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中西比较哲学的预设问题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当代的西方哲学界,比较哲学逐渐摆脱边缘位置。其中,中西比较哲学由来已久,也方兴未艾。哲学家郝大维与汉学家安乐哲在这方面的合作成果,最成功的莫过于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三部曲。其中,《孔子哲学思微》为奠基之作,开篇便探讨了基础性的预设问题。本文对此展开述评,望引起同仁重新回首、探讨中西比较哲学的元问题,以反本开新。
  关键词:中西比较哲学、预设、内在论的宇宙、概念的两极性、传统
  一、前言
  在过去的近一个多世纪里面,尽管从大体上看,西方哲学界一直“无视”中国哲学[ 参考自《孔子哲学思微》【M】,(美)郝大维、安乐哲合著,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中译本序”];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翻译的改进和适用、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所带来的西方对非西方的重新理解,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比较哲学在西方哲学界的边缘学科位置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自《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美)郝大维、安乐哲合著,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前言”]
  具体到中西比较哲学而言,众所周知,夏威夷大学的安乐哲(Roger T. Ames)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其主编的《东西方哲学》是这方面最重要的权威期刊之一。在中西比较哲学的领域,他和德克萨斯大学的郝大维(David L. Hall)有着十年以上的合作经验。前者是出身伦敦学术训练的汉学家,后者是耶鲁和芝加哥大学培养出来的哲学家。
  其二人合作成果的代表作,乃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同出版的中西哲学比较三部曲——第一部,即《孔子哲学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出版于1987年;第二部是《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Anticipating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问世于1995年;第三部则是《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 the Han),出版于1999年。安乐哲保证了对孔子的概念讨论和文本研究的学术标准,郝大维则保证了这一比较哲学的研究能内在于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而与当代哲学的讨论有相干性。[ 参考自《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美)郝大维、安乐哲合著,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二、《孔子哲学思微》关于中西比较哲学所作的预设
  众所周知,开始比较哲学研究之前,建立相应的预设,乃是必须的工作。
  《孔子哲学思微》一书是整个三部曲的奠基之作。两位作者首先一上来便建立了三个预设,将其作为整个比较研究的基础。
  (一)内在论的宇宙
  在两位作者看来,孔子思想最深远的预设,就是不存在任何超越的存在或原则。这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对比。但在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却又只能尝试用西方哲学传统的范畴和语言,来阐明中国传统。故其最终参照了西方的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认为其哲学概念与孔子最为接近,并用以会通中西。[ 参考自《不定的凤凰》【M】,(美)郝大维著,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228页]
  (二)概念的两极性
  孔子思想的另一个设定是概念的两极性。在西方传统中超越概念,诸如“神和世界”、“存在和非存在”、“主体和客体”、“心和物”、“实在和现象”、“善和恶”、“知与无知”等等,并不适用于用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 尽管这种做法还是有相当的影响]。概念的两极性,意味着不存在任何一个在严格意义上可以超越其他因素或方面的因素或方面,世界上每个因素都是互相关联的,一切因素都“互相依存”。例如,“阴”和“阳”通常被古代中国人用以描述任何事物;“阴”并不超越“阳”,反之亦然,且两者之间存在不断相互转变的关系。
  (三)传统:解释问题的背景
  在两位作者看来,传统不同于历史。两者在概念上有部分重叠,但也有区别。历史是理性的和可理性化的;其是由个人和事件造就的;即便事件的复杂总体好像如一堆乱麻,处于非理性中,人们也总能够为某一事件或者一连串的事件找到理性的证明或者原因。而传统则完全相反。
  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哲学史经常被视为是由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等人提出的一系列革命性观点的历史,个人主义被推崇为创造力和独创性的标志;而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哲学家应该是能以最恰当贴切方式把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加以扩展、并解释和运用于其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人,哲学家发展其人格应当是通过把个体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一体化、从而达到某种相互依赖性的行为。
  三、评论
  尽管哲学多元化的开端至今,已经至少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中的许多方面仍然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内容。这其中,一方面和西方哲学的传统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与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历史起伏相关。
  具体到中西比较哲学而言,郝大维与安乐哲为中西比较哲学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其所設定的三个预设,既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待商榷的地方。
  (一)内在论的宇宙
  毫无疑问,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是中西哲学的本质差异之一。[ 参考自《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C】,任剑涛著,《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7期;《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C】,郭齐勇著,《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2010年01月01日;《中国哲学:问题、特质与方法论》【C】,郭齐勇著,《中国哲学史》,2018年01期]其最早可追溯至余英时在历史学方面的发现。两位作者在这里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并将其摆至整个三部曲的最开始的地方,这无疑是非常好的。
  美中不足之处,则有两点。第一,内在论的讨论,在80年代的时候已是热点,国外像余英时、杜维明、成中英、陈鼓应和刘述先等,国内如汤一介、张岱年等以中国文化书院为中心的一批学者,皆已有所发挥。两位作者虽迎合了时势,但自身的创新则难免被掩盖。第二,其最终参照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来解释孔子的思想、会通中西,表现了其在话语体系创新上的不足,无法进行创造性、建设性的突破[ 注:不过这也不能怪两位作者,一个是目前来看两位作者在当时的研究已属于最前沿的水平,不能吹毛求疵;一个是两位作者皆非一流哲学家,不可能期待其自立一派、自建一套解释体系],这还有待后来者的努力。   (二)传统:解释问题的背景
  如果说内在论的宇宙、概念的两极性,都不过是对80年代学术界讨论的化用结果的话,那第三个预设,即“传统:解释问题的背景”,应该被视为两位作者真正有所洞见之处。
  诚然,中西哲学史都有其自身的传承。中国哲学史无需赘言,西方哲学史上如理性与经验的分离、巴门尼德与芝诺的逻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危机等问题,都是两千多年来一直探讨、努力的方向。但考虑中国哲学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传统。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所指出的、同时也是其他研究中西比较哲学同仁所经常提及的,诚然,西方的理性与经验、道德和宗教的分離,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在处理其他哲学的问题的时候,问题往往不能这么考虑。具体到中西比较哲学的问题而言,则传统,特别是文化传统,是不能够忽视的解释问题所要考虑到的背景。
  小结
  中西比较哲学也算是西方哲学界近来愈发热门的话题之一。两位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两位作者的高明洞察之处。其所作的三个预设,尽管现在来看已无新鲜之处,但在当时确实给西方哲学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至于其整个三部曲,则在90年代末期,经由复旦大学施忠连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翻译,然后介绍到国内来、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明它的成功之处。最后,“万变不离其宗”,即使目前国内外中西比较哲学早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此三个经典预设作为最基础的共识之一,不仅不会失其价值,而且将会被不断地受到讨论。这也正是本篇述评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孔子哲学思微》【M】,(美)郝大维、安乐哲著,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M】,(美)郝大维、安乐哲著,施忠连、何锡蓉、马迅、李琍译,学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美)郝大维、安乐哲著,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不定的凤凰》【M】,(美)郝大维著,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M】,(美)S.E.斯通普夫、J.菲泽著,匡宏、邓晓芒等译,后浪出版公司,2009年2月第1版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4、《新编中国哲学史》【M】,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西方哲学东渐史》【M】,黄见德等著,武汉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5、《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C】,任剑涛著,《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C】,郭齐勇著,《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2010年01月01日;
  《中国哲学:问题、特质与方法论》【C】,郭齐勇著,《中国哲学史》,2018年01期
  作者简介:
  曾诚(1996—),男,汉族,广东汕头市人,哲学硕士在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参考自《孔子哲学思微》【M】,(美)郝大维、安乐哲合著,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中译本序”
  参考自《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美)郝大维、安乐哲合著,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前言”
  参考自《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美)郝大维、安乐哲合著,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参考自《不定的凤凰》【M】,(美)郝大维著,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228页
  尽管这种做法还是有相当的影响
  参考自《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C】,任剑涛著,《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7期;《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C】,郭齐勇著,《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2010年01月01日;《中国哲学:问题、特质与方法论》【C】,郭齐勇著,《中国哲学史》,2018年01期
  注:不过这也不能怪两位作者,一个是目前来看两位作者在当时的研究已属于最前沿的水平,不能吹毛求疵;一个是两位作者皆非一流哲学家,不可能期待其自立一派、自建一套解释体系
其他文献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写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荷塘月色》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朱自清先生用饱含诗意的语言把荷塘与月色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本文从知人论世、教材选编、语言艺术和审美教育等教学视角下进行文本解读,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荷塘月色》;写景抒情散文;文本解读;教学价值  一、知人论世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其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积累,激活文思,授以方法,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让他们纯真的性情、飞扬的灵性在习作中绽放。  关键词:尊重个性 丰富积累 激活文思 读写结合 挖掘潜能 展现自我  孩子的个性存在着差异,这丰富多彩的个性绽放出来的灵性,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但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在作文的条条框框中往往迷失了自我,写作时无从下笔,他们的真情体验常常被忽略,作文
期刊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提出了实践这一观点。实践的观点贯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改变世界是他的理想,实践是他的手段和工具。追溯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来源,必须承认,黑格尔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将其陷入唯心主义的境地,但是深入探究黑格尔、马克思的著作,不难发现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而空想与抽象被马克思所摒弃。  关键词:黑格尔;实践;马克
期刊
摘要:文学意义上的“儿童”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自卢梭的《爱弥儿》后,儿童文学呱呱坠地并迅速发展,历经两个世纪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文章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对多位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及作品的分析,对儿童文学诞生至今的发展情况进行整体梳理和评述。  关键词:儿童;儿童观;儿童文学;演进  从诞生到今天,人类已经走过了数百万年的历史,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有了人类便有了儿童,但是,文学意义上的“儿童”
期刊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和《宠儿》分别是美国表现主义派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以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著称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设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文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杀子”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两部作品都刻画了母亲杀子这一反人类伦理的行为。本文通过将《榆树下的欲望》和《宠儿》这两个不同背景下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导致两个文本中女主人公杀子的原因,并挖掘出真正的刽子
期刊
摘要:《围城》以方鸿渐的爱情故事线展开,塑造了许多形象丰满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爱恨情仇中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本文以分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三位女性形象来探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围城。  关键词:《围城》、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引言  自《围城》面世以来,颇受读者欢迎甚至于引起了广泛地社会性关注。不断的再版和接二连三的译本,再加上许多著名学者、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使得《围城》由一个具象的故事上升
期刊
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著名的小说,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和西方批判主义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哈克的经历和他最终获得了成熟和成长的故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仅是一部地方色彩主义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成长主义类型的小说,因为它讲述了哈克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哈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寡妇的虐待,父亲的压迫,生活的艰辛和他自己心理上的矛盾。在感受这些经历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许
期刊
草原,风光旖旎  盛夏时节,风吹动湿热的空气涌进大都市。太阳悬在天空,一个劲儿地给大地加热。整个城市像蒸笼一样,让人透不过气。  人们开始选择自己的避暑方式。有人到京郊,品茶纳凉。有人乘飞机到异域旅行,或雪域高原,或东北松林,或欧洲小镇,也有人前往四季高温多雨的东南亚热带地区。  周五下班后,我驾驶汽车向北行驶。穿过披上霞光,更加壮丽的八达岭长城。降下车窗玻璃,让自然的凉风吹进车厢。深深地吸一口久
期刊
摘要:《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精妙的语言,谱写了一部黑人奶娃自我找寻的英雄史诗。本文应用存在主义理论,具体分析主人公奶娃如何在充斥白人文化,专制父权的荒谬世界奋起反抗,重建自我的真正存在,继而在选择死亡的行动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重生,并进一步探索奶娃死亡背后折射的黑人的生存状态,指出死亡不是解决黑人存在窘境的出路,唯有爱才是改变黑人命运的关键。  关
期刊
摘要:“书单来了”是读客创立的文化读书类微信公众号。通过对文章的标题、文本内容、话语风格进行分析,阐释了“书单来了”文本生产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和传播策略。  关键词: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文案营销  一 親切、易读与故事化的内容取向  (一)书单:内容鲜明,风格独特  1.风格鲜明的标题  (1)长标题:高信息量  除了基本的信息表达以外,公众号标题承担着情绪引导和情感共鸣的作用,增加形容词和副词是
期刊