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阵地。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科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83-02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曾经有位国家领导人说过“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国家的富强、经济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阵地。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科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以及猜想,发现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优化教学过程,创设认知情竟,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教给学生完整的探求新知识和猜想新结论的思想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在新知导入中,激发创新
“科学始于好奇”。如果牛顿对苹果的落地不感到好奇,也许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喜欢问“为什么”,如:青蛙为什么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里?有的孩子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開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新课程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心里特点的基础上,能动的发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营造引入新课的“情竟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以趣激欲、以疑激欲、以美激欲、以变激欲等都不失为激发创新欲望的好方法。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任意报一个数,教师都能很快的说出能否被3整除。不管学生报什么数,教师都对答如流。经验证后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探求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这样,以疑激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圆的面积”一课,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何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课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神奇的教师”。老师打开多媒体,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银幕上出现了一绿茵茵的草地,一头牛被一条绳子拴在木桩上低头吃草,画面音响起,这头牛能吃多大范围的草?学生回答:“牛吃草的范围就是以木桩为圆心,以拴牛绳子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这时,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牛吃草的范围,绿色的草地上闪现出一个以牛绳为半径,以木桩为圆心的黄色的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神奇而独特作用,教师把教学内容制成动画,学生喜闻乐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二、在新知探索中,引导创新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数学课本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也是一种创新。因而,在新知识的探索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动手操作以及合作讨论等行为,引导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一)启发质疑,鼓励提问。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特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才会使学生提出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敢问、善问,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开始,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老师要让你们先自学课本,再说出年、月、日有哪些知识?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意见?”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结果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年是2017年,为什么书上画的日历还是1993年?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什么是大月、小月和平月?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怎样知道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此时,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争辩、讨论。就这样在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
(二)重视操作,探索发现。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让其独立去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因而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首脑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上的角。接着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觉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然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从而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发现角的本质特征。 (三)思维碰撞,诱发创新。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人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头脑风暴”(集体思维法)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处,让学生展开讨论,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是引导创新的生动表现。是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看法也允许发表。例如在教学“一个数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计算:125-98,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算简便,经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两种算法:①125-98=125-100+2②125-98=25+(100-98),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算法的理由。第一种算法是课本中介绍的“凑数”的方法,为什么要加2,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讨论,把98看作100后多减了几?要使结果不变该怎么办?这样适时适当的讨论,很快打破了习惯上的定式。第二种算法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拆数”的方法,把125拆成25+100,然后再减,这种思路非常新颖、巧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大加赞赏。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促使“创新”意识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
三、在新知识运用中,训练创新
新知的运用即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创造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不只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可贵的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调整方向,灵活思考,以期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在“联想”练习中求创新。联想是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求找一个相似的问题,或指出与题目接近的方法,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的过程,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进而产生顿悟的。因而在知识的应用中,应重视让学生学会联想,通过“联想”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进行灵活解题,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六(一)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4”,问学生“你看到这个关键句能联想到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大胆发言。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4;
(2)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
(3)男生人数是全班的5/9;
(4)女生人数是全班的4/9;
(5)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全班的1/9;
(6)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
(7)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全班的1/9;
(8)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5。
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既起到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学生的创新打下了思维基础。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开放性练习中求创新。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以下条件不充分,或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练习,开放性练习极具挑战性,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而是开放性练习主要的两种类型。一题多答是指一个问题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有许多个答案。如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谁能用三根小棒,至少搭出3个角?”学生跃跃欲试。这个操作题中的“至少”使得原题得以进一步开放,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乐趣,更能使学生在操作中体现丰富的创造性。一问多思是指一个问题虽然答案不唯一,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各种不同的解决要让学生比较,找出最佳解法。如:某电机厂全年计划生产电视机13500台,上半年完成计划的60%,照这样计算,完成全年计划的生产任务要几个月?学生列出四种解法:
解法一:13500*(135006x0%*6)
解法二:1*(60%*6);
解法三:(1-60%)*(60%*6)+6;
解法四:6*60%;
解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对上面的四种解法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得出解法四即新颖又简捷,富有创意。即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训练创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大胆尝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合理、新颖、独特的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实践性练习中求创新
让学生在实现生活中发展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这也是一种创新。例如一年级学过100以内的加法后,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一年级六个班的同学准备乘车去春游,各班人数分别为一班38人、二班40人、三班42人、四班37人、五班40人、六班43人。每輛大客车最多能坐80人,一共要配几辆大客车?怎样安排各班坐车最合适”?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他们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搭配、探索后,纷纷获取成功。这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刚进校不久的小学生心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问题的成功解决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五、在学习评价中,激励创新
西方的教育谚语认为:“孩子是朝着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因而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是鼓励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创新自信心,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尖子”之所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教师应通过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带领学生由一次成功走向千万次成功,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中应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因素,如,“你讲的真好”勇敢点,老师相信你“这个见解很独特”“争取再努力”等。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偏差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进行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在考核评价中,加大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考察,加强解决开放性问题能力的考察。使试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接近社会的实际,让学生在真实可信的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考核评价中,给学生营造探索创新的空间,激励学生的创新志趣。
当然,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打下基础。总之,教师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善于鼓励创新,允许打破常规,超越程序,让创新的火花燃起来;要善于创设情景,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失时机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徐万益,数学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马银凤(1966-)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第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教龄26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83-02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曾经有位国家领导人说过“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国家的富强、经济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阵地。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科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以及猜想,发现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优化教学过程,创设认知情竟,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教给学生完整的探求新知识和猜想新结论的思想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在新知导入中,激发创新
“科学始于好奇”。如果牛顿对苹果的落地不感到好奇,也许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喜欢问“为什么”,如:青蛙为什么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里?有的孩子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開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新课程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心里特点的基础上,能动的发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营造引入新课的“情竟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以趣激欲、以疑激欲、以美激欲、以变激欲等都不失为激发创新欲望的好方法。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任意报一个数,教师都能很快的说出能否被3整除。不管学生报什么数,教师都对答如流。经验证后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探求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这样,以疑激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圆的面积”一课,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何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课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神奇的教师”。老师打开多媒体,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银幕上出现了一绿茵茵的草地,一头牛被一条绳子拴在木桩上低头吃草,画面音响起,这头牛能吃多大范围的草?学生回答:“牛吃草的范围就是以木桩为圆心,以拴牛绳子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这时,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牛吃草的范围,绿色的草地上闪现出一个以牛绳为半径,以木桩为圆心的黄色的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神奇而独特作用,教师把教学内容制成动画,学生喜闻乐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二、在新知探索中,引导创新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数学课本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也是一种创新。因而,在新知识的探索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动手操作以及合作讨论等行为,引导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一)启发质疑,鼓励提问。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特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才会使学生提出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敢问、善问,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开始,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老师要让你们先自学课本,再说出年、月、日有哪些知识?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意见?”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结果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年是2017年,为什么书上画的日历还是1993年?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什么是大月、小月和平月?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怎样知道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此时,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争辩、讨论。就这样在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
(二)重视操作,探索发现。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让其独立去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因而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首脑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上的角。接着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觉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然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从而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发现角的本质特征。 (三)思维碰撞,诱发创新。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人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头脑风暴”(集体思维法)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处,让学生展开讨论,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是引导创新的生动表现。是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看法也允许发表。例如在教学“一个数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计算:125-98,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算简便,经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两种算法:①125-98=125-100+2②125-98=25+(100-98),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算法的理由。第一种算法是课本中介绍的“凑数”的方法,为什么要加2,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讨论,把98看作100后多减了几?要使结果不变该怎么办?这样适时适当的讨论,很快打破了习惯上的定式。第二种算法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拆数”的方法,把125拆成25+100,然后再减,这种思路非常新颖、巧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大加赞赏。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促使“创新”意识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
三、在新知识运用中,训练创新
新知的运用即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创造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不只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可贵的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调整方向,灵活思考,以期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在“联想”练习中求创新。联想是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求找一个相似的问题,或指出与题目接近的方法,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的过程,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进而产生顿悟的。因而在知识的应用中,应重视让学生学会联想,通过“联想”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进行灵活解题,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六(一)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4”,问学生“你看到这个关键句能联想到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大胆发言。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4;
(2)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
(3)男生人数是全班的5/9;
(4)女生人数是全班的4/9;
(5)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全班的1/9;
(6)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
(7)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全班的1/9;
(8)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5。
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既起到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学生的创新打下了思维基础。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开放性练习中求创新。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以下条件不充分,或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练习,开放性练习极具挑战性,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而是开放性练习主要的两种类型。一题多答是指一个问题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有许多个答案。如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谁能用三根小棒,至少搭出3个角?”学生跃跃欲试。这个操作题中的“至少”使得原题得以进一步开放,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乐趣,更能使学生在操作中体现丰富的创造性。一问多思是指一个问题虽然答案不唯一,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各种不同的解决要让学生比较,找出最佳解法。如:某电机厂全年计划生产电视机13500台,上半年完成计划的60%,照这样计算,完成全年计划的生产任务要几个月?学生列出四种解法:
解法一:13500*(135006x0%*6)
解法二:1*(60%*6);
解法三:(1-60%)*(60%*6)+6;
解法四:6*60%;
解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对上面的四种解法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得出解法四即新颖又简捷,富有创意。即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训练创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大胆尝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合理、新颖、独特的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实践性练习中求创新
让学生在实现生活中发展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这也是一种创新。例如一年级学过100以内的加法后,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一年级六个班的同学准备乘车去春游,各班人数分别为一班38人、二班40人、三班42人、四班37人、五班40人、六班43人。每輛大客车最多能坐80人,一共要配几辆大客车?怎样安排各班坐车最合适”?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他们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搭配、探索后,纷纷获取成功。这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刚进校不久的小学生心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问题的成功解决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五、在学习评价中,激励创新
西方的教育谚语认为:“孩子是朝着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因而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是鼓励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创新自信心,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尖子”之所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教师应通过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带领学生由一次成功走向千万次成功,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中应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因素,如,“你讲的真好”勇敢点,老师相信你“这个见解很独特”“争取再努力”等。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偏差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进行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在考核评价中,加大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考察,加强解决开放性问题能力的考察。使试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接近社会的实际,让学生在真实可信的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考核评价中,给学生营造探索创新的空间,激励学生的创新志趣。
当然,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打下基础。总之,教师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善于鼓励创新,允许打破常规,超越程序,让创新的火花燃起来;要善于创设情景,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失时机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徐万益,数学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马银凤(1966-)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第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教龄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