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探究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一次学术报告后,按照惯例回答学生提问,学生提了3个问题,丁肇中都回答“不知道”,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大感意外,短暂的沉默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起来。丁教授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简短而平实的几句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很好地诠释了“在探索中—— 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者的体验正是新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罗镇姬老师在教学“眼睛和眼镜”这节课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有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探究物理知识。
  【片段一】引入新课——眼睛的体验
  (一组美丽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映入同学们的眼睛)
  师:你们看到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是什么器官让你感到这景色的美?
  生:眼睛。
  师:请近视的同学摘下眼镜,再来观看图片,告诉其他同学还能看清图片吗?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探索“眼睛和眼镜”这一课题。
  【赏析】用学生的体验引入新课,紧紧抓住物理学中实验的第一要素——观察。观察有很多方式,使用最多的是眼睛,片段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接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了与眼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体验欲望进入“眼睛和眼镜”的学习。
  【片段二】眼球的结构——眼睛与肢体的体验
  师:谁愿意上台跟老师刚才一样指出眼球结构的名称?
  (师介绍视网膜的作用)
  师:这个粉色的结构叫睫状体,它的收缩与放松可以改变晶状体的厚薄程度,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始终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
  师:观察晶状体和角膜的外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像一个凸透镜。
  师:不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焦距只有1~2 cm的凸透镜,所以眼前的物体一般都处于2倍焦距以外。那么根据前面所学的成像原理在视网膜上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像?
  生: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它的成像原理与谁相似?
  生:照相机。
  师:(投影照相机模型)对比这两张图片,你能找到它们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吗?
  生: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中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感光胶片。
  师:照相机拍摄物体时,物体的像成在胶片上,在眼睛看物体时,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物体移动时,照相机通过调节像距,使像变得清晰。但当物体到晶状体的距离发生改变时,视网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化。那么,必须调节什么才能让像成在视网膜上使眼睛看清物体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眼睛的成像”。
  ……
  【赏析】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结构,自己动手,发挥想象,体验眼球中每一部分的名称与功能,联想眼睛各部分结构与生活生产中那一部分紧密联系,加强STS的应用教学,为后面的应用做好铺垫。
  【片段三】眼睛的成像——体验成像
  师:在我们的桌面上有位置固定的水透镜和光屏,水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水透镜的厚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抽取水量的多少来调节,(教师演示)它用来模拟我们眼球中的哪个结构?
  生:晶状体。
  师:光屏用来代替谁?
  生:视网膜。
  师:发光体“F”就是眼前的物体。现在可以动手实验,看一看当物体到晶状体的距离发生变化时,晶状体厚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以使物体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把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当物体靠近时,凸透镜变得更厚一些,可以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当物体远离时,凸透镜变得更薄一些,也可以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
  师:这个小组成功地发现了眼睛的成像原理(利用投影进行解说)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视网膜上可以得到清晰的像;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视网膜上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像。所以说眼睛不仅是一架照相机,而且是一架可变焦的照相机。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眼睛的成像是一个难点,如何使学生有这种体验,教师自制了一个水透镜,使学生得到了体验。该教具制作简单,就地取材,效果非常好。通过该教具让学生不能完成的体验得以完成。
  【片段四】近视眼的成因——近视外在表现的体验
  师:如果我们不好好爱护这架相机,视力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正如现在的我和在座的某些同学一样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近视。近视眼的外在表现是什么?请两位同学(一个近视、一个视力正常)配合老师做一个活动。
  (学生朗读卡片上与目有关的成语,老师把卡片越拿越远,最终只有视力正常的学生继续在朗读,而近视的同学因看不清而被迫停止。)
  师:在这个活动中,你们感觉到近视眼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生: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师:正常眼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厚度会怎样变化?
  生:变厚。
  师:看远处物体呢?
  生:变薄。
  师: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说明晶状体的厚度与正常眼睛比有什么不同。
  生:更厚。
  师(利用课件讲解):当晶状体太厚时,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的光将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到达视网膜上时已是模糊的一片光斑。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类型的透镜可以对这种视力问题进行矫正?为什么?
  【赏析】通过朗读卡片的互动性活动体验近视的外在表现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分析眼睛观察远近物体晶状体的变换,说明近视眼晶状体的厚度与正常眼睛相比更厚。
  【片段五】近视眼的矫正——近视矫正的体验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生(讨论后发言):凹透镜,因为凹透镜能够发散光,使光的会聚点变得更远一些。
  师:老师现在就来验证这个小组的猜想。(调整水透镜,使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这是正常人的眼睛。要模拟近视眼,该注水还是抽水?
  生:注水。
  师:晶状体变厚,视网膜上的像变得怎样?
  生:模糊。
  师:取一块凹透镜,放于眼前,看到什么现象?
  生:像变得更清晰了。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投影展示)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就可以。
  【赏析】通过讨论后得出结论:近视的矫正需要佩戴凹透镜,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用实验说话,教师利用自制的教具,让学生亲自试验,体验成像规律,体验近视的矫正方法,而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近视如何去矫正。
  【片段六】眼镜的度数——利用多媒体体验眼镜的度数
  师:这有一只电子眼,它不幸患上了近视,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眼中的世界。(在电子眼前方插入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模糊画面)
  师:如果这位患者来到你的眼镜店,你会为他推荐哪种类型的透镜来矫正视力?
  生:凹透镜。
  师:这是一块凹透镜,注意画面清晰程度的变化(透镜放置于电子眼前方)。有什么不同?
  师:这两块凹透镜(两个近视眼镜)对视力的矫正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同是凹透镜,对近视的矫正效果却不同?借助印泥,我们一起来观看它们的横截面。有什么发现?
  生:凹陷程度不同。
  师:它们对光的偏折能力一样吗 ?
  生:不一样。
  师:凹陷程度不同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不同,所以眼镜有着度数之分。
  师:谁愿意把近视眼镜借给电子眼戴一会儿?(问该生)多少度?(操作,提醒全班)注意观察视力的矫正效果。
  师:老师这还有一副900度的近视眼镜,注意观察,矫正效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不同度数的眼镜对视力的矫正效果是不同的。
  【赏析】本教学片段巧妙地借助我们常见的摄像头来比拟眼睛,通过对摄像头“戴”不同度数的眼镜,观察屏幕上的像是否清晰,这种体验是一种立体的体验,将逻辑思维演变为直观体验,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揭示眼镜度数高低的实质时,教师运用了非常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方法,将眼镜片折断,蘸上印泥盖在白纸上,让学生观察印痕的不同,发现凹陷程度不一样,使学生体验到凹陷程度不同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不同,所以眼镜有着度数之分,整个教学流程都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线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体验。
  体验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学习物理不但要从实验中体验,还要从生活中体验,这种体验正好验证了李政道教授的观点:“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实现物理学上的革命。”(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讲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工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目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当前老师上课时最怕孩子说的不是“不知道”,而是“我知道”。在“我知道”的状态下,本该活跃的“探究性”课堂成了效率低下的走过场。也许孩子“知道”的更多是结果而缺少过程,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视甚至漠视孩子的“我知道”,避免把孩子已经知道的结果生
期刊
教学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七册练习5中的“读读背背”这组词语时,执教者改变了以往“读——议——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巧妙勾连,丰富成语以及名言的内涵,使它们变得立体可感,让学生从中感受学习语言的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片段一】畅谈偶像,感知形象巧铺垫  师:回忆“练习3”学过的读书名言,谁能背诵?  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生: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
期刊
一份好的数学综合试卷,就是一份浓缩的数学教材;一节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就是一次微型的数学综合复习。讲评试卷前,教师要知道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评,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放手让学生自己订正;讲评试卷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做到沟通联系、举一反三,编织知识“网络”,在以小见大中提高试卷讲评质量和效率。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总复
期刊
目前,试卷评讲课大家关注的并不多。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台上一题一题讲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记答案,表面看来,教师讲得认真,学生改得仔细,但效果却总是不太好。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呢?笔者前段时间执教了一节试卷讲评公开课。其中关于一处阅读短文部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一、体悟“靶心”  师:同学们,三名运动员进行射击比赛,分别打了六环、八环和十环,你更佩服谁?  生:打了十环的!他击中了靶心!虽然
期刊
试卷讲评课是教学中的一种课型,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共同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对错误进行纠正,对资源进行拓展,对技能进行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查找教与学过程中的不足,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前评析、课中讲评、课后反思。课前评析环节要做到备试卷、备学生、备讲评思路,课中讲评环节要加强针对性、系统性、拓展性和学生主体性,课后反思环节要进行教师和学生
期刊
【编者按】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和前提,是学生成人、成材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一套好的教材足以滋养一代甚至数代人的心灵。前段时间,家长热捧一套民国教材,引发对现行教材的质疑和责难。面对这一现象,教师们是怎样认识的,又该如何正确对待呢?本期聚焦这一话题,旨在希望引起各方重视,正确认识和使用现行教材,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时尚流行界有一种说法,服饰流行三十年一轮回。因此,在时尚界就有了复古风潮一
期刊
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优美,钟灵毓秀。坐落在泰山东麓的一所农村中学——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一中,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刮目相看。  2009年7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到省庄一中视察,她对该校的课堂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她说:“我觉得你们的‘精彩主持’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变得更自信。”并指示陪同视察的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省
期刊
《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近日,观看了名师本课的教学,执教者扣住文章描写的“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美”的回味:景色之美、语言之美……  【片段一】赏词品味“美”   师:课文中说: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抽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长出的意思。  师:那换成“长出”好不好呢? 
期刊
练习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主要途径。而要达到练习课的目标,就得让学生在练习课上产生足够的动力,激发他们练习的渴望,这样才能提高练习课的有效性。  下面以“质数和合数”练习课为例,谈谈如何激发练习渴望,提高练习效果。  [片段一]花开朵朵,绽放思考的蓓蕾  根据提示语猜出小朋友每天
期刊
策划人语……  练习课与新授课、复习课在教学中同等重要,练习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型。练习课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起巩固知识和运用的作用。练习课在整个教学时间中占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本刊策划专题,刊登相关文章,以帮助老师提高对练习课这种课型的理解与操作。    语文练习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