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
一、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
1、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学习“比高矮”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 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这时老师接着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有的垫高以后再比……然后,我让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比得不好的学生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比得不好的原因。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根据儿童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延伸和拓展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得,而且来之于课外。教师要很好地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设计学习方案,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如我教学《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导入设计时,课件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了解儿童现有的经验,老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3、重视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比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二、倡导和谐的小组合作及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三、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自主发现
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的过程。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鼓励学生去勇敢地面对认知矛盾、积极地去尝试数学问题、自主地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每次拿出一对进行实验。把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观察要装几次。然后又把装满水的圆柱体倒入圆锥体,圆錐体可以装满几次。学生通过几次的实验发现每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都一样。这样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自主建构,发现事物的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倡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规律,那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有效。
一、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
1、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学习“比高矮”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 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这时老师接着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有的垫高以后再比……然后,我让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比得不好的学生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比得不好的原因。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根据儿童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延伸和拓展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得,而且来之于课外。教师要很好地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设计学习方案,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如我教学《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导入设计时,课件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了解儿童现有的经验,老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3、重视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比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二、倡导和谐的小组合作及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三、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自主发现
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的过程。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鼓励学生去勇敢地面对认知矛盾、积极地去尝试数学问题、自主地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每次拿出一对进行实验。把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观察要装几次。然后又把装满水的圆柱体倒入圆锥体,圆錐体可以装满几次。学生通过几次的实验发现每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都一样。这样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自主建构,发现事物的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倡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规律,那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