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专业的职业素养,是指以旅游业为基础,根据职业道德体系的标准,对旅游组织人员的道德指标进行评价。旅游组织人员的职业素养越高,为游客所带来的服务就越好、越专业,自然游客对旅游组织人员的服务也就更加满意。而游客对旅行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由此来看,旅游组织人员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而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必须要从学校抓起。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德育
引言
课程思政是指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连大学旅游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求全体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高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信息化时代下的旅游消费市场,逐渐呈现“需求品质化、消费大众化、发展全域化和竞争国际化”特征,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量变向质变转移,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从技能熟练型转变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纵观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现状,旅游现象涉及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跨学科领域,其人才培养以复合型人才为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方向多围绕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传统方向,缺乏对新业态、新技术、新理念的融合化思考;第二,人才培养的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基于“知识+技能”教学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融合化设计。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生如何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塑造更符合当下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则更要通过实践教学基于工具理性、人格理性、价值理性等维度,深化传统课堂教学与多样化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实践中却存在多重问题: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课时安排不足、实践过程管理松散、实践基地建设落后、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力等。在培养模式和路径探索中,如何利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念,以行业问题为导向对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
2.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思考与实践要点
2.1.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从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特点以及人才需求角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之中,形成“知识传递”和“思政教育”双轮驱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核心价值观浸润和专业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让学生从专业成才达到精神成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2.2.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要进行周密、细致地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应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融会贯通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做加法,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遵循专业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因材施教,恰当嵌入思政元素,避免牵强附会,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遵循“盐溶于水”的原则,把思政元素的“盐”,溶入专业教育的“水”,以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使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水乳交融。(2)画龙点睛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准时机,见缝插针,见机行事,适时精准导入思政元素,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声有色,让干涩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让寂寞的课堂变得有说有笑,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水到渠成、油然而生。(3)以身作则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对学生成长耐心指导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人格魅力能够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礼、有爱的过程。
2.3.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讨论、善于展示、勇于实践。课内,通过讲(教师课堂讲授)、演(学生课堂展示)、论(课堂研讨辩论),让思政元素内化于心。课外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创活动,通过创(创新创业实践)、做(义务志愿服务),让思政元素外化于行。坚持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用协同等实践育人形式,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和空间。2.4.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深入合作
进行社会实践,就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感受自己所学习专业的魅力,提前适应和熟悉自己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和环境,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同时也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学校可以组织社会优秀从业工作者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向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工作经历,并向学生提供经验,相信会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获。优秀从业者的工作经历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依赖性,也可以体会到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对当下的学业安排和未来的就业规划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学生接触优秀的行业从业人员之后,会更加积极地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所学专业具有非常美好的前景,才能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明确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未来就业进行规划。
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反馈激励机制、组织支撑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都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与艺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强文化自信、坚守社会责任、坚实综合素养,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光辉、精神光彩、智慧光芒引领学生茁壮成长,使学生成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优秀践行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窦群.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支撑与典型案例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4):39-43.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32-34.
作者简介:
左斌华(1977.10.02),男,汉族,江西鹰潭人,讲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研究。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德育
引言
课程思政是指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连大学旅游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求全体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高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信息化时代下的旅游消费市场,逐渐呈现“需求品质化、消费大众化、发展全域化和竞争国际化”特征,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量变向质变转移,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从技能熟练型转变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纵观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现状,旅游现象涉及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跨学科领域,其人才培养以复合型人才为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方向多围绕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传统方向,缺乏对新业态、新技术、新理念的融合化思考;第二,人才培养的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基于“知识+技能”教学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融合化设计。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生如何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塑造更符合当下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则更要通过实践教学基于工具理性、人格理性、价值理性等维度,深化传统课堂教学与多样化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实践中却存在多重问题: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课时安排不足、实践过程管理松散、实践基地建设落后、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力等。在培养模式和路径探索中,如何利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念,以行业问题为导向对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
2.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思考与实践要点
2.1.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从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特点以及人才需求角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之中,形成“知识传递”和“思政教育”双轮驱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核心价值观浸润和专业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让学生从专业成才达到精神成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2.2.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要进行周密、细致地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应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融会贯通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做加法,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遵循专业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因材施教,恰当嵌入思政元素,避免牵强附会,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遵循“盐溶于水”的原则,把思政元素的“盐”,溶入专业教育的“水”,以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使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水乳交融。(2)画龙点睛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准时机,见缝插针,见机行事,适时精准导入思政元素,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声有色,让干涩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让寂寞的课堂变得有说有笑,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水到渠成、油然而生。(3)以身作则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对学生成长耐心指导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人格魅力能够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礼、有爱的过程。
2.3.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讨论、善于展示、勇于实践。课内,通过讲(教师课堂讲授)、演(学生课堂展示)、论(课堂研讨辩论),让思政元素内化于心。课外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创活动,通过创(创新创业实践)、做(义务志愿服务),让思政元素外化于行。坚持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用协同等实践育人形式,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和空间。2.4.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深入合作
进行社会实践,就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感受自己所学习专业的魅力,提前适应和熟悉自己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和环境,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同时也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学校可以组织社会优秀从业工作者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向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工作经历,并向学生提供经验,相信会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获。优秀从业者的工作经历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依赖性,也可以体会到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对当下的学业安排和未来的就业规划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学生接触优秀的行业从业人员之后,会更加积极地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所学专业具有非常美好的前景,才能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明确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未来就业进行规划。
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反馈激励机制、组织支撑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都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与艺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强文化自信、坚守社会责任、坚实综合素养,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光辉、精神光彩、智慧光芒引领学生茁壮成长,使学生成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优秀践行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窦群.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支撑与典型案例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4):39-43.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32-34.
作者简介:
左斌华(1977.10.02),男,汉族,江西鹰潭人,讲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