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我,让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就始终牢牢抓住语文教学注重朗读的这一主线不放松,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多样化;资源利用;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是:“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⑤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而,朗读是整个小学阶段小语课堂教学的重点。朗读的质量直接制约着我们语文教学的效果。高质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文本内涵,真正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少走弯路,顺着自己的思路学习,注重讲和问。这样,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毫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走入农村的小语课堂,你会听到五花八门的朗读。就算是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教师完美的设计和表现往往会被学生不和谐的朗读大打折扣而留下遗憾。农村小语课堂的朗读现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无法改变农村教学资源状况,却可以从自身做起。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方式多样化,朗读目标具体化
有效地利用各种朗读方式,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度,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升华文章的主题。除此以外,比赛读,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教师示范读,熏陶感染;自由选读,加深理解;生生互读,交流体会;展示表演读,品味积累;比赛读,激发兴趣。《荷叶圆圆》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语句优美、轻快活泼的,很适合朗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从层次上,让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读;从形式上,为了让学生喜欢读,读出趣味,先安排了个别朗读、同桌互读、小组读、表演式朗读、全班齐读、师生交替读等,我作了指导和示范。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确朗读的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具体目标的朗读才能让我们的朗读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三》,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篇课文的内容都是以对子的形式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的朗读方式很多:师示范读(让学生认真听,特别是读到自己不会读的字的时候可以小声的跟着读)、生自由读(要求:字音准确,不会读的字相互问问)、师生交叉读(要求:字音正确、吐字清晰)、分小组拍手读(要求:字音准确、流利)等等。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孩子都会读并且能够读得很流利,整堂课,孩子们的学习情绪很高,下课了也还在回味。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具体的朗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二、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提升朗读质量
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改进朗读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朗读表达及传递的效果。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每天听录音、跟着视频一起读,可以让孩子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我们每所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对于一些难以朗读的长课文或长句子,我们均可以利用播放音频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跟着多次朗读,多次跟读之后,相信孩子们的朗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普通话水平不很标准的老师,音频和视频资源的利用无疑是提供了很大帮助。
三、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引领学生朗读
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那艺术感染力极强的语言,使人心旷神怡,就像欣赏一首名曲,旋律不绝于耳。那优美的语言,时如涓涓清流,叩醒头脑;时如霏霏细雨,诱人善良。学生会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模仿的语言环境中去。在学生朗读入不了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将孩子们带入文本最深处,触动孩子的情感。如教学《春雨的色彩》,这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教学中,老师也可以作为小动物们的一员参与其中,跟孩子们一起讨论春雨的色彩。这时候,老师可以利用自己优秀的朗读底蕴将孩子们置身于这群小动物们的中间。在学生读小燕子的话读不到位时,我在进行范读后出示小燕子的图片,说:“小燕子整天飞来飞去。它看到草地绿了,多高兴啊!它就肯定地说春雨是绿色的,你能把自己想象成燕子来读读这段吗?”这样,在范读和引导下,让学生用肯定的语气把自己当成小燕子来读,学生就能感同身受,把小燕子的话读懂、读好。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总之,我认为每一个作品都有其朗读的价值。朗读得是否动人,关键在于对作品朗读指导是否处理得当。在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朗读;多样化;资源利用;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是:“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⑤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而,朗读是整个小学阶段小语课堂教学的重点。朗读的质量直接制约着我们语文教学的效果。高质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文本内涵,真正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少走弯路,顺着自己的思路学习,注重讲和问。这样,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毫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走入农村的小语课堂,你会听到五花八门的朗读。就算是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教师完美的设计和表现往往会被学生不和谐的朗读大打折扣而留下遗憾。农村小语课堂的朗读现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无法改变农村教学资源状况,却可以从自身做起。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方式多样化,朗读目标具体化
有效地利用各种朗读方式,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度,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升华文章的主题。除此以外,比赛读,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教师示范读,熏陶感染;自由选读,加深理解;生生互读,交流体会;展示表演读,品味积累;比赛读,激发兴趣。《荷叶圆圆》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语句优美、轻快活泼的,很适合朗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从层次上,让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读;从形式上,为了让学生喜欢读,读出趣味,先安排了个别朗读、同桌互读、小组读、表演式朗读、全班齐读、师生交替读等,我作了指导和示范。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确朗读的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具体目标的朗读才能让我们的朗读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三》,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篇课文的内容都是以对子的形式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的朗读方式很多:师示范读(让学生认真听,特别是读到自己不会读的字的时候可以小声的跟着读)、生自由读(要求:字音准确,不会读的字相互问问)、师生交叉读(要求:字音正确、吐字清晰)、分小组拍手读(要求:字音准确、流利)等等。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孩子都会读并且能够读得很流利,整堂课,孩子们的学习情绪很高,下课了也还在回味。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具体的朗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二、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提升朗读质量
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改进朗读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朗读表达及传递的效果。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每天听录音、跟着视频一起读,可以让孩子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我们每所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对于一些难以朗读的长课文或长句子,我们均可以利用播放音频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跟着多次朗读,多次跟读之后,相信孩子们的朗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普通话水平不很标准的老师,音频和视频资源的利用无疑是提供了很大帮助。
三、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引领学生朗读
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那艺术感染力极强的语言,使人心旷神怡,就像欣赏一首名曲,旋律不绝于耳。那优美的语言,时如涓涓清流,叩醒头脑;时如霏霏细雨,诱人善良。学生会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模仿的语言环境中去。在学生朗读入不了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将孩子们带入文本最深处,触动孩子的情感。如教学《春雨的色彩》,这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教学中,老师也可以作为小动物们的一员参与其中,跟孩子们一起讨论春雨的色彩。这时候,老师可以利用自己优秀的朗读底蕴将孩子们置身于这群小动物们的中间。在学生读小燕子的话读不到位时,我在进行范读后出示小燕子的图片,说:“小燕子整天飞来飞去。它看到草地绿了,多高兴啊!它就肯定地说春雨是绿色的,你能把自己想象成燕子来读读这段吗?”这样,在范读和引导下,让学生用肯定的语气把自己当成小燕子来读,学生就能感同身受,把小燕子的话读懂、读好。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总之,我认为每一个作品都有其朗读的价值。朗读得是否动人,关键在于对作品朗读指导是否处理得当。在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