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初中历史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如何运用历史地图来渗透和落实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地图;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145
历史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和发展的,而树立良好的时空观念也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必备基础能力。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得时空观念成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地图的所具有的直观性特征也使其成为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
一、利用地图把握历史时序性
历史教学中所强调的了解历史事件与现象的时间信息并不仅仅是对各历史事件与现象发生的具体时间点进行把握,还应树立良好的时序意识,在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发生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所处的时间段和变化发展时间顺序,从而运用所学概念来加以描述,这就需要用到历史地图来带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例如,在“甲午战争”相关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几个问题:“图中标注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哪些主要战场?其战事分别爆发于何时?”“结合地图来谈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背景。”“根据课文内容与地图来简要概括甲午战争中清景与日军的进军路线,以及战争发展过程。”该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充分提取并运用地图中出现的时间信息,首先从“示意图”中重要战场发生的时间点切入,将事件放置于较长的时间段中来进行分析,总结爆发的历史背景,进而再沿着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动态时间顺序,以及静态的信息来进行概括和描述,最终得到一个完整且全面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时序意识和历史时空观的教学目的。
二、认识历史事件静态位置与动态迁移
历史地图最为直观的作用就是呈现历史事件及其空间信息,而空间信息则又包括静态与动态两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目标时,就需要引导其通过地图来从微观角度指认历史事件发生的静态位置,和宏观角度上归纳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范围,并且还会涉及到相关联的不同历史事件信息。较为简便的做法就是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来从静态到动态对地图中的空间信息进行分层提取。具体地,教师要先结合图例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常用地理方位术语,然后再通过问题来引导其进行描述,最终把握图中不同历史元素的信息、发展变化方向和进程。例如,在“重走长征路”中,课上呈现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两个任务。任务一:读图并对照图中信息来指出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有哪些?长征涉及到了哪些主要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位置在哪?解决过程中如遇阻碍,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一课的“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式示意图”进行比对。任务二:描述红军的长征路线,从起点到终点,以及途径省份、地名、河流、自然环境等。
任务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识图能力,引导其在读图过程中提取其中的历史空间信息,而这就必须要关注到图例本身,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图中反映出的静态空间位置,进而再对表达的动态空间位移进行认知。任务二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对红军长征路线的把握,也正因為是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动态视角出发来进行完整的描述和概括。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必须要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该问题答案应该包括起点与终点,然后再逐个地把握长征路线上的动态时空信息,突出时空概念。如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其中越过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与大渡河,踏过雪山与草地等恶劣自然环境,最终到达吴起镇。
三、古今对比地图时空信息
从历史教材中不难发现,教材给出的古代历史地图与近现代历史地图是有区别的,在信息上也往往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了解历史事件时空信息时,必须要关注到这些内容,避免造成时空概念的混淆。教材也对此罗列出了古今信息的对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信息,来多对比、多区分,梳理一个完整、全面且准确的时空观念。例如,在“古代丝绸之路路线”相关教学中,用到了“丝绸之路路线图”,而对比今天的地理版图可以发现,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途径的地名都有标注,但学生对于古时候的地名非常陌生,所以很难确定当时的丝绸之路究竟途径了哪些地区。因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古今地名对照表,来将地图中出现的地名进行一一比对。再如,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一图中,该图标注出了汉代丝绸之路的航线最远抵达了印度半岛的南端和斯里兰卡,但斯里兰卡这一名称是在1972年才出现的,是人们对于锡兰岛的称呼,这种图中所示与所处年代不吻合的情况则需要教师进行及时地解释和强调,避免造成学生时空概念的混乱。
四、建构历史时空框架
1、以时间概念为线索
培养学生的时序意识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具体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概念来建构时空框架,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详细地描述和归纳。例如,在“辽宋夏金元时期”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1111年的北宋形势图”与“1142年的金、南宋、西夏对峙图”来呈现出当时的政权更替情况,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该时期的历史时空框架建构。
2、以空间概念为线索
历史教学中对于某些问题的探究经常会比较侧重分析其历史现象的空间特征。例如,探究黄河流域在我国文明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这就需要结合黄河流域文明产生与相关政权建立的史实进行梳理归纳,其中也必须要具备时间与空间概念的运用能力,从而整理出一个较为完备的历史信息时空框架,进一步分析我国古代政权多定都于黄河流域的原因。
3、以历史专题为线索
专题学习是历史教材本身的特点,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利用历史地图在具体专题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选择能够反映教学主题的历史地图;其次,引导学生解读图中信息,建构时间、空间、史实三位一体的认知框架;最后,类比图中信息,总结归纳该时期历史发展特征和规律。例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变迁”中,教师可设计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中分别呈现“秦朝形势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元朝疆域图”“明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图”,思考六幅图中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分别四至何处?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不同疆域管辖政治制度。从图中分析出与今天疆域的区别。任务二,比较各图来归纳总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疆域变化特征。根据历史地图来指出今天的西藏、台湾、钓鱼岛和赤尾屿地区是何时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府管辖的。
综上所述,借助历史地图首先是为了帮助学生去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现象的具体信息,培养其辨认和信息提取能力,其次是在该基础上来学会自主构建历史时空框架,将所学历史知识从点到线,再到面进行整体联系,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意识和思维,从而能够对史实做出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参考文献
[1]梁燕.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6):60-62.
[2]陶佳微.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王军,贾霞.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248.
关键词:初中历史;地图;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145
历史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和发展的,而树立良好的时空观念也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必备基础能力。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得时空观念成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地图的所具有的直观性特征也使其成为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
一、利用地图把握历史时序性
历史教学中所强调的了解历史事件与现象的时间信息并不仅仅是对各历史事件与现象发生的具体时间点进行把握,还应树立良好的时序意识,在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发生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所处的时间段和变化发展时间顺序,从而运用所学概念来加以描述,这就需要用到历史地图来带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例如,在“甲午战争”相关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几个问题:“图中标注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哪些主要战场?其战事分别爆发于何时?”“结合地图来谈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背景。”“根据课文内容与地图来简要概括甲午战争中清景与日军的进军路线,以及战争发展过程。”该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充分提取并运用地图中出现的时间信息,首先从“示意图”中重要战场发生的时间点切入,将事件放置于较长的时间段中来进行分析,总结爆发的历史背景,进而再沿着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动态时间顺序,以及静态的信息来进行概括和描述,最终得到一个完整且全面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时序意识和历史时空观的教学目的。
二、认识历史事件静态位置与动态迁移
历史地图最为直观的作用就是呈现历史事件及其空间信息,而空间信息则又包括静态与动态两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目标时,就需要引导其通过地图来从微观角度指认历史事件发生的静态位置,和宏观角度上归纳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范围,并且还会涉及到相关联的不同历史事件信息。较为简便的做法就是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来从静态到动态对地图中的空间信息进行分层提取。具体地,教师要先结合图例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常用地理方位术语,然后再通过问题来引导其进行描述,最终把握图中不同历史元素的信息、发展变化方向和进程。例如,在“重走长征路”中,课上呈现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两个任务。任务一:读图并对照图中信息来指出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有哪些?长征涉及到了哪些主要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位置在哪?解决过程中如遇阻碍,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一课的“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式示意图”进行比对。任务二:描述红军的长征路线,从起点到终点,以及途径省份、地名、河流、自然环境等。
任务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识图能力,引导其在读图过程中提取其中的历史空间信息,而这就必须要关注到图例本身,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图中反映出的静态空间位置,进而再对表达的动态空间位移进行认知。任务二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对红军长征路线的把握,也正因為是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动态视角出发来进行完整的描述和概括。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必须要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该问题答案应该包括起点与终点,然后再逐个地把握长征路线上的动态时空信息,突出时空概念。如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其中越过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与大渡河,踏过雪山与草地等恶劣自然环境,最终到达吴起镇。
三、古今对比地图时空信息
从历史教材中不难发现,教材给出的古代历史地图与近现代历史地图是有区别的,在信息上也往往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了解历史事件时空信息时,必须要关注到这些内容,避免造成时空概念的混淆。教材也对此罗列出了古今信息的对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信息,来多对比、多区分,梳理一个完整、全面且准确的时空观念。例如,在“古代丝绸之路路线”相关教学中,用到了“丝绸之路路线图”,而对比今天的地理版图可以发现,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途径的地名都有标注,但学生对于古时候的地名非常陌生,所以很难确定当时的丝绸之路究竟途径了哪些地区。因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古今地名对照表,来将地图中出现的地名进行一一比对。再如,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一图中,该图标注出了汉代丝绸之路的航线最远抵达了印度半岛的南端和斯里兰卡,但斯里兰卡这一名称是在1972年才出现的,是人们对于锡兰岛的称呼,这种图中所示与所处年代不吻合的情况则需要教师进行及时地解释和强调,避免造成学生时空概念的混乱。
四、建构历史时空框架
1、以时间概念为线索
培养学生的时序意识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具体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概念来建构时空框架,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详细地描述和归纳。例如,在“辽宋夏金元时期”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1111年的北宋形势图”与“1142年的金、南宋、西夏对峙图”来呈现出当时的政权更替情况,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该时期的历史时空框架建构。
2、以空间概念为线索
历史教学中对于某些问题的探究经常会比较侧重分析其历史现象的空间特征。例如,探究黄河流域在我国文明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这就需要结合黄河流域文明产生与相关政权建立的史实进行梳理归纳,其中也必须要具备时间与空间概念的运用能力,从而整理出一个较为完备的历史信息时空框架,进一步分析我国古代政权多定都于黄河流域的原因。
3、以历史专题为线索
专题学习是历史教材本身的特点,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利用历史地图在具体专题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选择能够反映教学主题的历史地图;其次,引导学生解读图中信息,建构时间、空间、史实三位一体的认知框架;最后,类比图中信息,总结归纳该时期历史发展特征和规律。例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变迁”中,教师可设计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中分别呈现“秦朝形势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元朝疆域图”“明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图”,思考六幅图中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分别四至何处?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不同疆域管辖政治制度。从图中分析出与今天疆域的区别。任务二,比较各图来归纳总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疆域变化特征。根据历史地图来指出今天的西藏、台湾、钓鱼岛和赤尾屿地区是何时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府管辖的。
综上所述,借助历史地图首先是为了帮助学生去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现象的具体信息,培养其辨认和信息提取能力,其次是在该基础上来学会自主构建历史时空框架,将所学历史知识从点到线,再到面进行整体联系,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意识和思维,从而能够对史实做出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参考文献
[1]梁燕.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6):60-62.
[2]陶佳微.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王军,贾霞.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