黄米果。  我的老家浙江遂昌,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小地方总能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味道,遂昌也有它的美食——黄米果,记忆中的年夜饭总
期刊
本期“文学社”栏目,我们刊发的是广东省廉江市第三中学春蕾文学社推荐的作品。春蕾文学社成立已有二十二年,积极将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融入经典名著导读活动,涵养学生的人文气质。   欢迎校园文学社与我们联系:[email protected]  2018年8月,廉江市第三中学“春蕾绽放”阅读空间获得2017-2018学年广东省“最美阅读空间”的殊荣。这样优异的成绩,得益于春蕾文学社全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