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一次学术报告后,按照惯例回答学生提问,学生提了3个问题,丁肇中都回答“不知道”,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大感意外,短暂的沉默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起来。丁教授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简短而平实的几句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很好地诠释了“在探索中—— 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者的体验正是新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罗镇姬老师在教学“眼睛和眼镜”这节课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有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探究物理知识。
【片段一】引入新课——眼睛的体验
(一组美丽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映入同学们的眼睛)
师:你们看到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是什么器官让你感到这景色的美?
生:眼睛。
师:请近视的同学摘下眼镜,再来观看图片,告诉其他同学还能看清图片吗?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探索“眼睛和眼镜”这一课题。
【赏析】用学生的体验引入新课,紧紧抓住物理学中实验的第一要素——观察。观察有很多方式,使用最多的是眼睛,片段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接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了与眼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体验欲望进入“眼睛和眼镜”的学习。
【片段二】眼球的结构——眼睛与肢体的体验
师:谁愿意上台跟老师刚才一样指出眼球结构的名称?
(师介绍视网膜的作用)
师:这个粉色的结构叫睫状体,它的收缩与放松可以改变晶状体的厚薄程度,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始终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
师:观察晶状体和角膜的外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像一个凸透镜。
师:不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焦距只有1~2 cm的凸透镜,所以眼前的物体一般都处于2倍焦距以外。那么根据前面所学的成像原理在视网膜上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像?
生: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它的成像原理与谁相似?
生:照相机。
师:(投影照相机模型)对比这两张图片,你能找到它们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吗?
生: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中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感光胶片。
师:照相机拍摄物体时,物体的像成在胶片上,在眼睛看物体时,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物体移动时,照相机通过调节像距,使像变得清晰。但当物体到晶状体的距离发生改变时,视网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化。那么,必须调节什么才能让像成在视网膜上使眼睛看清物体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眼睛的成像”。
……
【赏析】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结构,自己动手,发挥想象,体验眼球中每一部分的名称与功能,联想眼睛各部分结构与生活生产中那一部分紧密联系,加强STS的应用教学,为后面的应用做好铺垫。
【片段三】眼睛的成像——体验成像
师:在我们的桌面上有位置固定的水透镜和光屏,水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水透镜的厚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抽取水量的多少来调节,(教师演示)它用来模拟我们眼球中的哪个结构?
生:晶状体。
师:光屏用来代替谁?
生:视网膜。
师:发光体“F”就是眼前的物体。现在可以动手实验,看一看当物体到晶状体的距离发生变化时,晶状体厚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以使物体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把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当物体靠近时,凸透镜变得更厚一些,可以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当物体远离时,凸透镜变得更薄一些,也可以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
师:这个小组成功地发现了眼睛的成像原理(利用投影进行解说)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视网膜上可以得到清晰的像;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视网膜上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像。所以说眼睛不仅是一架照相机,而且是一架可变焦的照相机。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眼睛的成像是一个难点,如何使学生有这种体验,教师自制了一个水透镜,使学生得到了体验。该教具制作简单,就地取材,效果非常好。通过该教具让学生不能完成的体验得以完成。
【片段四】近视眼的成因——近视外在表现的体验
师:如果我们不好好爱护这架相机,视力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正如现在的我和在座的某些同学一样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近视。近视眼的外在表现是什么?请两位同学(一个近视、一个视力正常)配合老师做一个活动。
(学生朗读卡片上与目有关的成语,老师把卡片越拿越远,最终只有视力正常的学生继续在朗读,而近视的同学因看不清而被迫停止。)
师:在这个活动中,你们感觉到近视眼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生: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师:正常眼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厚度会怎样变化?
生:变厚。
师:看远处物体呢?
生:变薄。
师: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说明晶状体的厚度与正常眼睛比有什么不同。
生:更厚。
师(利用课件讲解):当晶状体太厚时,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的光将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到达视网膜上时已是模糊的一片光斑。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类型的透镜可以对这种视力问题进行矫正?为什么?
【赏析】通过朗读卡片的互动性活动体验近视的外在表现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分析眼睛观察远近物体晶状体的变换,说明近视眼晶状体的厚度与正常眼睛相比更厚。
【片段五】近视眼的矫正——近视矫正的体验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生(讨论后发言):凹透镜,因为凹透镜能够发散光,使光的会聚点变得更远一些。
师:老师现在就来验证这个小组的猜想。(调整水透镜,使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这是正常人的眼睛。要模拟近视眼,该注水还是抽水?
生:注水。
师:晶状体变厚,视网膜上的像变得怎样?
生:模糊。
师:取一块凹透镜,放于眼前,看到什么现象?
生:像变得更清晰了。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投影展示)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就可以。
【赏析】通过讨论后得出结论:近视的矫正需要佩戴凹透镜,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用实验说话,教师利用自制的教具,让学生亲自试验,体验成像规律,体验近视的矫正方法,而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近视如何去矫正。
【片段六】眼镜的度数——利用多媒体体验眼镜的度数
师:这有一只电子眼,它不幸患上了近视,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眼中的世界。(在电子眼前方插入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模糊画面)
师:如果这位患者来到你的眼镜店,你会为他推荐哪种类型的透镜来矫正视力?
生:凹透镜。
师:这是一块凹透镜,注意画面清晰程度的变化(透镜放置于电子眼前方)。有什么不同?
师:这两块凹透镜(两个近视眼镜)对视力的矫正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同是凹透镜,对近视的矫正效果却不同?借助印泥,我们一起来观看它们的横截面。有什么发现?
生:凹陷程度不同。
师:它们对光的偏折能力一样吗 ?
生:不一样。
师:凹陷程度不同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不同,所以眼镜有着度数之分。
师:谁愿意把近视眼镜借给电子眼戴一会儿?(问该生)多少度?(操作,提醒全班)注意观察视力的矫正效果。
师:老师这还有一副900度的近视眼镜,注意观察,矫正效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不同度数的眼镜对视力的矫正效果是不同的。
【赏析】本教学片段巧妙地借助我们常见的摄像头来比拟眼睛,通过对摄像头“戴”不同度数的眼镜,观察屏幕上的像是否清晰,这种体验是一种立体的体验,将逻辑思维演变为直观体验,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揭示眼镜度数高低的实质时,教师运用了非常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方法,将眼镜片折断,蘸上印泥盖在白纸上,让学生观察印痕的不同,发现凹陷程度不一样,使学生体验到凹陷程度不同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不同,所以眼镜有着度数之分,整个教学流程都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线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体验。
体验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学习物理不但要从实验中体验,还要从生活中体验,这种体验正好验证了李政道教授的观点:“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实现物理学上的革命。”(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email protected]
学习者的体验正是新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罗镇姬老师在教学“眼睛和眼镜”这节课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有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探究物理知识。
【片段一】引入新课——眼睛的体验
(一组美丽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映入同学们的眼睛)
师:你们看到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是什么器官让你感到这景色的美?
生:眼睛。
师:请近视的同学摘下眼镜,再来观看图片,告诉其他同学还能看清图片吗?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探索“眼睛和眼镜”这一课题。
【赏析】用学生的体验引入新课,紧紧抓住物理学中实验的第一要素——观察。观察有很多方式,使用最多的是眼睛,片段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接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了与眼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体验欲望进入“眼睛和眼镜”的学习。
【片段二】眼球的结构——眼睛与肢体的体验
师:谁愿意上台跟老师刚才一样指出眼球结构的名称?
(师介绍视网膜的作用)
师:这个粉色的结构叫睫状体,它的收缩与放松可以改变晶状体的厚薄程度,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始终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
师:观察晶状体和角膜的外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像一个凸透镜。
师:不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焦距只有1~2 cm的凸透镜,所以眼前的物体一般都处于2倍焦距以外。那么根据前面所学的成像原理在视网膜上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像?
生: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它的成像原理与谁相似?
生:照相机。
师:(投影照相机模型)对比这两张图片,你能找到它们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吗?
生: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中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感光胶片。
师:照相机拍摄物体时,物体的像成在胶片上,在眼睛看物体时,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物体移动时,照相机通过调节像距,使像变得清晰。但当物体到晶状体的距离发生改变时,视网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化。那么,必须调节什么才能让像成在视网膜上使眼睛看清物体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眼睛的成像”。
……
【赏析】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结构,自己动手,发挥想象,体验眼球中每一部分的名称与功能,联想眼睛各部分结构与生活生产中那一部分紧密联系,加强STS的应用教学,为后面的应用做好铺垫。
【片段三】眼睛的成像——体验成像
师:在我们的桌面上有位置固定的水透镜和光屏,水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水透镜的厚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抽取水量的多少来调节,(教师演示)它用来模拟我们眼球中的哪个结构?
生:晶状体。
师:光屏用来代替谁?
生:视网膜。
师:发光体“F”就是眼前的物体。现在可以动手实验,看一看当物体到晶状体的距离发生变化时,晶状体厚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以使物体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把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当物体靠近时,凸透镜变得更厚一些,可以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当物体远离时,凸透镜变得更薄一些,也可以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
师:这个小组成功地发现了眼睛的成像原理(利用投影进行解说)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视网膜上可以得到清晰的像;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视网膜上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像。所以说眼睛不仅是一架照相机,而且是一架可变焦的照相机。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眼睛的成像是一个难点,如何使学生有这种体验,教师自制了一个水透镜,使学生得到了体验。该教具制作简单,就地取材,效果非常好。通过该教具让学生不能完成的体验得以完成。
【片段四】近视眼的成因——近视外在表现的体验
师:如果我们不好好爱护这架相机,视力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正如现在的我和在座的某些同学一样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近视。近视眼的外在表现是什么?请两位同学(一个近视、一个视力正常)配合老师做一个活动。
(学生朗读卡片上与目有关的成语,老师把卡片越拿越远,最终只有视力正常的学生继续在朗读,而近视的同学因看不清而被迫停止。)
师:在这个活动中,你们感觉到近视眼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生: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师:正常眼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厚度会怎样变化?
生:变厚。
师:看远处物体呢?
生:变薄。
师: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说明晶状体的厚度与正常眼睛比有什么不同。
生:更厚。
师(利用课件讲解):当晶状体太厚时,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的光将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到达视网膜上时已是模糊的一片光斑。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类型的透镜可以对这种视力问题进行矫正?为什么?
【赏析】通过朗读卡片的互动性活动体验近视的外在表现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分析眼睛观察远近物体晶状体的变换,说明近视眼晶状体的厚度与正常眼睛相比更厚。
【片段五】近视眼的矫正——近视矫正的体验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生(讨论后发言):凹透镜,因为凹透镜能够发散光,使光的会聚点变得更远一些。
师:老师现在就来验证这个小组的猜想。(调整水透镜,使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这是正常人的眼睛。要模拟近视眼,该注水还是抽水?
生:注水。
师:晶状体变厚,视网膜上的像变得怎样?
生:模糊。
师:取一块凹透镜,放于眼前,看到什么现象?
生:像变得更清晰了。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投影展示)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就可以。
【赏析】通过讨论后得出结论:近视的矫正需要佩戴凹透镜,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用实验说话,教师利用自制的教具,让学生亲自试验,体验成像规律,体验近视的矫正方法,而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近视如何去矫正。
【片段六】眼镜的度数——利用多媒体体验眼镜的度数
师:这有一只电子眼,它不幸患上了近视,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眼中的世界。(在电子眼前方插入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模糊画面)
师:如果这位患者来到你的眼镜店,你会为他推荐哪种类型的透镜来矫正视力?
生:凹透镜。
师:这是一块凹透镜,注意画面清晰程度的变化(透镜放置于电子眼前方)。有什么不同?
师:这两块凹透镜(两个近视眼镜)对视力的矫正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同是凹透镜,对近视的矫正效果却不同?借助印泥,我们一起来观看它们的横截面。有什么发现?
生:凹陷程度不同。
师:它们对光的偏折能力一样吗 ?
生:不一样。
师:凹陷程度不同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不同,所以眼镜有着度数之分。
师:谁愿意把近视眼镜借给电子眼戴一会儿?(问该生)多少度?(操作,提醒全班)注意观察视力的矫正效果。
师:老师这还有一副900度的近视眼镜,注意观察,矫正效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不同度数的眼镜对视力的矫正效果是不同的。
【赏析】本教学片段巧妙地借助我们常见的摄像头来比拟眼睛,通过对摄像头“戴”不同度数的眼镜,观察屏幕上的像是否清晰,这种体验是一种立体的体验,将逻辑思维演变为直观体验,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揭示眼镜度数高低的实质时,教师运用了非常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方法,将眼镜片折断,蘸上印泥盖在白纸上,让学生观察印痕的不同,发现凹陷程度不一样,使学生体验到凹陷程度不同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不同,所以眼镜有着度数之分,整个教学流程都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线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体验。
体验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学习物理不但要从实验中体验,还要从生活中体验,这种体验正好验证了李政道教授的观点:“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实现物理学上的革命。”(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