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元月初,我国多个城市空气的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雾霾笼罩。本期“听课”选自第五届绿博会论坛,唐孝炎院士解释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方法。
我们把其他国家50年、100年出现的污染集中在20年里了
大部分的人现在所生活城市的空气质量都不能说好。污染的情况大家都有亲身体会,尤其是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还有其他城市可能都有类似的问题。在发展经济速度最快的地区,一般来讲空气问题可能就会越多一点,更突出一些。在平时,气象条件好的时候,不一定感觉得到,但是在气象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就都会感觉到了。天灰蒙蒙的,大家呼吸空气不畅,甚至会觉得有刺激性等。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发展的历史还是比较短的。我们国家在20年就实现了其他国家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进程,这就带来了更严重的污染。我们把其他国家50年、100年出现的污染集中在20年里了。
我们拿几个城市群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有京津渤海湾地区已经形成了连绵的大都市。这些大城市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大家感觉最常见的就是灰蒙蒙的一片,抬头看天空,很少能看见蓝色,这就是所谓的阴霾天气。阴霾是一个气象上的术语,实际上说明天空不是净空万里,不是能见度很高,充满了很多细小的颗粒物。在天空中的颗粒物有能力折射、反射或者是吸收太阳光,就造成了太阳光直接到达地面的量变少了,人就看不清楚了,能见度就大大降低了。
大气颗粒物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它的大小实际上就是10个微米大小的粒子。颗粒物把10微米以下的全部包括在里边,叫做可吸入颗粒物。所以它的大小是不等的,10个微米只是它的上限,它的下限现在我们能够测量到的是3个纳米。但是实际上比3个纳米小的粒子还有,只是我们目前的测量的手段还不能够测出来。
颗粒物的重量到底是多少才符合标准呢?就是150个微克立方米。每一个立方米的空气里它是150个微克的重量。超出了就是超过标准了,但是如果拿一年来看,年平均有干净的时候,也有污染的时候,所以平均值要求要严谨一点,平均值不超过100个微克立方米。这是国家的标准。
在我国,不符合这个国家标准的城市大概占到三分之二。每天晚上中央广播电台公布47个城市的API指数,API就是空气污染指数。某某市今天空气质量API指数102,超过100就是不合格了,102刚刚超过一点点,也是不合格了,电台会接着告诉你,今天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大部分城市,如果你去看它的超标指数的话,一般都是可吸入颗粒物。譬如对北京来讲,北京现在出现超标的天气的情况越来越多。北京超标天气的首要的污染物基本都是可吸入颗粒物,在冬天采暖期间,才有可能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实际上在可吸入颗粒物里,真正造成阴霾天气的是可吸入颗粒物里比较小的那部分,比较小的那部分是多少呢?我们又有一个术语叫PM2.5。
一次污染物不断排放,不断转化,最后积聚起来就变成了污染了
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颗粒物,原因就是有一部分是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交通、运输、燃烧、电厂、工业等,我们叫它一次污染物。它在大气里光化学和其他热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转变成了颗粒物,这种叫做二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在大城市空气污染里一般要占到30%左右。
我们国家的问题是一次污染物非常多。为什么感觉许多国家的天空真漂亮,真蓝,或者奥运期间北京的蓝天白云,甚至连太原都可以看到蓝天了,原因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污染,这些污染物即使产生了一些氧化剂,一下子也用掉了,没有可能继续生成二次污染物。但如果一次污染物一直在不断排放的情况下,它就不断转化,最后就积聚起来,积聚起来就超过了标准,这就变成了污染了。
我们现在只关注污染物API指数已经不够了,还有一个可吸入颗粒物里的细颗粒物的问题,还有就是臭氧问题。细颗粒物指标现在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开展监控,没有条件的城市暂时不开展,有PM2.5也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关于检测的指标跟标准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污染物是多种的,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控制。譬如说像挥发性有机物,过去没有定标准,但是现在还是应该对它进行考虑,进行控制。现在各个大城市已经在做这个事情,譬如加油站的油气要求回收,北京奥运的时候,把加油站都进行了改造,尤其是回收之后,的确从加油腔、加油库里面回收到了不少油,这不仅仅有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
除了一次污染物要控制,还要控制二次污染物,最好让它不要形成,但是也不能要求过急。现在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把类似北京奥运时的临时措施变成长期措施。尽量把这个短期计划变成长期计划,就能把环境搞好。
(摘编自腾讯网)
空气污染,看他国如何防治
首相骑自行车上班
当年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昼夜不停地燃烧煤炭,带来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使得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为此,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2009年的一天,首相卡梅伦骑自行车上班,而副首相克莱格则乘坐地铁。英国政府也重视将空气质量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英国本土所有监测点各污染物的数值和趋势,民众既可通过PC机浏览,也可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随时查询。
时时监测小颗粒
作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曾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中期,洛杉矶一带大气臭氧浓度很高,光化学烟雾(一种淡蓝色烟雾,由污染物质光解产生)问题突出,在1952年和1955年两次酿成短短数日内几百位老人死亡的惨剧。
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通过,同时臭氧污染严重的各州联合建立了“臭氧传输协会”,制定相关减排标准并督促实施,覆盖美国20多个州和加拿大东部各省。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美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网站通常通过六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绿色表示“良好”,黄色、橙色、红色、紫色依次加重,酱红色则表示“危险”。民众还可要求环保署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指定地域的空气质量。
政府发动“人民战争”
菲律宾每年有2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其首都马尼拉是亚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汽车尾气则是污染的罪魁祸首,空气污染80%源自于此。由于城市人口众多,管理混乱,官方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和人力对汽车尾气排放量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搞起了“人民战争”。号召广大手机一族的年轻人,通过手机短信,检举揭发那些排放超标的车辆。一旦被5人以上举报,交管部门将对其检测,并限期整改。当然,这种举报制度只能治标。菲律宾政府还斥资为马尼拉地区配置烧天然气的汽车,并制造天然气加气站。对于天然气汽车,政府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官司打出新立法
日本在工业化前期,曾经也饱受污染之苦,“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就有四个发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全球最大都市之一的东京,60年代也曾烟雾熏天,河流泛臭。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另一个手段是控制汽车。这还和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有关。1999年东京国道沿线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集体状告地方政府和七家柴油汽车企业,认为汽车尾气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经过专家认证,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实具有强烈致癌作用。为此,在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如今,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是使用天然气。这些努力使得整个东京天青云白,视野也很好。
(摘编自《北京晚报》2013年1月14日)
我们把其他国家50年、100年出现的污染集中在20年里了
大部分的人现在所生活城市的空气质量都不能说好。污染的情况大家都有亲身体会,尤其是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还有其他城市可能都有类似的问题。在发展经济速度最快的地区,一般来讲空气问题可能就会越多一点,更突出一些。在平时,气象条件好的时候,不一定感觉得到,但是在气象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就都会感觉到了。天灰蒙蒙的,大家呼吸空气不畅,甚至会觉得有刺激性等。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发展的历史还是比较短的。我们国家在20年就实现了其他国家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进程,这就带来了更严重的污染。我们把其他国家50年、100年出现的污染集中在20年里了。
我们拿几个城市群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有京津渤海湾地区已经形成了连绵的大都市。这些大城市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大家感觉最常见的就是灰蒙蒙的一片,抬头看天空,很少能看见蓝色,这就是所谓的阴霾天气。阴霾是一个气象上的术语,实际上说明天空不是净空万里,不是能见度很高,充满了很多细小的颗粒物。在天空中的颗粒物有能力折射、反射或者是吸收太阳光,就造成了太阳光直接到达地面的量变少了,人就看不清楚了,能见度就大大降低了。
大气颗粒物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它的大小实际上就是10个微米大小的粒子。颗粒物把10微米以下的全部包括在里边,叫做可吸入颗粒物。所以它的大小是不等的,10个微米只是它的上限,它的下限现在我们能够测量到的是3个纳米。但是实际上比3个纳米小的粒子还有,只是我们目前的测量的手段还不能够测出来。
颗粒物的重量到底是多少才符合标准呢?就是150个微克立方米。每一个立方米的空气里它是150个微克的重量。超出了就是超过标准了,但是如果拿一年来看,年平均有干净的时候,也有污染的时候,所以平均值要求要严谨一点,平均值不超过100个微克立方米。这是国家的标准。
在我国,不符合这个国家标准的城市大概占到三分之二。每天晚上中央广播电台公布47个城市的API指数,API就是空气污染指数。某某市今天空气质量API指数102,超过100就是不合格了,102刚刚超过一点点,也是不合格了,电台会接着告诉你,今天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大部分城市,如果你去看它的超标指数的话,一般都是可吸入颗粒物。譬如对北京来讲,北京现在出现超标的天气的情况越来越多。北京超标天气的首要的污染物基本都是可吸入颗粒物,在冬天采暖期间,才有可能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实际上在可吸入颗粒物里,真正造成阴霾天气的是可吸入颗粒物里比较小的那部分,比较小的那部分是多少呢?我们又有一个术语叫PM2.5。
一次污染物不断排放,不断转化,最后积聚起来就变成了污染了
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颗粒物,原因就是有一部分是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交通、运输、燃烧、电厂、工业等,我们叫它一次污染物。它在大气里光化学和其他热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转变成了颗粒物,这种叫做二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在大城市空气污染里一般要占到30%左右。
我们国家的问题是一次污染物非常多。为什么感觉许多国家的天空真漂亮,真蓝,或者奥运期间北京的蓝天白云,甚至连太原都可以看到蓝天了,原因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污染,这些污染物即使产生了一些氧化剂,一下子也用掉了,没有可能继续生成二次污染物。但如果一次污染物一直在不断排放的情况下,它就不断转化,最后就积聚起来,积聚起来就超过了标准,这就变成了污染了。
我们现在只关注污染物API指数已经不够了,还有一个可吸入颗粒物里的细颗粒物的问题,还有就是臭氧问题。细颗粒物指标现在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开展监控,没有条件的城市暂时不开展,有PM2.5也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关于检测的指标跟标准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污染物是多种的,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控制。譬如说像挥发性有机物,过去没有定标准,但是现在还是应该对它进行考虑,进行控制。现在各个大城市已经在做这个事情,譬如加油站的油气要求回收,北京奥运的时候,把加油站都进行了改造,尤其是回收之后,的确从加油腔、加油库里面回收到了不少油,这不仅仅有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
除了一次污染物要控制,还要控制二次污染物,最好让它不要形成,但是也不能要求过急。现在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把类似北京奥运时的临时措施变成长期措施。尽量把这个短期计划变成长期计划,就能把环境搞好。
(摘编自腾讯网)
空气污染,看他国如何防治
首相骑自行车上班
当年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昼夜不停地燃烧煤炭,带来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使得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为此,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2009年的一天,首相卡梅伦骑自行车上班,而副首相克莱格则乘坐地铁。英国政府也重视将空气质量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英国本土所有监测点各污染物的数值和趋势,民众既可通过PC机浏览,也可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随时查询。
时时监测小颗粒
作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曾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中期,洛杉矶一带大气臭氧浓度很高,光化学烟雾(一种淡蓝色烟雾,由污染物质光解产生)问题突出,在1952年和1955年两次酿成短短数日内几百位老人死亡的惨剧。
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通过,同时臭氧污染严重的各州联合建立了“臭氧传输协会”,制定相关减排标准并督促实施,覆盖美国20多个州和加拿大东部各省。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美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网站通常通过六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绿色表示“良好”,黄色、橙色、红色、紫色依次加重,酱红色则表示“危险”。民众还可要求环保署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指定地域的空气质量。
政府发动“人民战争”
菲律宾每年有2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其首都马尼拉是亚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汽车尾气则是污染的罪魁祸首,空气污染80%源自于此。由于城市人口众多,管理混乱,官方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和人力对汽车尾气排放量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搞起了“人民战争”。号召广大手机一族的年轻人,通过手机短信,检举揭发那些排放超标的车辆。一旦被5人以上举报,交管部门将对其检测,并限期整改。当然,这种举报制度只能治标。菲律宾政府还斥资为马尼拉地区配置烧天然气的汽车,并制造天然气加气站。对于天然气汽车,政府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官司打出新立法
日本在工业化前期,曾经也饱受污染之苦,“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就有四个发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全球最大都市之一的东京,60年代也曾烟雾熏天,河流泛臭。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另一个手段是控制汽车。这还和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有关。1999年东京国道沿线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集体状告地方政府和七家柴油汽车企业,认为汽车尾气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经过专家认证,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实具有强烈致癌作用。为此,在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如今,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是使用天然气。这些努力使得整个东京天青云白,视野也很好。
(摘编自《北京晚报》2013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