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比较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lid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情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爱情观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向往爱情、歌颂爱情、创造爱情,使爱情成为文学、艺术、哲学探索的永恒的课题。
  关键词:爱情;中西对比;平等;自由
  作者简介:徐娜(1991.12-),女,汉,江苏省徐州市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一、中国社会的爱
  先秦时期,男女可以在一定自由的条件下,因两情相悦而结合。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大量的爱情诗篇,这些诗歌叙写了男女相识、相会、相爱以及在爱情中遭受阻挠的故事。这充分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人们追求爱情,歌颂爱情的浪漫天性。到了春秋时期,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代表孔子就发出了“男女之大防”的教诲,“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传统思想制约了人们的情感,使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受到重重阻碍,限制了中国两千年男女情感发展的历史。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倡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在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下,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行为,任何大胆外露的情感都受到封建礼治的压迫。这种影响力在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些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学人士,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为借口蔑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题材,他们认为论诗写作应该以国家和人民为主题,不应当以儿女之情为题材。发展到宋朝时期,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禁锢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压抑使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在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几乎扼杀了男女之间的自由爱情。
  《礼记》中记载,“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女子的一言一行都被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束缚着。爱情产生的—个根本前提是男女双方的平等,而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低微,无法与男性进行真正平等的交流,便很难产生爱情。所以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中,并没有给爱情留下位置,婚姻只能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而传统社会婚姻的目的则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广家族,繁子孙”。男女婚姻的结合是关系到男子家族的大事,不仅是为个人娶妻、更是为父母娶媳,为家族传宗接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总之,在中国封建社会,夫妻之间是礼多于情,义多于爱,生育重于性。
  二、西方社会的爱
  西方社会的爱情观要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追溯, 希腊人追求自由和快乐,崇尚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希腊人看来,爱情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存在,它是一种神奇又伟大的力量。所以希腊神话中最优美、最动人的内容就要算有关描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爱情神话。尤其是丘比特与普绪克公主的爱情故事。爱神丘比特,违背了母亲阿芙洛狄忒的旨意,爱上了凡间的少女普绪克。后来普绪克因为好奇心违背了对丘比特的诺言,使丘比特离开了他。普绪克为了挽回丘比特的爱,受尽了阿芙洛狄忒的磨难,最终感动了丘比特。于是丘比特将她救了出来,并请求朱庇特让他们结婚。这位世界的最高主宰者最后成全了他们的婚姻。在这个人与神的美好爱情故事中,人性并没有因神性而消亡,而是富有人性光芒的神经历着和人一样的情感。可以看出在古希腊文化中爱情至上、爱情平等的地位。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因此希腊文学中歌颂爱情、赞美情爱的写作风格也贯穿于罗马文学中。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就是以希腊的《荷马史诗》为范本进行文学创作的。虽然古罗马与古希腊人都崇尚爱情,但在罗马人那里爱情就是性爱的同义语,追求的是地道的感官享受和肉体快乐。这种以肉欲为爱情的思想反映了古罗马时期两性关系的混乱与放纵。正是由于社会两性关系的混乱,才导致了禁欲思想的产生。
  到了中世纪,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以基督教禁欲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基督教从禁欲主义出发,把灵魂和肉体分裂开来,认为灵魂是圣洁的,肉体是肮脏的,两性生活更被认为是不洁之事。基督教认为,婚姻的目的只是为上帝增殖基督教人口罢了,而任何超过这一目的的意念和行为都是罪过。直到骑士与贵妇人爱情的出现,才掀起了尊崇女性的新风尚,女性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十四世纪,一场以人文主义为主题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西方兴起。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们追求幸福,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开始觉醒。后来法国大革命,唤醒了女子的独立的意识,爱情又获得了神圣的权利,追求幸福、渴望自由恋爱的声音此起彼伏。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一批学者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对传统的性理论和学说进行了批判和分析,提出了新的性爱理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罗素。罗素说,性和饮食都是人的自然需要。道德家对待性应该像人们现在对待饮食的态度一样,这是罗素对于性的本质的基本认识。罗素还提出了试婚制。他认为,男女在婚前需要性和谐的测试期,免得婚后在这个问题上因为不和谐而导致离婚。尽管罗素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但经过多年后,他的这些主张成为了西方社会的现实。总之,西方的历史是在朝着人性的方向发展,女性的地位也在逐步地提高,爱情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西爱情观的对比
  縱观中西方爱情发展的历史,中西方的爱情观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1.对爱情的共同追求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情感,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人们都赞美爱情、渴望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虽然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对爱情的追求是相对隐晦的,但它并没有因为遭到攻击和扼杀就销声匿迹。中国也有不受礼教束缚的婚姻和爱情,而且在情爱的禁忌尚未降临的时代,中国人就已充分表现出追求爱情的浪漫天性。中国的书籍《诗经》有许多描写爱情的诗篇,鲜明地体现了爱情生活的丰富多彩。《国风·郑风·野草蔓草》中的男子,行走在春意盎然的田野上,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深深吸引,于是他大胆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情,并俘获了美人的芳心。《国风·邶风·静女》描写男女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男子与心上人相约在城墙的角落,等待时心情急躁、搔首徘徊,终于,爱人来了,还送给他彤管、茅荑作为定情信物。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多特别,而是这乃心上人所赠。男子坠入爱河的甜蜜和女子对爱情的美好向往都是当时社会追求爱情、赞美爱情的真实写照。   西方人认为爱情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在西方文学的视野里,爱情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罗斯丹和伊瑟》是中世纪的骑士叙事诗,其中特罗斯丹和伊瑟的爱情故事在西方国家广泛流传。特罗斯丹和伊瑟误饮了一种能让彼此相爱永生的药酒,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地相爱让伊瑟的丈夫马尔克国王知道了,虽然后来遭受了残忍的迫害但他们的爱情永远都磨灭不掉。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温柔乖巧的朱丽叶与英俊潇洒的罗密欧深爱彼此,尽管他们的家族之间有世仇,但为了能够在一起,他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大胆追求幸福、愿意为爱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正是西方文学作品对爱情的完美诠释。
  2.爱情在中西方所处的地位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深受儒家封建文化的影响,男女之爱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地位很低。《孟子·离娄上》云:“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儒家所宣扬的“礼教”在男女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在中国,个人的社会理想侧重于事业前途,男人们的大半生光阴往往都在为功成名就而奋斗,爱情仅仅起到为家族延续香火的作用,“老妻寄异县”是常事。
  在西方社会,爱情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们把爱情看作是个人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如果没有爱情,人生也就失去了幸福。爱德华八世与沃丽斯的爱情故事就是一段国王为了爱舍弃江山的倾国之恋。爱德华八世认识沃丽斯时,她已是中年妇女,结果两次婚。但爱德华还是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就算全世界都反对,也要与她在一起。爱德华说:“婚事不成,宁退其位。”爱德华八世主动逊位后, 以温莎公爵的身份与沃丽丝定居法国并结为夫妻,有情人终成眷属。国王失放弃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选择了他最珍视的爱情。
  3.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表达爱情的方式是内敛含蓄的,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常常用信物来暗示彼此,互相传递爱意。《国风·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诗句。热恋的男女以互赠彼此礼物的方式来定情,你以木桃传情,我以琼瑶回意,这种含蓄表达爱意的方式,与西方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是开放热情的,他们追求感情的无拘无束,对待爱情直率强烈。英国诗人彭斯在其著名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写道:“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涸竭。直到四海涸竭,亲爱的,直到太阳把岩石消融!”他炽热的感情,坦露的表白正是西方人在表达爱情时的生动体现。
  4.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
  中国人对待爱情比较理性化。因为中国是—个使命感和责任心很强的民族,人们在享受爱情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同时,更加注重应该为爱情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处理爱情问题时非常严谨,将它作为自己的婚姻大事来考虑,并与自己的命运、事业、前途联系起来。
  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对待爱情比较感性化。他们相信一见钟情,往往把感觉放在第—位,而较少考虑家庭、门第、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这些客观因素。当他们深陷浪漫爱情时,便不顾—切,愿意为所爱的人放弃—切。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中西方爱情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的爱情观有明显的不同。罗素曾在自传《婚姻与道德》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能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单纯但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生。”这里罗素无意间表达了—种西方的价值顺序。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造成了中西方迥异的爱情观,但关于“爱情”,人类都有着同样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无论热烈也好,内敛也罢,都是真情的流露。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中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中积极的成分,建构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男女平等的、恋爱自由的新型爱情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英]羅素:《婚姻与道德》[M].谢显宁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错误》是我国著名诗人郑愁予先生的经典作品。整首诗意蕴深厚,画面唯美,是不可多得的现代诗作典范,多次被海内外收入教材,广为流传。无论是从整首诗的语言、意象、意蕴层面还是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的刻画与诗歌意境的构建,都具有典型性。本文结合文本层次的相关理论对该诗歌进行了分析。《错误》仅有95个字,之所以被海内外广为流传,是因为它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诗歌风格,更吸纳了更多文化种类的风格风貌。因此,具
摘 要:对于审美观的概念,中西方就有许多的解释。何为美?在这篇论文里,作品《恨海》展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观,在这里不评论这样的审美观是否正确,只是简单地从《诗经》里的诗句总结作者这样的审美观的形成来自哪些方面,也简单说明作者吴趼人写作的这篇言情小说也存在着局限性。  关键词:《诗经》;《恨海》;审美观  作者简介:佘宗荧(1993.8-),女,傣族,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人,云南民族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
摘 要:土地神是民间最为广泛的信仰之一。土地神又称为社神。二者的区别在于:供养祭祀土地神的主体是庶民;社神是国家祭祀的,因此常用“社稷”代替国家。对土地神的信仰源于对土地自然的崇拜。因此,早期的土地神的形象是模糊的,原始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自然崇拜逐渐“人格化”其祭祀的对象、仪式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本文将结合文献资料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浅析先秦时期社神、土地神信仰的缘起、变化历程。  关键词:土地神
摘 要: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用一种或多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与所要表现的某一事物相比,使这一事物的形象和特征得到更加鲜明和生动的表现。《诗品》中的文学批评,广泛使用了比喻的方法。本文从《诗品》中的比喻现象出发,讨论南朝文学批评中的比喻现象及比喻传统。  关键词:钟嵘诗品;文学批评;比喻传统  作者简介:李再睿(1994-),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
摘 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以寄寓自身经历于主人公简爱的留守成长及爱情两大主线展开铺陈描述的一部女性反抗斗争胜利史,书中竭力塑造矛盾对立的双方,将深刻残忍的社会现实和圣洁无瑕的书中净地分别给予批驳和赞扬,书的结局最终以简爱得到幸福结尾,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的期望或者美好的向往。在书中也极力刻画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坎坷和坚强不息之路,堪称文章的妙笔和富有神韵及深意之处。而林黛玉是名著中广
摘 要:孔孟思想一代流传,千百年来文人对其研究留下颇多笔墨,两位大儒热忱救世、匡正天下,纵使经历驱逐迫害,栖栖遑遑,也诵弦歌不衰、正气浩然,其君子气节值得称颂。  关键词:论语;孟子;君子观;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杨正娇(1994-),女,山東日照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灿若星河,其中数量最多体裁最为丰富的要数唐诗,21世纪的今天,对外开放和文化多样化潮流不可逆转,将中国优秀唐诗传向世界并让世界领悟中国文化的魅力,是整个民族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每个翻译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层面出发,运用许渊冲中诗英译“三化”方法论,对唐诗中的意象转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诗英译;意象转换;翻译策略;许渊冲“三化”论  [中图分类号]: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