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线、射线和角》这一内容的教学存在多个很难突破的点,而这些点通常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存在的问题,细细研读教材,发现这一内容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首次渗透“无限”,如何建立?
以往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都是在有限,可度量的,能看到的范围内进行学习,而直线、射线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无限延长的空间想象之上,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数学思想,没有以往的学习经验的支撑,没有形象材料的依托,學生很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
问题二:形象——抽象,什么作为依托?
直线,射线都太过抽象,是纯数学概念,学生对此无生活经验,应用型不强,因此学生较难形成表象,那从形象到抽象,我们要拿什么作为依托呢?
问题三:“距离”的概念,如何在活动中体悟?
我们发现“两点确定一直线”的生活应用,以及距离的概念的揭示,在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学生无法理解。
问题四:内容杂而乱,如何有机整合?
教过四年级内容的老师都知道,这部分内容太过杂乱。罗列一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1、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2、知道它们的特征。3、了解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4、体会“两点确定一直线”,以及应用。5、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并建立“距离”的概念。6、有关角的初步概念。7、如何表示角。
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埋怨来不及,教不完;即使完成了教学,也很仓促。那我们又改如何在解决呢?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望在教学中寻找到突破点,逐一解决。
一、借助想象,充分去感受“无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与线段不同的直线和射线的教学,从“有限长”到“无限长”是认识上的一次突破。因为生活中学生看见的直线是“有限的”,学生从小接触的都是把线段称作直的线,所以当他们抽象直线、射线时就需要打破原有的认知经验,借助形象,凭借想象和推理才能让学生体悟。只有这样,才能将“无限”的思想逐步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1、形象 想象,初步感受“无限”。
在建立射线的表象时,可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去想象,并且配上手的动作,一端不断的往外延长,突破屏幕,突破黑板,继续延伸,射得很远,看不到尽头,不断的想象,初步感受“无限”。
在建立直线的表象时,则先让学生根据射线的特点来猜测直线会是怎样的,然后配上手部的动作去展开想象,两头都射的很远,没有阻挡,没有尽头,再次感受“无限”。
紧接着就通过重播课件,唤起孩子们的想象,来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从而突出 “无限”与“有限”的区别,在对比中又一次的感悟“无限”。
2、刻画 想象,逐步理解“无限”。
当初步建立起直线和射线的表象以后,就让学生们讨论“直线能不能画”这个问题,学生在争论中去体会“无限”;紧接着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直线是无限长的,那我们怎么画下来呢?”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画,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整张纸都画满,有的学生却只画了一小段,这时候,老师就把这些进行对比,并且指出因为是无限长,所以在画的时候只要做到两点:(1)我们画出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2)没有端点,就可以表示无限延长。并进一步推理到如何画射线——射线只要画一个端点,另一边没有端点就代表无限延长。通过这样的描述、操作、刻画、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直线、射线的表象,更深的理解了“无限”。
3、生活举例 想象,进一步认识“无限”。
当直线、射线的表象建立出来以后,就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在学生的回答中结合着数学的概念来解释,进一步的巩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有意的提出“为什么在生活中找不到直线的例子”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直线是无限长的,所以在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例子,让孩子进一步的认识了“无限”的含义。到此并没有结束,想象依旧在继续着。
4、操作 想象,丰富“无限”体验。
让孩子先猜测通过一个点能画几条直线,在规定时间内让孩子去画,通过尝试发现能画好多。在此基础上,又带着孩子们去想象,从而得到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又一次的渗透了“无限”;接着迁移到从一点出发能画多少条射线,孩子们通过推理得到结论还是无数条。孩子们从数量、长度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刻画“无限”。
二、寻找形象的依托,让形象到抽象的过程顺利成章
教材上是以城市夜景为情境,灯光自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配以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试图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光线来感受射线的特征。但教材紧接着又出示了一段文字,我们又可以认为教材的目的是想通过线段与射线、直线的联系引入直线射线的概念。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这样的引入还是太抽象,一张张教学的图片和单一的线条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空洞的,并且图与文字也是割裂的。怎样解决呢?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熟悉的物体入手,找到一种生活中的载体,为他们认识抽象图形提供直观的支撑。既能将它抽象成直线和射线,又能通过它的变化来把线段、直线、射线联系起来。
由此就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金箍棒”。金箍棒有什么特点?它是神话中孙悟空的宝贝,特点就是要多长就多长,可以无限的长下去。通过它的变化,既能抽象成直线、射线,又能把三线有机结合。其实,“无限长下去”——这种想象力学生在认识金箍棒时已经具备了,这也为他们体悟“无限延长”搭建了平台。
在具体的操作中是先把平放的金箍棒看作是一条线段,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带着孩子们回顾了线段的特点,然后金箍棒的一端不断的往外延长、延伸,让学生不断的想象去感受“无限”,从而体会射线的特点。又通过把金箍棒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依旧让学生去想象,再次感受“无限”,从而得到一条直线,并体会直线的特征。通过金箍棒的变化来突出三种线的联系,并在联系中感悟三种线的特点。
三、合理调整教材,层次安排清晰可见
在设计的时候笔者试图用三个活动来把所有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
第一板块用金箍棒这个活动,把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联系在一起,由线段的变化来建立直线、射线的表象,通过三线的比较和联系来凸显他们的特征。
第二板块则是对教材进行了调整,跳过通过一点来画直线,先让孩子尝试经过两点画直线,通过画的过程让学生感悟 “两点确定一直线”,紧接着带着学生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从而建立起 “距离”的概念,一气呵成。
然后通过一点画无数条直线迁移到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射线,从而引到第三板块的角的教学。角的教学在第一学段中已经接触过,因此,在这里这部分的重点是如何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孩子加深对角的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带着孩子们一起回顾了角的相关旧知:如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类型以及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等等,在回顾中进行提升,从而发现角的各部分名称,与角的大小相关的知识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并让孩子尝试说一说,让孩子不仅仅是初步感受,更是从理论层面上来理解了,从而建立了新的有关角的知识系统。
问题一:首次渗透“无限”,如何建立?
以往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都是在有限,可度量的,能看到的范围内进行学习,而直线、射线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无限延长的空间想象之上,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数学思想,没有以往的学习经验的支撑,没有形象材料的依托,學生很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
问题二:形象——抽象,什么作为依托?
直线,射线都太过抽象,是纯数学概念,学生对此无生活经验,应用型不强,因此学生较难形成表象,那从形象到抽象,我们要拿什么作为依托呢?
问题三:“距离”的概念,如何在活动中体悟?
我们发现“两点确定一直线”的生活应用,以及距离的概念的揭示,在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学生无法理解。
问题四:内容杂而乱,如何有机整合?
教过四年级内容的老师都知道,这部分内容太过杂乱。罗列一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1、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2、知道它们的特征。3、了解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4、体会“两点确定一直线”,以及应用。5、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并建立“距离”的概念。6、有关角的初步概念。7、如何表示角。
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埋怨来不及,教不完;即使完成了教学,也很仓促。那我们又改如何在解决呢?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望在教学中寻找到突破点,逐一解决。
一、借助想象,充分去感受“无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与线段不同的直线和射线的教学,从“有限长”到“无限长”是认识上的一次突破。因为生活中学生看见的直线是“有限的”,学生从小接触的都是把线段称作直的线,所以当他们抽象直线、射线时就需要打破原有的认知经验,借助形象,凭借想象和推理才能让学生体悟。只有这样,才能将“无限”的思想逐步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1、形象 想象,初步感受“无限”。
在建立射线的表象时,可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去想象,并且配上手的动作,一端不断的往外延长,突破屏幕,突破黑板,继续延伸,射得很远,看不到尽头,不断的想象,初步感受“无限”。
在建立直线的表象时,则先让学生根据射线的特点来猜测直线会是怎样的,然后配上手部的动作去展开想象,两头都射的很远,没有阻挡,没有尽头,再次感受“无限”。
紧接着就通过重播课件,唤起孩子们的想象,来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从而突出 “无限”与“有限”的区别,在对比中又一次的感悟“无限”。
2、刻画 想象,逐步理解“无限”。
当初步建立起直线和射线的表象以后,就让学生们讨论“直线能不能画”这个问题,学生在争论中去体会“无限”;紧接着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直线是无限长的,那我们怎么画下来呢?”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画,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整张纸都画满,有的学生却只画了一小段,这时候,老师就把这些进行对比,并且指出因为是无限长,所以在画的时候只要做到两点:(1)我们画出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2)没有端点,就可以表示无限延长。并进一步推理到如何画射线——射线只要画一个端点,另一边没有端点就代表无限延长。通过这样的描述、操作、刻画、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直线、射线的表象,更深的理解了“无限”。
3、生活举例 想象,进一步认识“无限”。
当直线、射线的表象建立出来以后,就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在学生的回答中结合着数学的概念来解释,进一步的巩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有意的提出“为什么在生活中找不到直线的例子”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直线是无限长的,所以在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例子,让孩子进一步的认识了“无限”的含义。到此并没有结束,想象依旧在继续着。
4、操作 想象,丰富“无限”体验。
让孩子先猜测通过一个点能画几条直线,在规定时间内让孩子去画,通过尝试发现能画好多。在此基础上,又带着孩子们去想象,从而得到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又一次的渗透了“无限”;接着迁移到从一点出发能画多少条射线,孩子们通过推理得到结论还是无数条。孩子们从数量、长度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刻画“无限”。
二、寻找形象的依托,让形象到抽象的过程顺利成章
教材上是以城市夜景为情境,灯光自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配以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试图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光线来感受射线的特征。但教材紧接着又出示了一段文字,我们又可以认为教材的目的是想通过线段与射线、直线的联系引入直线射线的概念。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这样的引入还是太抽象,一张张教学的图片和单一的线条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空洞的,并且图与文字也是割裂的。怎样解决呢?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熟悉的物体入手,找到一种生活中的载体,为他们认识抽象图形提供直观的支撑。既能将它抽象成直线和射线,又能通过它的变化来把线段、直线、射线联系起来。
由此就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金箍棒”。金箍棒有什么特点?它是神话中孙悟空的宝贝,特点就是要多长就多长,可以无限的长下去。通过它的变化,既能抽象成直线、射线,又能把三线有机结合。其实,“无限长下去”——这种想象力学生在认识金箍棒时已经具备了,这也为他们体悟“无限延长”搭建了平台。
在具体的操作中是先把平放的金箍棒看作是一条线段,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带着孩子们回顾了线段的特点,然后金箍棒的一端不断的往外延长、延伸,让学生不断的想象去感受“无限”,从而体会射线的特点。又通过把金箍棒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依旧让学生去想象,再次感受“无限”,从而得到一条直线,并体会直线的特征。通过金箍棒的变化来突出三种线的联系,并在联系中感悟三种线的特点。
三、合理调整教材,层次安排清晰可见
在设计的时候笔者试图用三个活动来把所有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
第一板块用金箍棒这个活动,把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联系在一起,由线段的变化来建立直线、射线的表象,通过三线的比较和联系来凸显他们的特征。
第二板块则是对教材进行了调整,跳过通过一点来画直线,先让孩子尝试经过两点画直线,通过画的过程让学生感悟 “两点确定一直线”,紧接着带着学生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从而建立起 “距离”的概念,一气呵成。
然后通过一点画无数条直线迁移到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射线,从而引到第三板块的角的教学。角的教学在第一学段中已经接触过,因此,在这里这部分的重点是如何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孩子加深对角的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带着孩子们一起回顾了角的相关旧知:如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类型以及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等等,在回顾中进行提升,从而发现角的各部分名称,与角的大小相关的知识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并让孩子尝试说一说,让孩子不仅仅是初步感受,更是从理论层面上来理解了,从而建立了新的有关角的知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