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还可以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所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传统文化;教学融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展现出了它极为强大的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能做到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大多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很少涉及数学学科。文章主要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素养培养,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需求,还可以使学生以更加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去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两方面的提升,满足当今时代对小学生的全新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数学的起源也相对较早,其中更是存在着很多有趣味的数学题目,以及丰富的数学思想,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无上智慧。
例如,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习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后呈现了这样一道题目。
《孙子算经》中的原题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读一读,你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这道民间传统趣题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 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素材
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并将其有机融合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感悟数学思想的过程中了解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部分的练习中呈现了明朝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的“以碗知僧”这道题目: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着,都来寺内几多僧。这道题目由于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 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理解与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更是感性多于理性,其对每个学科内容的学习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情感和喜好。而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理论性知识相对较多,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一些数学定义或数学规律时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充分融入一些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传统文化教学元素,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3. 渗透数学史相关知识,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史内容对于学生的知识累积和素质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如果能将数学史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将数学史与数学学科教学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同时,在将数学史与数学学科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实际教学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使数学学科的价值得以凸显。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册在“小数的意义”内容后的“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刘徽在公元263年撰写的《九章算术注》中的一段内容:“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大意为:个位以下退一位为十分之一,退两位为百分之一。退得越多,分得越细。这里的“微数”即有“小数”的意思。对小数相关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同时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力度,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并将其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制定较为合适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较为有利的教学策略。这是一项繁杂的教学任务,只有一直坚持下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华. 源头有活水 老树著春花: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体会[J].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9(3).
[2]杨会凤. 挖掘传统文化,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J]. 新课程(上),2017(5).
关键词:小学数学;传统文化;教学融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展现出了它极为强大的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能做到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大多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很少涉及数学学科。文章主要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素养培养,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需求,还可以使学生以更加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去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两方面的提升,满足当今时代对小学生的全新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数学的起源也相对较早,其中更是存在着很多有趣味的数学题目,以及丰富的数学思想,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无上智慧。
例如,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习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后呈现了这样一道题目。
《孙子算经》中的原题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读一读,你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这道民间传统趣题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 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素材
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并将其有机融合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感悟数学思想的过程中了解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部分的练习中呈现了明朝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的“以碗知僧”这道题目: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着,都来寺内几多僧。这道题目由于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 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理解与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更是感性多于理性,其对每个学科内容的学习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情感和喜好。而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理论性知识相对较多,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一些数学定义或数学规律时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充分融入一些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传统文化教学元素,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3. 渗透数学史相关知识,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史内容对于学生的知识累积和素质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如果能将数学史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将数学史与数学学科教学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同时,在将数学史与数学学科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实际教学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使数学学科的价值得以凸显。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册在“小数的意义”内容后的“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刘徽在公元263年撰写的《九章算术注》中的一段内容:“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大意为:个位以下退一位为十分之一,退两位为百分之一。退得越多,分得越细。这里的“微数”即有“小数”的意思。对小数相关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同时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力度,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并将其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制定较为合适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较为有利的教学策略。这是一项繁杂的教学任务,只有一直坚持下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华. 源头有活水 老树著春花: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体会[J].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9(3).
[2]杨会凤. 挖掘传统文化,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J]. 新课程(上),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