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焦虑心理的调查研究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江苏省盐城中学497名高中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新课程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在状态焦虑方面,有25%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有12%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在特质焦虑方面,有30%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有14%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在状态和特质焦虑两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 问题提出
  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揭示出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建立一套有层次的、网络化的预防与疏导体系;保证学生都能正确地看待高中新课改、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高中新课改、卓有成效地推进高中新课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抽取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年级学生497人,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为92.50%。收回有效男生问卷299份,有效女生问卷161份。
  2.2 材料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Formy),由Charles D.Spielberger等人于1970年编制,1988年译成中文。STAI由指导语和二个分量表组成。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TAI,Form y-1,以下简称S-AI)。其中半数为描述负性情绪的条目,半数为正性情绪条目。主要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可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第21-40题为特质焦虑量表(STAI,Form y-Ⅱ,简称T-AI), 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1]。
  3 结果与分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高中生焦虑心理分析
  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两个维度的正常者、轻度焦虑、重度焦虑的百分比见表1。
  注:括号内为百分数,以下同
  表1表明: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中有将近25%的人存在轻度焦虑,有将近12%的人存在重度焦虑,用χ2检验后发现(χ2=189.14,df=2,p<0.01),说明分类差异显著。有将 近21%的人经常存在轻度焦虑,在将近14%的人经常存在重度焦虑,用χ2检验后(χ2=118.97 df=2,,p<0.01),发现差异显著。
  表2表明:处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他们的状态—特质焦虑都高于全国常模,与全国常模相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一结果不难解释,因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他们面临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情景,他们对于以后的高考究竟如何进行还不清楚,心中仍然有不少的困惑,反映在焦虑的水平要高与全国常模。
  4 讨论
  4.1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在状态焦虑方面,有25%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有12%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在特质焦虑方面,有30%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有14%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原因可能是由于对新课程的认识不足、不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新的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旧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扬弃。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从狭隘封闭走向国际理解[2]。这些转变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他们不得不接受一系列新的观念。比如:加强实验动手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同伴合作的能力。但是这些新的理念与他们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所一直形成的被动学习是正好相反的,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以前所习惯的学习方法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两种理念的相互碰撞,必然会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一些畏难、知难的心理,表现为焦虑水平高于全国常模。
  在影响学生焦虑心理的因素中,学生对新课程的认知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焦虑的水平,同时也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的进行下去。从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学生在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否认可、是否支持、是否适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焦虑水平。对新课程持有支持态度、认可新课程评价方式的学生的焦虑状态的得分显著的要低于不认可、不支持、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生。阿诺德的情绪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对刺激的不同的估量与评价,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学生对新课程的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及焦虑水平。
  4.2 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焦虑心理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男女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的研究来看,男女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高中学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属未完全成熟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生的“暴风雨时期”、“危险期”。在这段时间,学生主要的精力是忙于学习,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认识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由于沉重的学习压力的存在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外面精彩的世界,从这一角度上讲,因为所处的环境、压力与人际关系、奋斗的目标相同共同产生了相同的压力源,表现为男女生在焦虑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研究还表明了:在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态度上女生的焦虑程度要显著的高于男生,相反男生对于新课程的支持比例要显著的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女生的个性有关系,一般来说女生在面临改革是喜欢持中立的态度,她们对改革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相对而言男生在面临改革时,态度比较坚决,倾向于选择支持或者反对的态度。这样的研究结果是有一定意义的,以后的决策性的事件中,应该加以考虑。
  4.3学生个人方面
  提高学生对新课程、新教材的认知。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学生对新课程的评价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焦虑症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同学对于新课程改革,仍就存在“考试决定一切”的认知观,59%的学生觉得所在学校改革的成效是基本成功,26%的学生觉得本次改革是流于形式。只有30%的学生认为本次改革给他们带来的是利大于弊。学生认为在新的课程下,学习必修课的时间有所减少,这样不利于他们的考试成绩,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指导性的学习。
  首先,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明白新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白新课程是比较适合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样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忧虑心理。
  其次,改变现有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不断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3]。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的指导意义有:完善学习目标。在过去的应试教育高考制度下的学生,存在的教学的理念就是教师教,学生学,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课本,考好试,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所以学生被誉为是“学习的机器”。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学习课本知识,考试的机器,而是应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习的一种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重视教学中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被动,学习方式单一,大多依靠题海战术,以分数论英雄,他们有的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我们要教育他们现在的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以后的环境,光靠分数来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以后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变先前的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经常采用划线、做笔记、写提要等学习策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师生互动,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给他们自己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潜力。尽量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的存在使得学生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并把这种学习习惯能够带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皮亚杰指出的那样:“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现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4] ,因此当学生心中形成一定的求知欲望时,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感会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渴望。
  参考文献:
  [1]徐巧英.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学会反思.广西教育,2002,1:5-6
  [2]陈 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 教育评论.2003. 第6期.27-28
  [3]陈奇,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7-105
  [4]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26
其他文献
摘 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数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深入进行下去,我们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更新数学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策略 教学质量    数学
目的:联合采用RNA干扰与Cre-Loxp系统构建GR表达条件性降低的细胞模型,为在细胞水平研究GR与肾阳虚证的关系和进行药物筛选建立平台,为建立GR条件性降低的基因工程小鼠奠定基础,并观察温肾壮阳中药淫羊藿的单体成分淫羊藿苷对GR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联合应用Cre-LoxP系统及RNA干扰法建立针对目的基因GR的重组质粒,对构建的重组质粒采用PCR及测序的方法进行鉴定,将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及C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更注重数学品质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这较以题海战为主、靠成绩说话的应试教育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新的台阶上,数学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走出题海误区。”   一、更新教育观念  纵观数学教学的现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综合表现。体育知识、技能是通过课堂的传授来完成的,是通过学生的耳(听)、眼(看)、想(思考)、练(模仿)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本人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体育 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
摘 要:传统的考核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以证书考核代替学分考核的考试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研究型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关键词:高校课程考试 考试方式 学分制考核 证书考核    一、高校课程考试的意义  课程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与评价
初中思品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精髓就在于它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下面就来谈谈初中思品课的活动教学的精髓和特性及教学模式。  一、初中思品课活动是教学的精髓  活动教学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够英语作业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置并批改作业是检验学生英语知识和能力的一个必要手段,是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并为教师提供信息回馈的不可或缺的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写上适当的评语,不仅能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能够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好的作业评语应该具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