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表真情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能“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笔者积极尝试在这些要求下探索议论文写作训练新思路,强调写时事短评,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时事短评提出的背景
  1.语文课堂的局限性
  从当今的教育体制来看,语文作文乃至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本分析多了,练习评讲多了;社会关注少了,人生思考少了。时事短评的提出很好地体现了“关注度”的回归,关注社会,关注道德,关注人性,提升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短评中涉及的时事可以让学生极大地关注社会和现实,为社会上的丑陋现象而控诉,为现实中的善良美好而讴歌,逼近时事真相,捍卫公平正义,增加对现实的理解,培养个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从而“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2.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从教师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我们常常向学生强调作文要“联系社会,感悟生活”,却不能真正将“社会”请进“课堂”,不能借助社会的热点时事,洞察争辩的焦点所在。有时甚至随便挑个高考作文或模考作文题目让学生写,缺乏系统计划,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堵塞了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和教师评讲都是苦不堪言。
  3.习作问题的严重性
  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来看,最突出的是两大问题:一是学生议论文中所引论据材料老套陈旧,但凡写到议论文,所引论据素材撞车的太多,出现最多的如范仲淹、屈原、杜甫、司马迁、小悦悦等。二是学生议论文中以叙代议,缺少分析论证,多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套话假话的“三段论”,不能以理服人。针对这两个在高考评分上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时事短评的训练能极大地改善议论文的写作面貌。
  二、时事短评实施的做法
  1.精心选取典型素材
  教师精心选择时事案例,选取典型材料,好的材料要活色生香,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现实气息,反映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有较强的冲击力,容易引起人的关注和共鸣。当然,素材是否典型,关键看学生是否有话可说,有理可讲。较好的办法还有让学生自行推荐时事素材等。
  2.重点突出四种“眼光”
  (1)以适度眼光援引时事
  指导学生从事实材料出发,言必有据,不能想当然。学者胡适阐述治史方法时说:“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得体合度的探究和评析。
  (2)以发散眼光审视时事
  应关注“我”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能思接时事,关注媒体,国内外热点问题尽在思考中。应能缘题而发,延伸到对周围人和事的深切感悟,延伸到对社会各种现象、媒体热点的品评,通过对百态人生的深刻体味,对芜杂现象的扬善惩恶,对生活哲理的反复论证来彰显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3)用辩证眼光分析时事
  很多时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辩证思考。比如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最美”现象,当大家纷纷对“最美”之人、“最美”之事大肆称赞之时,我们其实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些人都不过是做了我们人人都能做的举手之劳,却获得“最美”的称号,我们在捧起他们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由此联系到社会在日益发展,而道德底线却被屡屡突破,进而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如此辩证分析,新颖独到。
  (4)以深刻眼光思考时事
  许多时事的背后,都包含丰富的内涵和根源,挖掘这些内涵和根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本质。比如当今年轻人热衷“过洋节”一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洋节”已经给中国本土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虽然我们需要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但文化的交融需要以充分了解为前提。由于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现在很多年轻人“过洋节”只是简单的纯物化消费的移植照搬,缺失西方节庆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的内涵,缺失了文化的美感。
  3.明确强化五个角度
  (1)列现象
  援引素材,抓住时事素材中的某个细节或某个侧面,简要概括,以此作为展开论述的切口。
  (2)析好处
  对正面素材中能展现真善美的方面进行分析,由此延伸到人性、社会公德等正面意义的倡导呼吁。
  (3)讲危害
  针对素材中出现的种种不当方面,分析原因,剖析危害,指出该现象产生的后果。
  (4)挖根源
  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延伸到事情发生的本源上,上升高度,体现深度。
  (5)明做法
  结合对之前素材的不同角度分析,明确对读者的启示以及人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做法。关注现实,指导生活。
  以上五个角度是对某个时事现象的全面分析,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结合若干点进行深入挖掘。
  当然,对时事的分析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理,掌握分寸,不可生硬说教、乱扣帽子。另外,就事论事的文章会显得比较单薄,可以在论述中进行类似联想,由此及彼,以增加文章的厚度,让文章充满灵气,充满变化。
  总之,语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时事短评的实践就可以培养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思考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批判现实、议论分析的说理能力。以上所述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文辞者,斐然之章采也。必本之前人,择其丽而则、典而古者,而从事焉,则华实并茂,无夸缛斗炫之态,乃可贵也。若徒以富丽为工,本无奇意,而饰以奇字;本非异物,而加以异名别号,味如嚼蜡,展诵未竟,但觉不堪。此乡里小儿之技,有识者不屑为也。
  ——〔清〕叶燮《原诗》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深层次、数字化的趋势,图书馆只有及时进行服务模式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新技术在当前图书馆的应用,并列举了当前新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应用新技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技术运用;图书馆服务;发展趋
诵读是语文课堂中重要的教學环节。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为反复诵读文章,就能更清晰地理解文意。出色的诵读能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能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入其境、体其味中陶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抓好诵读环节,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文本,深入品味文本内蕴。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论述语文学习中的诵读环节。他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
[摘 要:针对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在设计类专业课程中开展双创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将双创思想贯彻课程设计的整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学生课堂的反馈和完成项目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一、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
[摘 要:体育课程是我国中职教学体系的重要成分之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开展教学工作有益于促进学生体育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中职院校多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任务目标,导致体育教学长期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终身体育这一观念的渗透更是无从入手,针对这种现象,则需广大教师端正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加快改进措施的研究和落实,让体育锻炼真正成为伴随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逐渐推行与实施,很多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相关标准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新课改中,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还要将对学生评价的结果和学生的毕业以及升学都要所有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推進了课程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但就当前的情况而言,虽然有部分学校践行了新课改的想要要求和标准,但是所获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并不是很理想的效果。主要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见手段,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解能力开始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最关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都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关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理解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实施
[摘 要:2020年1月,中国正值农历鼠年的喜庆气氛下,一场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悄然爆发。首当其冲的中国,在最先发现疫情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包括了采取对于武汉的封城、湖北的及时管控、全国各省各市控制人员流动、对于返乡人员及时的监测、经济几近停滞、大学等机构单位全部改由线上办公学习等。在这种举国动员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国的抗疫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在中国人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承认,他绝不允许他所写的东西不经过修改就发表。他说:“我修改并变化,一直到感觉我在摧残它。”托尔斯泰把他对自己作品的修改说成近乎摧残,绝不是危言耸听。这种说法,恰恰可以看出他对修改的认真和慎重。他写的《战争与和平》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称为世界名著,苦心修改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大作家的创作是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在作文课上,有意识地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技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提示中的单元目标是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求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予的旨趣。  《赤壁赋》的作者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冤案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县城走来。余秋雨对此高度评价,认为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
[摘 要: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语文教育资源。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教学有效融合呢?一是以诵读古诗词为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二是以赏析古诗词为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三是以节气文化为主题,拓展学生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教学;策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是统编版六年级教材里的一篇古诗《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